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宪敏
指导教师:彭彦琴
主评一:“惟我”之实证 “无我”之内证
评者:苑媛
初见此文时,有一种惊喜感。这种惊喜感源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尚未毕业的心理学硕士。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能够从持续多年的西化催眠中清醒过来,开始深入思考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不同,并尝试用多种方法去呈现“中国心理学”的样态,不禁升起一股薪火相传的希望感和自豪感。
1.何为“人”
要想讨论清楚人是否有“我”这个问题,恐怕要追溯到更基本更根源的一个问题:心理学如何定义“人”?诚然,这个问题未必能达成共识;同时,我们可能也不必追求这种共识。原因之一在于,不去追求某个唯一的共识,恰恰是人在精神层面有所超越的一种体现。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核心存在中,都是有意识和自我意志的,并且贯穿其人生的每一个时刻(朱建军,2018)。这里所说的“核心存在”,是指个体生命形成的第一刻,即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这个个体作为“人”的心灵生活就启程了。简言之,人类的受精卵或胚胎是有心灵的。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运用逻辑思维工具很难证明或证伪,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很难证明或证伪。好在其他学科提供了些许线索和依据。例如,表现遗传学和胚胎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的创伤经验影响孩子的基因表达和应激模式,实现路径是孕妇和受精卵的细胞记忆。比如,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孕妇,生的孩子皮质醇水平较低(皮质醇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中产生的一种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其主要作用在于抗炎、抗过敏、抗病毒,还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正常范围是160—660纳摩尔/升)。面对新刺激时,这种孩子所感受到的痛苦,比皮质醇水平正常的孩子更为剧烈,控制情绪和调节压力的能力会被削弱。
这个研究结果意味着,人类受精卵和胚胎期的某种生物学特点,是通过心理功能来体现的,而心理功能属于心灵层面的东西。在个体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基于生物学因素的心理功能并非一成不变,因为“意识”参与其中,哪怕微弱到比较低的水平,诸如“潜意识”和“前意识”。
如此说来,作为“有意识的”存在,人也是有“自我意志”的。这里所谓的“自我意志”是指主体的心愿或选择,是指可以被环境因素影响,却不被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意志。但是,人格层面的“自我”并非实体存在,而是一个主观构建。换言之,心理学意义上的“我”仅在精神层面存在。所谓“自我”、“自我意志”“社会自我”“理想自我”以及一切与“我”有关的概念、知识、理论和方法等,都是建立在这个虚幻的“我”的基础之上。如果抽离这个基底的“我”,所有与“我”有关的精神存在都将不复存在。
正是在这一点,中国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心理学主张self-only,中国心理学则相信no-self。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相较而言,self-only容易引发“自我中心化”、霸权化、操控化和精神僵化,容易将人推向“异化”;no-self却为“人”带来更多的“去自我中心化”、可能性、选择性、流变性和精神超越性,容易将人引向“人化”。
2.何为“内证”
中国心理学最核心的方法论是“内证”。关于何为“内证”,致力于探索中国心理学的中国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譬如,有的学者强调“既非经验,亦非超验”,有的学者强调“主客体统一”,有的则侧重于“舍弃言语概念”等。
我们所理解的“内证”,强调观察人的内在经验,即观察主体是从直接体验中获得经验,而非间接获得经验。“间接获得”是指获得经验的路径是人表达内在经验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只是符号或某种符号化的结果。所以,实证主义通过这种间接的方法,所获得的不是人真实真切的内在经验,而是用来表达或表现内在经验的符号或符号化的结果。
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心理学的“内证”,亦可称为“亲证”“心证”和“体证”。依靠种种直接的、主观的、内在的经验,获得更贴近人的真实内心的知识。或者说,为了让心理学更“贴心”,我们需要确保,被验证的材料更加具有“心”的味道,最好是直接的心理经验、内在感受和真切体验——材料“贴心”,验证结果才能“贴心”。
在相同的情境下,如果不同的人所内省到的心理发生是大致相同的,并且,这种大致相同的心理发生能够在相同的情境下重复地出现,那么,由此获得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理性的、公共的、普适的。据此,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心理学知识得到了科学的检验和确证。
主评二:关于自我(self)研究的几个反思
评者:吕仁慧
硕士生进行此类研究实属不易。借以这篇难得的论文,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自我(self)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正如论文开头所言“中西方自我观差异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文中提出的最重要观点——中西方自我观差异为“惟我”与“无我”的差异。
文中提到:
为了找出这种差异,不妨从“惟我”与“无我”表层次的差异——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入手,亦即从个体组织知情意行的角度不同进行比较分析。如果把“个体超越自我意识,从社会(包括他人)及其与社会(包括他人)关系的角度组织自己的知情意行”看作是一种社会定向的话,那么相应的“个体从自我角度出发组织自己的知情意行”,就是一种自我定向。
杨宪敏,《“惟我”与“无我” ——中西方自我观比较研究》
作者把自我定向和社会定向看作是中西方自我观的“表层”差异,而深层差异在于“有我”和“无我”。乍看下这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我看来,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它的问题在于把不同层次的心理现象混为一谈。
