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生孩子了?

健康   其他   2024-12-13 13:45   广东  


这几年,二胎、三胎政策开始放开,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总和生育率一再跌破警戒线,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双双下滑,甚至远远低于国家卫计委的预测。

这意味着,隐藏在背后的这个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生孩子了?

为什么要生孩子?

从繁衍的角度来说,人类需要通过生孩子维护种族的延续。

除此之外,作为自然人,要生育一个孩子,其实也有它的心理意义:

其一,女性的思考:是否愿意生?为什么?
生育孩子的只能是女性,因为只有女性才有子宫,才能孕育生命。那么,一个女性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愿意生育呢?

有些女性说:我愿意,因为我非常喜欢小孩子;也有些说:我不愿意,生了小孩,生活就被毁了,为了照顾孩子,我将失去本来的生活;也有人给的答案是: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可见,生育孩子这个问题,带给不同女性的思考、反应是非常不一样的。
即使愿意生育的女性,对于是否愿意继续生育,也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外在的比如家庭结构是否稳定、丈夫的功能发挥得如何;内在的女性是否能够保持稳定的心态,以稳定的妈妈角色持续关注她的孩子,这些都不得而知。
所以,任何一个女性在生孩子的时候,其实首先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愿意吗?如果你愿意,再问问自己,为什么?

其二,文化的枷锁: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养儿防老”。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养育孩子,等父母老了,孩子就应该孝顺父母,所谓的“尽忠尽孝”。
除了“养儿防老”,还有“多子多福”,和一个更重要的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在一个家族里面,生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从这个角度来讲,女性为人妻为人媳,是没有权利不生育的。

其三,国家的需要:生育观的变迁导致极低的出生率
为什么会有三胎政策出台?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育观念的变迁。

最初,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其实也打破了传统的生育观念,认为要求发展,首先还是要保生存,如果都没法活命了,还讲什么生育权呢?
当年,西方社会也一直在诟病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认为这是侵犯了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生育权。甚至直到现在,大多数人还认为,那就是一个错误的理论,是一个政策上的失误。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政策的初衷其实是好的,是真正为了老百姓,也是在打破“一个女人必须要生孩子”的枷锁。因为对当时的很多家庭而言,真的越生越穷,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在乡下有些家庭穷到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即便如此,这个家庭还一直要生孩子。
慢慢地,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社会保障功能的完善,生育观念也在发生变迁。西方文化的引入让“分离个体化”的理念也开始进入。尤其是退休金、养老院等社会体系的完善,“养儿防老”等传统生育观念的功能越来越弱化,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究竟为什么要生一个孩子?
类似的境况在其他发达国家其实早已发生,比如日本、韩国就已经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非常低的生育率。很多国家也一直都在用各种方法刺激生育,但生育率依然很低。
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又一而再地放开生育政策,这说明,中国其实也已经进入到这样一个阶段:物质不再贫乏,不存在养不起一个孩子,但越来越多的人却并不愿意生孩子了。
 
政策放开了,大众的积极性却并不高。二胎政策出来时还激起了一点浪花,如今三胎政策出来了,就连浪花都没有了。

为什么不想生孩子?


观点1:生一个孩子,我太难了!

不管是女性也好、男性也好,一旦决定了要生一个孩子、孕育一个生命。就需要准备好用爱去哺育这个孩子,照顾好他的同时,还要让他成为他自己。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
 
从决定孕育孩子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需要用很大的心力去接受这个生命。不仅对这个生命充满敬畏之心;还要清晰地知道:在接下来漫长的一段时间里,自己需要去照顾和养育这个孩子,包括被这个孩子依赖。
 
观点2:多生一个孩子,我就更难了!
 
