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留学国家的印象,都局限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香港这些老牌的留学国家或地区。的确上述这些地区因名校扎堆、选择较多而备受青睐。
实际上,近年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选择一些冷门国家留学,这些国家虽然没有扎堆的名校资源,但学校综合实力也很强,且从费用或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特点。
那么,在冷门国家留学是一种什么体验?每一个回答都是独一无二的留学案例,从这些小众地区的留学生分享中,不难看到最真实的体验~
2024年5月2日,41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人员顺利抵达朝鲜首都平壤,这是疫情后朝鲜首次允许外国公派留学人员入境,标志着中朝之间留学交流项目正式恢复。
而早在2019年,某外国语院校大二女生小雅就曾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以本科插班生的身份赴朝鲜留学半年左右(两个学期),以下为小雅真实的留学体验分享。
同学听到去朝鲜公费留学,第一反应都是“谁会想去这个国家?”报名的人寥寥无几,但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并成为那一年中国派到朝鲜的60名交换生中的一员。
我从前就对朝鲜充满好奇,表情夸张的儿童表演、无处不在的领袖崇拜……在国内自媒体上感受到的朝鲜生活异常割裂,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地方吗?
广播宣布即将落地时,我透过机窗看云层之下的朝鲜,第一印象是:整片光秃秃的黄土,不见植被,不见房屋。未开垦的土地上,并无其它颜色点缀其间,像是干涸的沙漠。
抵达朝鲜的第一站是入境安检。朝鲜的安检格外严格,所有行李必须在过完安检仪器后开箱检查,手机、电脑、硬盘等电子设备需要先上交海关,严禁携带关于韩国、日本、英美等国相关的资料内容。
我就读的金日成综合大学是朝鲜的最高学府。这座学校雄伟壮观,三层的电子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食堂、健身房等一应俱全。宿舍是二人间,独立卫浴,房间里挂着一台液晶电视。电视只有4个台,会播放唱歌表演、电视剧、国内体育赛事、天气预报等,从下午3点之后才有信号。
从宿舍走到教学楼需要20分钟,教室里经常停电,没有空调和电扇。4月的教室透着阴冷,到了夏天,教室则像汗蒸房。
留学生一周会上六天的课,但是每天都只有上午有课,而且周六上午只有一节。课程一般从早上8点上到11点,有时会延迟到下午1点,食堂的开饭时间跟着课程表走。
课程主要包括:朝鲜语会话、讲读、语法、写作、地理。主要任务是巩固朝鲜语,学习内容不是很难,但毕竟语言环境不同,对口语和听力能力的提升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朝鲜老师上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负责教留学生的某位讲读老师,采取小组积分制的方法,每天上课都有朗读课文和回答问题的环节,老师根据学生表现酌情给分,算作平时成绩。
而且据说这位老师,每天都会听写,一周组织一次考试。并且还有他独特的奖惩制度,考试第一名免一周的作业,最后一名拿来200张听写纸,非常刺激。
朝鲜的老师们非常乐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转述文章,十分考验概括能力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了。现在在国内很少采取这样的形式。
刚说了每天只有上午有课,那下午都是留给学生自主安排(出去浪)的时间吗?并不是的,下午经常会组织各种参观活动。
比如大家睡午觉睡的正香的时候,班长突然敲门来说同志们我们今天要去哪哪哪,穿正装哦。而且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并不知道当天要去哪,都是到了地方,才明白过来。
没有活动的时候,自主进行复习和预习,说实话有的时候留学生的作业还是挺多的。要造句、要写作文、还要背诵......资源材料又有限,很多时候就会请教同宿生,他们对于留学生的学习还是相当有帮助的。
此外,课余时间,还会组织大型的作文发表活动。大概一个学期一两次,通常都是演讲与歌曲表演穿插,很是精彩,也算是学习生活之外的乐趣了。
去朝鲜前,我曾对朝鲜人的生活和观念感到不解,但直到走入朝鲜的课堂,我发现老师们就是这么教的,这也只是朝鲜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无关对错。
有时我觉得朝鲜人的生活没什么不好。在和朝鲜同学聊天时,我发现他们大多对就业有着清晰稳定的规划,大家一起上学,一起毕业,一起走上工作岗位,接收内网统一发布的信息,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焦虑。
回国后,在朝鲜的日子就像做了一场梦,有种不真实感。但直到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你觉得朝鲜是个怎样的国家?”我依然无法给出答案。
我只知道,五年前的我为了体验真正的朝语环境,甘愿忍受那质朴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而今天的我依旧坚信——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当你听说身边的小伙伴要去沙特,而且是去沙特上学的时候,说实话,你会怎么想?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幅场景,油田、黑袍、白大褂、以及恐怖袭击?