“自我定向”和“社会定向”都是在“有我”的层面去谈的。它们的差异,在我看来,类似于内外向的差异。举个或许不太恰达的例子,男女的自我差异上,男性的自我倾向于向内聚拢,注重个人成就;而女性的自我倾向于向外连接,注重人际关系;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先天的生理差异,以及后天性别文化的塑造,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但我们不能说,女性和男性更深层的差异是女性更无我,男性更有我。
此处,我想表达的是,最好不要把不同层次的心理概念和现象放在一起去谈,它会带来一种混淆。而且会有碍于对事实和现象的思考。
第二个问题也类似,当我们用“无我”去表达一些现象时,实际谈论的可能还是“有我”。
文中提到:
与西方“惟我”思想截然相反的是,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追求对“自我”的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分天下各有其一,呈现的是三位一体的多元文化。在这个多元文化中,三家思想各有所异,但也有其共通点。就“自我”这一主题来说,儒道佛三家均表现出“无我”的特质。
杨宪敏,《“惟我”与“无我” ——中西方自我观比较研究》
正如论文所介绍,儒、道和佛三家均表现出“无我”的特质。按照作者的说法,“无我”在三家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本文谈“无我”时,至少指代了三种不同的心理现象或体验:一种是佛教中明确提到的“无我”(无我);一种是道家对“真我”的体验(有我);一种指代儒家中对关系和他人的重视(有我)。
我个人的观点,以上三种“无我”,只有佛教的“无我”是文本想说的“无我”。而以上三种“无我”,只有最后一种,也就是儒家的“无我”(实际还是有我),即对人与人关系的重视,导致了上文作者所表达的表层不同。儒家是关于道德的体验(刘昌,2021)。由道德的体验到道德的实践,由实践沉淀下来的道德规范和教条,直至在漫长的历史中成为文化潜意识的一部分,影响着中国人自我的体验方式。
第三个问题。从研究方法上,本文章采用的研究方式,第一部分是理论的研究,可以看作对中国文化(儒释道)的理义诠释;第二部分是实证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的实证诠释。而理义诠释是研究传统文化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方式,其深度和准确性因缺乏学术评价标准,在当下是难以评估的。
理义诠释不仅仅是诠释者的思考结合文本,其中必然会涉及到体验。这要求诠释者本身具有阅读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体验。这令理义诠释难度很大,而结果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目前可用的参考标准。本篇论文后续的实证诠释研究中,所列举的“惟我”和“无我”的编码指标来比较庄子和苏格拉底,对于一些指标我是存在困惑的。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我认为不限于这个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理义诠释中的体验不足和不清;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我们的思考容易被语言所蒙蔽。例如文中提到【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并以此要求自己及其弟子,以培养这种“理想人格”为其终身目标;......反观古代西方的哲学界,他们自始至终都在探寻“我是 谁?”的问题的答案,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确定自我就是正在怀疑、理解、理 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和感觉的东西。可以说,他们的研究始终都在 围绕“自我”进行。】。在我看来,相比于孔子提倡的理想人格,“我思故我在”的疑情发问更接近无我的本质。
写完这篇评论,我体验到了一些总是给人挑毛病的自我责怪。坦率讲,如果让我去完成这样一项研究,我可能会在一开始因畏难而退缩。所有创新性工作都容易遭到批评,缺点也会被放大。
挑毛病并非根本目的,如果这些思考能够带来一些启发,我还决定将其发出来。看到自己的硕士论文被人评论,可能多少会有些冲击。倘使作者偶然看到这篇评论,希望可以进一步思考、讨论和争论,我们在批评中相互体谅,共同进步。
END
编辑:陆浩慧
心理学评介组
如果您对《心理学评介》的内容感兴趣,可加星标★,以便即时看到我们的公众号更新 ;如您觉得主评或追评很精彩,可以采用下划线的方式在文中标注重点;如您也想对评介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向我们留言。
往期内容
一、评《功夫取向心理咨询》:为中国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术语
四、评《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
五、评《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中西方心理学的本质差异
六、评《聚焦心理治疗——体验式释梦》:人心中最本质的内容,唯有靠主观体验来确认
八、评《中国成年子女同父母和解的经历》: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十、评《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共情的深度和广度
十二、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怎么融入?
十三、评《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体验与推理的无缝衔接
十六、评《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如何衡量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好坏
十七、评梁永佳《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化是拿来用的
十八、评《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比较》:本土化的“守”与“扩”
十九、评《传统文化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论技术综述》:有价值的史料
二十一、评《心理学家预言:人类交往将进入第三次革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能心怀天下的以身作则者不是好心理学家
二十二、评《中国心理学“有山头、没学派”?》:硬核、保护带和可检验的具体预测
二十三、评《全球诚信排行,中国倒数第一?我们花了四年时间,推翻了这篇Science论文》:中国式诚信
二十四、评《大禹治水、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影视传播功能》:故事凝聚人心
二十六、评《天人合一:从量化研究到质性研究的方法论跨越》:只有圣人才能做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