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穷则变,变则通;到底应该怎样变?

创业   2024-08-05 20:31   贵州  


在《易经》里,有一个基本思想理论:

认为变是好的,不变是不好的;而且,万事万物,能变化才是好的,不能变化是不好的。




变化是《易经》的基本精髓,一切都在变化,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运行,甚至包括人,都在变化的过程中成长。



正所谓:“有变化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前途。”



我认为,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人们更应该掌握《易经》这种“变术“。



所以,《易经》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则变”,也就是说,当事物发展到某种极限,即“穷”的境地时,就必须要发生变化。



这里的“穷”不仅仅指物质上的贫穷,更广泛地指任何形式的尽头、困境或停滞不前。



在《易经》看来,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因此,当人们遇到瓶颈或危机时,不应墨守成规,而应主动寻求变革,以突破现有的限制。






“变则通”,说明了变化是通达的途径。

当人们顺应变化,采取行动去调整和改变时,就能够打破僵局,找到新的出路。



这里的“通”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畅通无阻。



通过变化,原本阻塞的道路会被开辟,原本复杂的问题会变得简单,从而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通则久”,也就是说,一旦事物达到了通达的状态,就能够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和发展。



这里的“久”并非指永远不变,而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事物能够维持其功能和秩序,不会轻易崩溃或消亡。



通达意味着事物内部的矛盾得到了调和,外在的环境得到了适应,因此能够保持相对的长期性。



因此,按照《周易》的观点,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变化?到底应该怎样“变”呢?



根据《周易》的应变精神,有以下三个办法:



一是,穷极而变。


“穷极而变”,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变化。当事物发展到极点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事物自身的转变,也包括外界环境对事物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学会在困境中寻找转机,勇敢面对挑战,主动把握变革的机遇。






二是,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强调的是适度原则,被视为一种理想的处世态度。



适度意味着在各种矛盾冲突中找到平衡点,使事物保持稳定。这一精神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把握分寸,既不过分追求,也不消极退缩。



在人际交往中,恰到好处的相处方式能让彼此感到舒适,增进友谊。



在工作中,恰到好处的付出与回报,能使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






三是,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其实是《周易》的时空观念。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断进行的,人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层出不穷。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总之,我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惧变化,敢于突破自我,寻求创新和解决办法。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才能在变化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学会穷极而变,勇敢面对困境;把握恰到好处,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坚持与时俱进,我们才能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



陶天梦
主要分享【文化历史】,承蒙大家厚爱,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