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大脑都有着某些程度的刻板印象。我们从媒体当中听到的最多的故事,也许能用刚刚的那些关键词进行概括,但绝对不是一个真实的沙特。
真实的沙特留学体验如何,一起来看亲历者的分享。
回想起我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的两年中东留学之旅,我真的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文化、语言和新环境的冲击。
我所在的吉达市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东部,也是世界各地穆斯林去麦加、麦地那朝觐最重要的交通中转站。
刚到中东时,我就面临了大大小小的挑战,至今回忆起来也尤其深刻。当然,对我最大的挑战应该就是语言了。
在听到了来自法国、德国、阿拉伯、墨西哥、东南亚、意大利等等各式口音后,一向自诩英语还不错的我,听也听不懂,想说也说不出地道的英语去交流。为了避免尴尬,我硬是假装听懂。
国外的教育体制和国内还是有很大差别。在沙特的两年时间里,最大的不同就是,非上课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不会有人给你安排任何的任务,也不需要发论文。
8月初我刚开学的时候,刚去KAUST不到两个月,我就开始找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并且开始主动约谈导师,表达意愿想跟导师在实验室里做研究。
通过自己的努力,发邮件、见老板,也顺利找到了自己想做的方向,并可以跟着我们研究中心的主任做项目。
就这样,本来相对轻松的时间里,我留出了一大部分时间在研究室做研究,读paper,慢慢适应实验室,开始着手做自己的项目,解决大大小小的科研难题。
科研生活的两年里,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掌控感。
这是一种踏实的掌控感,也意味着我可以对自己的一切进行管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有时我会选择晚上读论文读到深夜,有时也会选择跟三两好友去海边露天泳池游泳,回家后烹饪几道好菜。
这样的国度,学校里有来自超一百个国家的学生,说是奥运村也不夸张。除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样主流国家的学生,还有来自一些小国的学生,比如:塞浦路斯(Cyprus),马达加斯加等等。
每年在KAUST都会举办一场名为Nation Parade的活动。在这一天,会有成千上百的人在学校大马路上开始举行特色鲜明的游行活动。大家身穿自己国家的特色服饰,骄傲地挥舞着自己国家的国旗,有说有笑。
在KAUST读书的两年时间里,我完成了以前没有机会尝试的很多事情,我利用假期和学校发放的全额奖学金,游历了大大小小的国家,包括沙特周边的巴林、阿联酋(迪拜、阿布扎比),土耳其(卡帕多西亚、伊斯坦布尔)、斯里兰卡、泰国等。
在沙特KAUST,对生活的掌控感、对文化的包容度,造就了学会主动自我管理的我。
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有时候我们应该去学着摒弃思维定式,丢掉有色眼镜。往往一个有着超高素质和情商的人,更具有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怀。
立陶宛位于欧洲中东部,是波罗的海东岸的一个小国,国土面积不大,人口300万左右,但恰恰这样的一个小国,在国际篮联最新世界排名处于第九位。
作为篮球运动员,如果能到立陶宛这样的篮球强国学习技术、战术、理论,必然受益匪浅。
抱着这样的希冀,每年都会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踏上了立陶宛的土地,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H同学便是其中的一员~
2019年暑假因为没买到回家的车票,我在学校多待了几天,无意间得知北体正在招募交换生。于是顺手申通,参加了学校的笔试和面试,最终通过考核被学校公派,前往立陶宛体育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回忆到达立陶宛的最初阶段,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当地人讲立陶宛语,对交换生是全英文授课,而我作为体育生,英语基础就比较薄弱。加上老师们还会有东欧口音,该卷舌的不卷舌,不该卷舌的甚至还弹舌,刚开始的半个学期语言适应确实挺难的。
幸运的是,同行的8人中,有三位是研究生学长,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对强一些,最开始几个月,研究生学长们充当翻译,为我们本科学弟提供了很多的帮忙。
当然,科技时代翻译软件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语言毕竟是工具,在当地学习生活了三个月后,基本就不存在太多障碍了。
虽然我们是交换生,但课程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有在室内的理论学习,也有在球场上的技术课。
与国内教学非常大的不同是,北体的学习会重点讲篮球专业理论等技能课程,我们统称为专项课。老师主张掌握相关专项的理论知识后结合实践,并且训练量不小,非常注重专项技能水平,这样才能为日后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立陶宛的课程里训练我们的技巧倒是辅,更主要的是教授如何成为好教练,去训练别人,在这里我们的专业是运动训练-篮球专项。
训练强度没有国内的大,但讲解的非常细。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当时老师在讲解战术、分析场上站位,我站的位置,距离正确位置差了半只脚的距离。就只有半只脚的距离,但教练发现后发出了暂停指令,特意过来指正我,告诉我这半只脚的距离会决定很多东西。
我想,他们对篮球的热爱,对细节的把控,正是为什么立陶宛篮球这么厉害的原因。当然,也是促使我毕业后,想要再次申请立陶宛体育大学研究生的原因。
毕业一年后,我再次申请到立陶宛体育大学的研究生,感觉非常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语言、学校和环境,完全没有改变,但也有一些方面悄悄发生了改变。
此前的学习经历作为交换生,我的大部分行程、学习计划都是学校之间沟通好的,只需要根据安排,学好相应的课程,然后抽空做一些属于自己的项目和设计。
再次抵达立陶宛,以研究生的身份需要自己去计划安排一些的行程和学业规划,包括选课安排、学分进修、活动参与、资源收集等等。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去主动关注和了解外界的信息,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2019年交换之初,疫情还没开始,当时立陶宛的物价非常友好,水、蛋、奶、肉都很便宜,反而蔬菜价格更高。疫情后,不知是否也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现在蔬菜比之前贵一些,同时奶蛋肉也不算便宜了。
还有一点,由于一些政治因素,立陶宛已被我国外交部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会给留学申请带来一定的不便。但实际上,当地居民和同学都很善良友好,生活在立陶宛并没有什么不适感。
节选自留学实录:从早产儿到北体“校草”!体育生的小众出国留学路……
留学小众国家最大的问题是:没什么人去过,资讯获取及经验分享可能不如热门留学国那般丰富与便捷……
然而,这份“鲜为人知”恰好铸就了其独特的魅力。选择小众留学地,意味着你将有机会在一个更加宁静、未被过度商业化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反而能获得一种更为纯粹、未经稀释的文化沉浸体验。
总而言之,留学的真谛,不仅在于知识的累积,更在于心灵的开阔与人生的丰富。无论是选择哪个国家留学,去感受和享受当地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名校密码家长帮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主编微信(ludahua003)进行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