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骑开封被叫停,平台才是最大的赢家!

文摘   2024-11-11 17:32   江苏  
小杨哥和东北雨姐的“破事”已经告一段落,听泉鉴宝、大冰老师等网红的热度也逐渐降温。
然而互联网从不缺热点新闻,没有也可以硬造一个出来。
就在大家吐槽今年双十一格外冷清的同时,最近一周发生了一件事,又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01 
夜骑开封,引发社会性思考

大学生骑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本是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同学之间友谊的好事情。

可谁也没想到,刚进入11月,一场大规模的骑行活动,却成了全国关注且充满争议的焦点。

这件事还要从郑州的四名女大学生说起。

起初,这四个姑娘只是想去开封品尝一下当地久负盛名的灌汤包,于是相约从郑州骑共享单车去开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骑行,这四名女大学生得偿所愿,不仅吃到了开封的灌汤包,还在骑行的过程中尽情享受了青春的浪漫。

后来这件事火速在学校里流传,接着通过各大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持续扩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踏上共享单车,从郑州骑到了开封。

郑州到开封,距离不远,如果通过‌郑开大道骑行,全程约50公里‌,几个小时就到了。
对于本就习惯特种兵式旅游的大学生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旅行方式。

就这样,一夜之间,开封的市民们发现,街头巷尾突然多了好多共享单车,早点铺和小吃店也多了很多大学生的身影。

如果按照比较理想的剧本发展,这本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大学生们找到新的消遣方式,释放了过剩的精力;开封继“王婆说媒”之后又将迎来一波新的热度,进一步拉动当地的旅游经济效益。
开封也确实敏锐地抓住了这波流量,不仅当地领导亲自去郑开大道迎接,甚至还出台了一条新规定:凡是从郑州夜骑过来的大学生,清明上河园、大宋武侠城等景点统统免费。

然而,不管是当地文旅部门,还是媒体和大众,都严重低估了当代大学生的能量以及信息传播的速度。

三国演义中有吕奉先月夜袭徐州,如今有大学生夜骑开封。青春没有售价,开封被大学生夜骑拿下。

从一开始的几百人、几千人,到后来的几十万人,这次夜骑活动的规模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完全可以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如此大规模的群体性活动,有好的一面,势必也会带来不好的一面。

开封市民一觉醒来后发现,市区的主干道上停满了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

它们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有的侧卧有的干脆平躺,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某个大型废弃共享单车处理厂。

这个时候,当地文旅部门才发现麻烦大了。

开封本就是一个不怎么大的城市,交通承载能力有限。经过这么一折腾,大量共享单车挤占交通要道,很多路段的交通到了濒临瘫痪的程度。

更严重的是,这些超区停放的共享单车被拉回郑州后,没几天开封市民又发现,更多的共享单车又被大学生们从郑州骑了回来。

随后发生了什么,大家也都看到了。

多部门联合执法下,夜骑开封被火速叫停。

之前赞美、鼓吹的媒体也沉默了,风向一转,开始反思这种行为的危害。

大众这次倒是趋向于理智,很多人在夜骑开始时就表示了担忧,认为这样的行为并不可取,大学生要冷静一下。

这件事最头疼的,当属哈啰、美团、青桔这三大共享单车平台。不仅要加班加点处理超区调度的共享单车,很多大学生还不愿意交超区调度费。

这件事同时也提醒了各位大学生,青春可以肆意挥洒,但绝不是没有界限和责任的横冲直闯。

02 
最大的赢家是谁?

从“夜骑开封”上热搜开始,到“夜骑开封被按下暂停键”结束,这件事无论怎么看,开封当地文旅都不是真正的赢家。

对当地文旅来说,这件事实在令人很矛盾。

既想借助这波流量,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发展,又怕大规模聚集造成社会秩序混乱,被流量反噬。

这个问题,相信当地相关部门心里都很清楚,只是现在经济形势不乐观,他们实在太想借一波势了。

被叫停后,舆论自然也会将矛头指向当地,支持叫停的人和反对叫停的人都会将秩序混乱的责任推给他们。

所以,当地相关部门也是有苦说不出啊!

那这件事情的背后,最大的赢家是谁呢?无疑是起到传播作用的平台。

不管是郭有才和“王婆说媒”,还是这次的“夜骑开封”,有其偶然性和自发性,但平台绝对是背后最大的推手。

网红经济时代,大数据和算法大行其道。以前是我们想看什么,就自己去找什么。现在可好,平台推给我们什么,决定了我们能看什么。

在这个推流的过程中,平台不仅可以炒热那些自发形成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加工制造出更多的话题。

这就相当于一个赌局,平台是发牌方,它想让哪个网红火哪个网红就能火起来,想让哪个话题热,哪个话题就能热起来。

最近热度飙升的瑞士卷事件是个同样的例子。

先不管是不是剧本摆拍,类似事件的确在现实中存在,这是能引发网民共情以及大范围热议的主要原因。

但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平台在背后当推手,这件事也不可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浪。

瑞士卷事件过去了,这几天“人民理发师”晓华又火了。
虽然晓华传播的是正能量,但在不经意间,也成了平台制造话题、引爆流量的工具。

随着围观人数的持续增加,真有点担心晓华老师成为下一个郭有才,最后被流量反噬。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些事件已经说明,平台在流量分发上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

在小杨哥、东北雨姐等网红主播不断塌房后,平台急于“造神”,迫切想把流量这张牌发出去,从而忽视了监管上需要承担的重任。

也许平台这次又赢了,但是忽视用户真正的需求和社会责任,又能赢多久呢?

更多精彩观点,欢迎点击关注

同意作者观点,点个在看再走呗

唐大业笔记
❤️关注商业、科技和互联网❤️说人话,做人事,看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