评《全球诚信排行,中国倒数第一?我们花了四年时间,推翻了这篇Science论文》:中国式诚信

文摘   2024-09-21 21:35   江苏  

全球诚信排行,中国倒数第一?我们花了四年时间,推翻了这篇Science论文


作者:杨芊

原文请参阅公众号“ 格致论道讲坛”:原文链接



主评:中国式诚信


评者:苑媛


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耗时4年、卷入国内外15所高校、布局500多个实验点的现场研究及其令人信服的结论,而且是一次散发着中国学者文化自信与专业自信的学术示范。这项工作从萌发动念到形成结果,无不充盈着中国式诚信,证明着中国式诚信,也被《科学》期刊主编的诚信所回应。


该文涉及两个不同的心理学研究范式。一个是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以2019年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的论文“全球公民诚实度”为例;另一个是中国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以详细介绍2023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揭秘中国公民诚实度之争:一项在中国进行的扩展性复制实验”为例。


对于中国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而言,如果缺乏“中国性”,如果不考虑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考虑中国人的习性与特性,“中国化”的程度就会降低甚或缺失,那么,就有可能缺少了对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诚信”。因此,中国心理学需要中国式诚信


中国心理学研究所体现的“中国式诚信”,至少需要做到两点:符合中国伦理;具有文化适应性。


纵观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西方心理学对内因的探讨向来是比较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是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并不善于考察一个心理系统的自组织演变过程,却容易错误地将这种演变简单归结为某种外部力量。就内因而言,一个心理系统的当前状态与其先前状态有关,状态的变化是结构演变所致。而这种结构演变根本无法脱离文化背景的渗透性和文化心理的独特性。


比如,《全球公民诚实度》一文的研究团队,忽略了文化适应性,至少忽略了中国文化适用性。在考察不同国家的公民诚实度时,仅以“前台给丢失钱夹里名片上的邮箱发邮件的比例”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以钱夹里是否有钱作为主要的实验条件和行为分析因素。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路不拾遗”方为正道正气——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假如碰巧看见路上有个遗失的钱包,怎么做,才叫“诚实”呢?在这一点上,我们与西方文化相同的部分是,把这个捡到的钱包据为己有,肯定是不诚实的。但不同的是,如果看到了,不去捡,不能算是不诚实;捡了,发现钱包里有失主的联系方式,不主动联系失主,不能算是不诚实;相较于主动联系失主,妥善保管更诚实,并且能够有效保护失主的财物;等到失主直接或间接地找到自己时,“完璧归赵”是更为妥善的诚实之举。


换言之,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诚实”的核心在于“诚实之道”,不在于“诚实之术”。只要守住了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道”,就是一个诚实之人。


中国的科研团队不但洞察到这一点,还将其切实融入实验细节。所以,当以中国公民为被试,复制此项实验时,研究者既考察邮件回复率,也考察钱包找回率。最后,为世人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喜人的数据结果:在丢失的钱包里,如果有钱,“一周后钱包的被动找回率”为78.6%;如果没钱,“一周后钱包的被动找回率”为77.0%。这意味着,超过3/4的中国公民都是诚实的。


综上所述,任何一项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都需要把“人”放在具体的文化背景里,而非放在“工具箱”里;设计研究范式时,需要考量实验中的“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心理;采集数据时,需要把实验中的“人”当做具体的“人”。这些不仅是心理学之底层伦理,也是中国心理学更为推崇的科研诚信。

审校:吕仁慧

编辑:陆浩慧


心理学评介组

如果您对《心理学评介》的内容感兴趣,可加星标★,以便即时看到我们的公众号更新 ;如您觉得主评或追评很精彩,可以采用下划线的方式在文中标注重点;如您也想对评介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向我们留言。


往期内容

《心理学评介》发刊词

一、评《功夫取向心理咨询》:为中国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术语

二、评《内证观察笔记》:难得的“内证”初尝试

三、评《真气运行法》:何为创新

四、评《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

五、评《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中西方心理学的本质差异

六、评《聚焦心理治疗——体验式释梦》:人心中最本质的内容,唯有靠主观体验来确认

七、评《浑沌心理学精义》:孤独的思想者

八、评《中国成年子女同父母和解的经历》: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九、评《佛教的梦思想浅释》:释梦观的扩展

十、评《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共情的深度和广度

十一、评《以亲证取代实证:心理学新方法论探索》

十二、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怎么融入?

十三、评《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体验与推理的无缝衔接

十四、评《佛法修心之道》:对发展中国心理学的启示

十五、评《中国家庭文化下的多重分离与个体化 》:消化与再生

十六、评《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如何衡量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好坏

十七、评梁永佳《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化是拿来用的

十八、评《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比较》:本土化的“守”与“扩”

十九、评《传统文化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论技术综述》:有价值的史料

二十、评《个人心理成长作为一门功夫》

二十一、评《心理学家预言:人类交往将进入第三次革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能心怀天下的以身作则者不是好心理学家

二十二、评《中国心理学“有山头、没学派”?》:硬核、保护带和可检验的具体预测



心理学评介
探索中国文化下的心理学方法论及评价标准。推介中国心理学相关的文章,由多位心理学与中国文化领域专家进行评论与探讨,发现好文章、好研究、好方法,弘扬长处,也发现不足、盲区与待改进之处。聚焦中国文化,服务当代国人。欢迎符合内容与水准的文章投稿。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