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游戏,我们是如何沦陷的?

健康   其他   2024-12-06 20:13   广东  

更完整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Synopsis

主讲人:张红云、龙江玲、李艳、戚卓



01


一个故事——发现“投射性认同”


谈到投射性认同,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精神分析师克莱因早期的一个临床案例,也是在这次案例中,克莱因第一次提出“投射性认同”这个词。


2岁9个月的小女孩Rita来找克莱因做治疗。这个小女孩被她妈妈认定为是一个非常难照顾的孩子:表现出很多抑郁和焦虑症状,情绪非常不稳定,难以安抚,有睡眠困难、进食障碍。

 

当时,克莱因是直接去到小女孩家里給她做治疗。开始,克莱因来到Rita的卧室,发现Rita非常焦虑不安,一直不说话,一个人在角落里玩,完全没办法互动。后来小女孩坚决要求去花园,克莱因同意了,两个人就一起去了花园里。

 

克莱因观察到,到了花园以后,Rita的焦虑明显下降了,但她还是不说话。克莱因就问:“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个坏人啊,担心我在卧室里会伤害你,所以才要从房子里出来。”

 

小女孩后来回应她:确实是这样子的,在花园里,妈妈可以看到她,她就可以求助,这里不再只是她和克莱因两个人了,就不再害怕被伤害了。再后来,Rita同意了克莱因进入她的卧室,开始了长达三四个月的儿童精神分析治疗。


这是克莱因最早期观察到的“投射性认同”的现象,也就是说,Rita把克莱因投射成了一个坏人,克莱因接收到了她的想法,但并没有认同,也没有直接反驳或保证说“我不会伤害你”,而是直接把Rita的这份无意识的被迫害的幻想意识化地诠释出来,Rita感到自己的恐惧被理解了,焦虑得到了释放,于是就建立了最初的信任关系。



02


高知家庭中的“问题孩子”--

识别“投射性认同”


我们观察到一种现象:

“在很多高知家庭里,父母非常成功,智商学历都很高,工作也很有成就,但孩子却尤其令他们失望:学习成绩差,不喜欢上学,甚至根本不能上学。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就好像这个孩子不是他们生的,完全没有遗传到他们家的优良基因。但其实这个孩子本身并不笨,智商也很高,就是不爱学习,特别懒散,尤其想要做一个非主流的人。”


现象的背后其实是父母内在特别想要堕落或者坏的部分被无意识地外化出来了,当然,这部分并不是父母刻意想要做的,只是无意识地很想要、又很不认可,越是不认可就越是想要回避,越想回避,这部分就越是无处不在。

 

家庭里的孩子在无意识地接收到这部分信息后,就会去帮父母完成这个他们不敢完成的愿望,于是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懒散、堕落、非主流的、想怎样就怎样、最后一事无成的人。

 

这种现象其实非常常见,那它是怎么发生的呢?

 

父母把自己不能承受和接受的部分,大量地外化出来;孩子作为家庭中最弱的那个人,接收了这部分信息,由于信息太强烈了,以至于孩子只能按照父母所期待的方式去行事。孩子的行为其实是被父母的无意识诱发出来的,用以去迎合父母的想象。

 

然后,这个游戏就在亲子之间玩起来了。

 

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在意识层面上,没有一个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懒惰、堕落或者没有出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发展。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有些父母对孩子非常严格,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其原因,其实是父母自己难以应对现实生活的压力,转身把这份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去学习、达成某个目标。


包括,很多孩子各种看起来的叛逆其实也是在跟父母这部分的对抗,来源也是父母内心无法承受的、不能够去处理的那些焦虑,反过来,这些父母自然也就无法帮助孩子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和焦虑。


所以,如果我们想知道是什么导致孩子那么焦虑、父母那么焦虑,也许我们应该着眼到家庭的互动中去,再去看看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03


家暴--亲密关系里的“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在亲密关系中也很常见。

 

就拿家暴来说——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家暴,最后终于离婚了,但再次结婚后,却往往又重复新的家暴遭遇。而且,她的丈夫有可能在旁人看来是很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

 

为什么这样的丈夫却会对他的妻子大打出手呢?

 

如果更多地去了解,就会发现,这些妻子们其实是在以各种方式激惹她的丈夫用暴力的方式来对待她。

 

也就是说,通常,这个暴力行为其实是由妻子引发的,引发的同时还带着某种控制:妻子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丈夫,以达到满足她们内心的某些跟早年体验相似的体验,让自己的焦虑得以平复。

 

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投射性认同防御的特征,即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

 

投射性认同里其实有很多的分类,例如,依赖性的投射性认同,权利性的投射性认同,色情性的投射性认同,迎合性的投射性认同。

 

比如,孩子就更多地倾向于迎合性的投射性认同:孩子会牺牲自己本来的自体真实部分去迎合父母的要求,以帮助父母缓解焦虑或获得父母的欣赏和赞美。

 

