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招生排斥抑郁症患者,你怎么想?

文摘   2024-07-03 17:45   澳大利亚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广东省重点中学中山纪念中学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表明不招有抑郁症病史的学生。


看到的这个新闻如下:


结合最近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情况,忍不住想和大家聊一聊这个现象后面代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


这就是东西方深层次价值观差异。我们崇尚成功,弱肉强食,成王败寇,被害者有罪,个人需要牺牲以保证社会整体发展;


与之对应的是西方社会强调的平等,照顾每一个弱势群体,你强大则需要承担更多。


哪一种想法正确?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或者坚持。但是毫无疑问,我更加倾向于西方社会的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照顾。


有的地方歧视无处不在,社会普遍歧视抑郁症患者,甚至不仅仅是抑郁症患者,还有性别,出生地,毕业院校,有没有北京户口,收入多少,甚至普通话是否标准。为什么会有这种层出不穷的歧视?最主要的就是之前提到的崇尚成功,弱肉强食的思想,加上本身社会欠发展,资源配置少需要去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


但是需要认识到,这种文化认知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参与“卷”和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会造成更多的抑郁症患者。


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精神压力太大,可能是精神分裂了(我至今也不知道具体的诊断是什么,当然也可能没有具体诊断)。他的父母来学校把他带回家的时候,痛心的说,这孩子太丢人了。


同学父母的这种反应可以说是一个中国文化极致的表现。


报道说澳大利亚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人生的各阶段中曾经有不同症状的mental的问题。可能大家而会想这么高的比例,是不是说明澳大利亚社会对弱势群体关爱不够?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柳叶刀的相关报道,提到尤其是在疫情以后,中国的mental issue的患者比例高达1/3。

上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1051-0/fulltext#:~:text=Mental%20health%20has%20long%20been,unable%20to%20fulfil%20this%20ideal.


不确诊不代表没有。


在我看来,抑郁症患者就是弱势群体,社会应该包容理解和支持该群体,而不是割裂远离和唾弃。


关爱(mental 问题的)弱势群体基于这几个主要原因:


1.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每个人都会承受较之之前更大的压力,所以很多人都有不小的概率有mental的问题,我和我的家人也一样,很有可能产生相关问题,所以要有同理心,尽量的关爱弱势群体。


2.对mental的问题关爱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手段,有的轻症只要有关爱并给以一定时间以恢复就可以自愈。


3.社会对Mental 患者的支持和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更好的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群体认识到不同的价值观的差异,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认知。


4.弱势群体的程度和定义都是相对的,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本身也是可以创造价值,对社会贡献的。比如说,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manage得不错的话,其实是和正常上班的表现没有差别。但是如果忽略,或者甚至歧视,可能会花费更长的时间来恢复,或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忽视心理健康,部分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污名。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现实,去讨论心理健康。患有精神疾病的家属担心公开精神疾病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声誉。对被污名化和社会孤立的恐惧无疑会打消精神障碍患者寻求治疗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整体确诊的不足。


我是受够了。


这一篇就算是瞎扯淡吧。但是其实可能你需要在澳洲生活个五六年以上才会附和我的想法。那句话叫什么?改变观念是最难的。


确实,改变价值观,改变认知真的也是漫长的过程,我们从自己做起吧。



澳洲生活相关文章:
面对高考,为什么澳洲本地人那么松弛?
中国对澳洲护照免签了,要不要入籍?

Wendy进行时
随意聊聊在澳洲的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