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历晋升意味着能争取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国内考研、国外留学成了许多奋进的年轻人追逐硕士头衔的两条路径。
2024年,一份上海的公务员录取名单引起人们的注意。名单中共有26名应届的海归留学生,全部都是硕士生。其中17位从香港地区硕士毕业,3位从英国硕士毕业,也就是说,26人中总共有20人都是1年学制硕士毕业。其余6位从澳洲毕业。
越来越多,不愿再卷的年轻人,把“水硕”当作新退路!
2022年,我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大厂担任开发岗位,突然有一天被通知裁员了。我发现,毕业7年,一直从事计算机行业,自认履历优秀的自己,成了求职市场上被嫌弃的人。
年近三十,虽然有着丰富的职场经验,但也同样价格不菲,体力精力不再拼得过大学生,尝试过再找新工作,却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职场永远有比你便宜、听话的,公司想辞掉你,可以找任何理由。”
以市场情况来说,换方向去重新找工作,是很难的。而且我大学是一个普通二本,更没有什么优势。所以算是职业发展的需要,我觉得需要去国外过渡一下,读一个热门方向的研究生。
美硕是我的第一选择。但是考虑到美国的申请程序比较麻烦,除了考英语还要考GRE、GMAT。而且美硕要读两年,对于已经工作、且年纪不小的我来说,时间成本太高了,两年的时间,我也不知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至于香港和新加坡,我们这种双非二本也不用想了。所以综合考虑下来,英国是最适合我读研的国家,我的最终选择是杜伦大学的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专业。
出国之前,我其实也预想过自己会面对的种种问题,毕竟在职场里工作了多年,也和身边的前辈、亲戚朋友都聊过。
一年的时间里,市场行情肯定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作为家中独子,父母日益老去,我也没有太多的积蓄甚至要卖房去留学,这么做到底有何性价比?
但是我也明白,就算不出国,也还是会遇到这些问题——我不可能一直只要待着,日复一日的做大厂螺丝丁,等着下一份工作的来临;而且经济难题是始终存在的。在内心深处,我想要的并不是养老的生活,而是个人成长。
所以我还是决定趁早出去。如果现在不读,以后我想读的话,社会上可能会有更多世俗的理由拖着你。
我开始期待30岁的大龄留学经历能重塑我,让我成为更勇敢和自信的自己。同时,我更期望自己能获得新赛道,能在职业发展上获得更多机遇。
尽管大龄留学有种种牵绊与困难,但说实话,选择在职场工作十多年后再申请学校,并非没有优势。
很多国外大学都看重申请人过往的职业背景和经验,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大龄申请者会比一张白纸的年轻人更有优势。
我在去英国的飞机上与一位英国当地的老爷爷聊天,对方得知我30岁成为研究生,并不觉得惊奇甚至夸我年轻有为,在他的表述中,仿佛我是为了学术成就而到异国求学的理想青年。
说来惭愧,我来读研,是为了镀金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改变,我仍期盼着留学回国或在当地工作后,用学历去俘获报酬优渥的体面工作。
我想,对外国人来说,读研不是一项大众的选择,只有真正向往做学术的人才会深造。但在中国,拿到一纸研究生文凭似乎成为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必经之路,“好像只有中国人在卷生卷死,但如果没有争取,便没有开始。不达梦想,怎知佳期如许。”
节选自留学故事:刚刚,30岁的大厂螺丝钉决定卖房、辞职去留学!