事实上,投射性认同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呈现,最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你感觉到自己是被卷入的,你其实根本就不是你自己”

 

就像家暴里的丈夫,可能在别的地方,根本就没有暴力倾向,但只要跟这位妻子相处,他就是会家暴。

 

所以,如果在某一段关系里,如果你感觉到不能做自己,或是有一种被控制感,自己在被迫做出某些行为,这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投射性认同,正在被认同或即将发生认同。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女性,她非常能干,也承担了很多家庭责任,在她的感觉里,丈夫和孩子都是不够好的、甚至是无能、不上进的。


她的孩子很不出意外地认同了这部分,比如,孩子会经常感觉到被指责,受挫或自己不够好,也出现很多看起来比较糟糕的行为。为此,母子之间引发了很多的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当孩子来到青春期后,母子之间的矛盾就更加剧了。

她的丈夫倒是并没有完全认同妻子投出的这些信息--“不担当,不在位,不负责任”等等,而是非常清楚地知道他们只是观念不一样、处理方式不一样、要求不一样。


但即使这样,家庭里的矛盾依然不断升级激化,女方一直觉得“孩子不像话,老公不靠谱”。


试想,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这位妈妈不去觉察,任由事情发展下去,最后必然会导致矛盾爆发,影响家庭,甚至家庭成员会为此付出比较惨痛的代价。

 

事实上,当我们完全没有觉察时,这个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一旦玩起来,就会在无意识里无限重复--所谓的强迫性重复,就像是被命运诅咒了一样,甚至有一些遭遇还会在家族的代际传承里不断延续。



04


心理咨询中,无处不在的“投射性认同”


在咨询工作里,投射性认同的现象也是无处不在。


“拿我自己举例,在机构里,我既是授课老师又是督导师,很多实习生因此就把我投射为一个很严厉的老师,不敢选我做督导师,觉得我一定会很可怕,而我自己很明显也感受到了这部分。


最近,由于他们的督导老师生病了,而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督导是不能停的,所以我就刚好成了临时替补的督导师。这时侯,实习生们就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例如写不出报告、不能按时出席、遗忘等等。


当我们在督导中谈论到了这个部分,实习生们表达说:很害怕,觉得我很凶,很严厉。但,我真的很凶吗?其实并不是的,做完督导后,他们也觉得不是那样。


所以,让他们产生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是他们内心的一个想象、内在的恐惧和害怕,例如,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当这些东西无法被自我承接时,就只好把它投射出来,认为外面这个我会很严、很苛刻,甚至会控制、压榨他们。


其实,刚开始我也会觉得疑惑、委屈,但我并没有认同,我依然去做我该做的事。作为督导,我能做的就是看到他们做到的部分,给予支持和包容,同时告诉他们哪些地方要注意什么。

所以,当我没有认同他们投射出来的东西,依然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时,他们也就不得不把自己投射出来的东西收回去,然后,我们的关系就正常了……”


很多新手咨询师会问,这个随时随地都会在咨询中发生的投射,作为咨询师,如何才能不进入投射性认同?


♦️有的观点是,“什么都不做!”

 

这个“什么都不做”指的是并不否认来访者带来的各种想象、各种感受,也不驱赶他们本身的一些认知。反而借由他们的想象帮助我们逐渐理解来访者当时的感受和情感是什么样子的,以此帮助他们排空这种比较婴儿式的不安投射。

所以,不管是做些什么还是不做,共同点就是:不攻击,不怼回去,不否认,不辩解。只有当我们可以去倾听而不急于辩解时,才是拆解投射性认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意识到“成为病人是治疗病人的一个前提”的同时,带上觉察

 

在团体督导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咨询师平时是个很温和、有耐心的人,但接受督导时却突然变得焦躁不安、避重就轻,好像完全变了个人一样。

 

这时候的咨询师完全认同了来访者投射出来的种种不安和焦躁,这些不安和焦躁同时也激发了咨询师本身内在相应的部分,就是所谓的“我们成为了病人”。但成为病人其实只是你治疗病人的一个前提。

 

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就不能停下来,会认同对方,甚至像对方期待的那样去对待他:嫌弃他、远离他、甚至抛弃他……但当我们有了觉察,就可以停下来,不付诸行动,可以去涵容、理解、消化这部分,然后等再回到咨询室时一起谈论这部分。

 

“所谓的满天飞的贝塔元素,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体验和消化之后,就变成了有营养价值的阿尔法元素了,就可以去谈论了,这时候,来访者的心智化功能也得到了提升,开始可以消化这些东西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知道,当这些东西被重新收回到他的内心,当他重新面对自己的这些部分,必然会有一个哀悼和消化的过程。

 

心理咨询其实就是做这个工作的,所谓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就是一个消灾的例子。如果你一下子就怼回去,那就不是在做咨询的工作,是收了费不干活的状态。

 

所以,心理咨询的工作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投入的,要处在一种开放的状态,允许被投射、被想象、被要求,在我们称为“容器”般的氛围之下,咨询师才能理解到来访者,进而帮助来访者理解他们正在做什么。



