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觉敷与中国式心理学》
作者:李炳全,徐嘉骏
主评
薪火相承 青蓝赓续
评者:苑媛
上一代中国心理学家在开创中国心理学的道路上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不仅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留下宝贵的学术经验,更为后代学者树立起不卑不亢的精神丰碑。作为晚辈,唯有砥砺前行,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作为第二代中国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们所理解的“中国式心理学”,既承传了前辈们的思想精髓,也涌现出一己之见。在强调中国化、中国文化适应性、中国心理学服务于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方面,保持一致。主要差异有以下几点:
1.更强调“范式”而非“模式”
“中国式”的“式”,首先指的是范式(Paradigm),即方法论和标准。中国心理学的范式决定了如何看待人、如何探究人的心理、如何解释研究结果等重要问题。西方心理学的范式将研究者“实验化”“程序化”,使研究者变为“实验员”“程序员”;将被研究者“外化”“客体化”,使被研究者回响自我内心的能力变弱;而这一范式无法贴合,且难以解释或解决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中国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学课题。因此,中国式心理学的使命,是将心理学重新推向“迈向人心”的心理学。这是中国式心理学的特色,更是本色。
在遵循中国心理学范式的前提之下,才会涉及模式(Pattern)。模式是指心理活动或行为重复出现的形式或结构,一般用以识别和预测事物的发展倾向或趋势。在模式问题上,中国式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也许并无本质差异。
从另一个角度看,某项研究是否属于中国式心理学,不取决于人——谁在做?而取决于方法——怎么做?中国人做的心理学未必是中国心理学,西方人做的心理学也未必是西方心理学。如果中国人用实证方法做心理学研究,做出来的只能是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如果西方人用内证方法做心理学研究,做出来的则是中国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2.更强调数据属性而非数据过程
高觉敷先生(1981)主张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不可偏废任何一个,具体以哪种方法为主,要视材料和研究问题而定。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心理学场域里,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分别采用不同的数据收集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主要是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从而达到不同的研究目的。中国式心理学发展至今,更为强调的不是数据从产生到产出的过程,而是数据的属性。相较于实验数据、测量数据、调查数据、观察数据、档案数据、数据库数据和计算机模拟数据等,我们姑且可以把中国式心理学所研究的数据命名为:“体验数据”、“内省数据”或“内在经验数据”,并可根据数据的次级属性,大致分成两种亚型:“内心数据”和“内身数据”。
严格地说,数据属性与数据过程,特别是收集过程,无法截然分开,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里之所以提出一个新概念“体验数据”,只是想突出中国式心理学所研究的数据别具特点:
(1)体验数据源于内在体验或内在自省,即数据收集方式与收集过程是亲自体验;
(2)体验或内省出来的数据本身具有显著的体验性质和特征;
(3)体验数据的原始表达方式具有显著的体验性质和特征(例如,我们在做芳香嗅觉意象研究时,曾采用被试内单盲实验设计。被试闭眼闻佛手柑精油,口头报告脑海里出现的嗅觉意象及其内在感受时,作为两类不同数据的嗅觉意象和内在感受,原始表达方式是:“我看到一片松林,郁郁葱葱,感觉很闲适,也很平静”“好像待在一个刚刚刷完油漆的屋子里,光线明亮,四面白墙,窗户半开着,心情舒畅清爽”等);
(4)如果对体验数据的原始表达方式进行编码或再编码,可将其转换为数值数据,随后也可运用各种心理统计方法进行运算(这个过程是否存在数据污染,一定程度地损害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或修正)。
另,关于内心数据和内身数据,仅仅表达了体证或内证在内容方面的侧重点。这二者之间并不对立,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国式心理学始终倡导身心合一,反对身心割裂。对于所谓的内心数据和内身数据,无论进行怎样的处理,或量化,或质性,或二者结合,或另有创新,均可视为中国式心理学研究。
3.符合中国伦理
中国最早出现“伦理”一词,可追溯至西汉《礼记·乐记》,其中写道:“乐者,通伦理者也。”中国“伦理”的最初意思是音乐的条理,后来才扩展到指代事物的条理和秩序。而音乐最基本的条理是和谐——和而不同的和谐。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与政治、经济是“理一分殊”的关系。中国伦理注重内心修养与情感关怀,强调伦理优先和伦理道德一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和谐相处。由此,中国式心理学需要符合中国伦理,其追求的核心价值是“美好”——和而不同之和谐的美好。具体体现为:个体内在的美好,人与自然的美好,人与人的美好,人与社会的美好,社会与社会的美好。这与西方心理学所追求的“事实”这一核心价值迥然不同。
4.成果形式不拘一格
受西方心理学的长期影响,当代主流心理学的科研成果日渐八股化和刻板化。除了科普文章和灵修小说之外(在主流看来,这些未必算作研究成果),但凡想在国内外的心理学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起码要在形式上呈现“八股”结构: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久而久之,形成了颇具西方文化色彩(追求恒定不变)的刻板印象:没有这“八大块”,就没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法讲清一项心理学研究的“来龙去脉”。
但在中国式心理学看来,既然心理学研究是在讲述人的心理故事,那么,故事的讲述内容和呈现形式完全可以缤纷多彩、生动多样,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譬如,故事内容可以是内证研究、研究综述、因果命题、理论构建、叙事建构、技术创新、实用创新、术语新创、概念翻新……故事形式可以是学界熟悉的八股文,可以是中国人熟悉的中国古文,也可以是言之有物的思辨小文或体验叙文等,不一而足。
人们常说,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走得最远的,未必是走得最快的,往往是一直在走的人。在中国心理学的建设之路上,期待遇见越来越多的人。我们一小步,一直走!
审校:吕仁慧
编辑:陆浩慧
心理学评介组
如果您对《心理学评介》的内容感兴趣,可加星标★,以便即时看到我们的公众号更新 ;如您觉得主评或追评很精彩,可以采用下划线的方式在文中标注重点;如您也想对评介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向我们留言。
往期内容
一、评《功夫取向心理咨询》:为中国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术语
四、评《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
五、评《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中西方心理学的本质差异
六、评《聚焦心理治疗——体验式释梦》:人心中最本质的内容,唯有靠主观体验来确认
八、评《中国成年子女同父母和解的经历》: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十、评《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共情的深度和广度
十二、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怎么融入?
十三、评《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体验与推理的无缝衔接
十六、评《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如何衡量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好坏
十七、评梁永佳《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化是拿来用的
十八、评《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比较》:本土化的“守”与“扩”
十九、评《传统文化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论技术综述》:有价值的史料
二十一、评《心理学家预言:人类交往将进入第三次革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能心怀天下的以身作则者不是好心理学家
二十二、评《中国心理学“有山头、没学派”?》:硬核、保护带和可检验的具体预测
二十三、评《全球诚信排行,中国倒数第一?我们花了四年时间,推翻了这篇Science论文》:中国式诚信
二十四、评《大禹治水、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影视传播功能》:故事凝聚人心
二十六、评《天人合一:从量化研究到质性研究的方法论跨越》:只有圣人才能做科研?
二十七、评《“惟我”与“无我” ——中西方自我观比较研究》:“惟我”之实证、“无我”之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