新怡在高考失败、国内考研失败后,家人也并不太支持的情况下,申请出国留学。
和考研必须全身心投入不同,留学申请有庞大的产业链支撑。从筛选学校到撰写文书,都有专业中介辅助。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能锁定目标院校,拿到英国高校的offer。
3月决定申请曼大,4月初提交申请材料,4月25日考雅思,5月初拿到offer~
和美国相比,英国硕士学制只有一年,性价比高。英国汇聚多所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高校,受国内职场认可度高,英国因此成了中国留学生的聚集之地。
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2021-2022学年,有17万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求学。而赴英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确实成了一道产业景观。
2022年她从国内前往英国,看到登机口排队的长龙里,全是学生模样的中国年轻人。“感觉我们像排队去上贡的。”她调侃道。
一直以来,国际留学生都是英国高等教育产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在英国生活的一年,新怡没有感觉校方明显讨好中国学生,更没有降低学业的难度和压力。
其实新怡在曼大的学业压力非常大,因为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任务非常紧,生物医学科学的专业不同于文科或管理类,课程的评价标准非常高。
从入学的第一周开始,她就在不停的赶due,各种不同的任务,要保证时间还要保证质量,每一项作业都会关系到最终的学业评分。
作为一个转专业的学生,对比很多本科学习临床或医学检验的同学,压力是一定有的。总学时只有一年,而入学初期的几个月,她一直在克服隔阂,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平差距。
研究生的一年里,新怡说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检索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比起知识吸收和分数提升,学习方法的训练和自我潜能的开发她认为是更重要的。
节选自留学故事:高考失败、考研失败!留学后被父母刺痛的我“精神断奶”了……
“镀金梦碎”,亦是无奈之举
根据《2023中国学生留学白皮书》,在硕士阶段的中国留学生中间,最多人选择的留学目的地就是英国,占比超过了35%。学制同样仅有一年的港澳地区排名第三,也有超过2成人选择。
也就是说,中国留学生在硕士阶段留学的目的地,一半以上都是去一年制学制为主的地区。
这背后或许是出于时间、金钱成本,以及性价比,做出的理性考量。工作难找,只有本科学历,越来越难找到好工作。想读研究生,但考研太卷,成本也越来越高。
年轻人偏爱一年“水硕”,背后的原因也离不开,国内读研的成本正在不断提高。
首先,考研越来越难。今年之前,考研报名人数连续9年不断增加。2015年只有165万人报名,到了2023年,增长到474万人,是15年的近3倍。
研究生主要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前者偏学术研究,后者偏实践。通常学硕比专硕难进,但学费更低。2012年,学术型硕士占到了全部硕士招生名额接近62%;到了2022年,专业型硕士则是占到了62.78%。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读研不是为了学术追求,因此专业型硕士多为2年学制。但是从23年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开始把专业型硕士的学制调整成为3年。
算下来,国内专硕读三年,跟留学一年硕的费用也差不多了,还要付出跟学硕相同的三年时间,实在不值。
读一年硕,尤其是英国、港澳地区,申请相对不复杂,学校排名又好,相比2年制的美国硕士,费用至少要减半。这样的选择,在当下极具性价比。
另一方面,当中国学生成为国外高校产业的一块大蛋糕,越来越多国家正在瞄准中国留学生,经营这块“生意”。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为中国留学生推出学制一年、配备中文翻译的专业课程;新加坡东亚学院与英国的赫瑞瓦特大学联合开办了一个中文MBA课程,全中文授课。在一些东南亚地区国家,越来越多高校开始以“中文辅助授课”作为宣传卖点。
比起英美留学动辄三四十万的开销相比,东南亚以低廉的留学费用,占据别样吸引生源的优势。
以马来西亚大学为例,一到两年制的硕士学费在2.5万到4万间浮动。加上一个月2000人民币左右的生活费,十余万元预算,就能完成留学路途。马来西亚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有3949名中国国际新生落地马来西亚求学,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1298人,增幅为49%。
对于一些本科学历不拔尖的学生,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成了理想的留学目的地。
在英国,qs排名前50的学校都有明确的投递门槛,在中国地区只接受985、211大学的毕业生申请。而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等澳大利亚八大院校qs排名位居前列,对中国留学生的本科院校没有严格限制,对国内出身双非院校但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宽容。
当水硕回归到求职市场时,“轻松年薪百万”的梦会破灭,不仅是商科专业难找工作,CS专业的学生也是处处碰壁。
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留学生们找工作的窘境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和国内外顶尖学校的硕士同场竞技,海硕们才逐渐意识到,就算有了海外硕士学历,还是难以在求职市场中取得过人优势。
就业岗位紧缩,硕士人数却在激增,追逐学历就能换来高薪工作的想法,逐渐脱离了当下语境。
社交媒体上,一些没能找到满意工作的留学生提出:留学变成了一种消费,而非投资。但无数观念传统的父母还是没有理解当下海归的处境。他们埋怨孩子出国读了个“水硕”,花了家里几十多万积蓄,到头只换来一份薪资不高也不稳定的工作。
转而将目光投向考公,如果不考公,就是不孝。就如同当初劝孩子们去留学一样,无数海归儿开始投身国考~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主编微信:ludahua003 进行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