05


生活中“投射性认同”的应对



首先,要理解并保持觉察,给投射方一个涵容的空间。

人之所以要用投射的方式,其实是因为他有着某些不能直接面对的部分,只好投射出来了。

我们作为身边人,不管对伴侣、父母,还是孩子,都要试图去理解这部分,给到他们一个涵容的空间,也许他还不能够去到“自己收回去”的那个位置,但至少我们可以不收,可以不进这个圈套。

那么,这个游戏他一个人就玩不起来,你也就不会那么难受,你们的关系也就不会因此被破坏。

其次,接住对方投射来的东西,消化后再返还给对方。

作为接收者,当我们没有去做对方期待我们做的那个“坏人”时,我们不仅可以给到对方一个涵容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消化之后再返回给投射者。这时,对方重新接收到的是经过我们消化、吸收和处理过的东西,是跟之前不一样的。

他就会开始反思:为什么别人的反应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慢慢地,他会发现其实自己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一些改变的,这种改变并不是直接改变整个环境,而是借由内心对某些事情的认识发生了某些变化就足以给他带来一些更舒服的经验,进而体验到生活的改变。

再次,作为投射者,“把投出去的东西收回来”,承认不完美,活出真实的自我。

“把投出去的东西收回来”其实是我们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东西收回去,这是一个从偏执分裂心位回到抑郁心位的过程。

当我们可以去承认:这些无力、无助都是我自己的,是我太虚弱、不能承受才把它外化、投射出去,现在,我可以把它收回到自己内心。我意识到,原来我恨对方的无能其实是自己也有这部分,原来我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完美只是幻想,我也是有阴暗部分的……

这时候,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比较抑郁的位置,那个完美的自己终于没了,我们开始在抑郁的地方为那个“完美自己”的消逝而哀悼,开始可以接受自己有一些不好的部分。等我们再回到生活中,就不再愤青了。因为每一个看不惯的点,其实也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也就不会再一味地指责别人怎么怎么不好。

一个人要成熟、成长起来,都必然有这样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挺难的,有时候我好像挺明白,有时候又有点糊涂,它是一个不断往返、螺旋式的重复再上升的过程……

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投射性认同也是必须要发生的,但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可能就有问题了。

值得指出的是,也有一些类型的投射认同(例如“依赖型的投射认同”),对方投射出来的东西,在某一阶段,其实是会让我们感觉比较好的,比如感觉到有能力、有力量等。但一旦有觉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他是要来依赖你的,好像离开你他就活不下去了,要你帮他做这做那。换句话说,在某一阶段这个游戏也许会让双方感觉很好,但到后面被依赖的这方可能就会觉得很无奈、很辛苦,甚至想要去拒绝。这时候,投射方也会出现一些过激反应,比如哭泣、说你无情,甚至要死要活。这对双方来说就是比较艰难的时期了。

所以,只有当我们不去认同,把这部分还给对方,非常直观地让他能够去认领回自己有能力和力量的部分,这才是让他能够成长的方式。


(完)


听众提问: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觉察到了投射性认同,对关系有影响吗?

张红云老师答:

投射性认同不见得一开始就是破坏性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两个人你情我愿、合谋完成的游戏。

 

比如:一个男生想找一个温柔漂亮很照顾他的女朋友,如果正好女孩也具备这些特质,可能他们就在一起了。男生很开心,也会对女生很好。但,进一步男生如果在各种场合炫耀自己有一个温柔的女朋友,女生就会感觉到被架在温柔的位置上下不去了,她担心一旦下来男生可能就会翻脸。

 

这段关系在一开始双方都挺舒服,但越到后面就会发现其实是一个陷阱:你只能温柔,不能有个性。

 

为什么会这样?

 

很可能是这位男生特别需要一个温柔的妻子角色,也许在原生家庭他有一个暴躁的妈妈,所以想找一个跟妈妈不一样的妻子。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只活在别人的想象和期待里,我们始终想要做的是真实的自己:我可以温柔,但我也可以有个性。

 

在关系里,我们必然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各自都把自己的期待收回去”,然后变得更加真实,这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需要。在这个例子中“真实”意味着女孩除了温柔之外也可以是别的样子——一个更完整、更真实、更丰满的人。也只有这样,关系才是真实的、长远的。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投射性认同对关系的影响是什么,就在于我们要知道如何去处理投射性认同。处理得好,它对于关系就会有促进和建设性的帮助,否则,可能就是一个破坏性的灾难。



推荐阅读:
一言不合就行动,这个毛病怎么破?
破除“心的骗局”,拿回人生主动权
认识自我,从“读懂情绪”开始
扎心了,关于婚姻的4个真相
在你的疾病背后,有一个故事需要被讲述……


海之梦心理咨询

让生活悄然变得更好


海之梦心理咨询
让生活悄然变得更好!用爱心呵护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专业突破障碍,用效果赢得信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