养育一个孩子和养育三个孩子,你的资源的分配是不同的。
 
养育独生子女时,我们所有的资源都给这唯一的孩子了,这会带给孩子满足感。但与此同时,这个孩子也需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就是我们所谓的“6+1家庭”。现在的二胎、三胎政策,其实就是尝试在把+1变成+2甚至+3。

猫猫的案例1


拿我家的猫来做比方,本来我家里有三只猫,最近又来了一只小小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特别注意观察这些小猫们的反应,尤其是第三只猫的反应(都是收养的流浪猫)。在第四只猫没来之前,它是最小的猫,因为它比前两只猫来得晚,是两个多月大的时候来到我们家慢慢长起来的。这只猫非常活泼,也非常受宠,两只大猫后来慢慢跟它熟悉了,也很喜欢它,我们这些铲屎官也很喜欢它。


现在突然来了第四只猫,最不能适应就是这第三只。我们观察到:一开始的时候,它会跟新来的猫去打斗、争宠。就像很多人说的,多生一个孩子,所有资源都会重新分配,除了钱之外,也包括我们对他的关注、爱。


所以,在是否生二胎、三胎的问题上,钱的问题也许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真正带来更大影响的是我们做父母的稳定性。养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父亲、母亲的角色,是否能够持续不被打败,最终存活下来,这是更为重要的。
 
观点3:谁来保障孩子和妈妈的权益?
 
的确,二胎三胎的政策之下,很大范围内我们好像拥有了生育的自由。但真的自由吗?在中国重男轻女的大文化背景下,如何保证当生下女孩时,她也能够得到绝对公平的教育资源以及绝对公平的对待,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确保生育和养育中的妈妈可以得到足够的照顾、足够的支持和尊重?
 
比如,妈妈需要在家照顾孩子,她就没办法参与社会工作,这样的妈妈依然被我们接纳吗?而且,如果对于妈妈们在照顾孩子和失去社会工作的这一部分没有得到补偿和尊重,那妈妈们又该如何自处?这样的妈妈们又会用怎样的心情哺育她的孩子?

多一个孩子,对家庭系统的扰动到底有多大


多生一个孩子势必就会给整个家庭系统带来扰动,如果政策带来的好处并不能减弱扰动带来的焦虑感,那么政策本身就没有吸引力。尤其,当生育已经变成一件我们自己可以去控制的事时。
 
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家里多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多一个孩子。用大白话来说,多一个孩子,多不少事儿啊,不说其它,多一个孩子,你连话都要多说很多。
 
事实上,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会因为这个新成员的到来而被扰动,呈现不一样的反应和变化,包括恐惧感。
 
去年,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有一个婴儿观察的项目,在观察家庭时,我们发现:很多二胎家庭中新生儿的到来,打破了原来那个一家三口的家庭系统,这个家庭需要容纳和接纳一个新的成员进入到系统中来,不亚于一个大工程。
 
不仅小婴儿在用他的方式融入到这个家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在试图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新为这个家庭建立新的平衡。

猫猫的案例2


再回到我们家的猫身上,当我老公又捡回来第四只猫时,我其实是很紧张的,甚至有一些担心:我们真的还能照顾好第四只小猫吗?家里的环境大小到底能不能够再容纳更多一个生命?要是我照顾不好,那还要不要把它带回来?


我有担心、也有恐惧,更不想打破现在的平衡,坦率来讲,我觉得三只猫挺好的,它们各得其所,也相处得很好。我非常担心这只新来的小猫会把这个平衡打破。


比如,之前三只猫中,有一只叫柠檬,它是一只很小气也很敏感的猫,在它之后的猫进来时,它会生病生很久。所以,我非常担心它会不会因为这只新的小猫的到来再次生病,因为它很倔,每次生病我们都没有办法给它喂药或者涂药,只能送去医院。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更加压力山大。


最后,当第四只猫真的来到家庭之后,我们发现,其实有很多担心都是我们自己的,它们有它们的方式,并且很快就达成了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是小猫们的不适应,不如说是我自己内在的恐慌和不适应,甚至被放置到了小猫的身上。


庭系统中每一个人的序位都是非常重要的。新来的人会把整个系统都打破,每个人都要重新找一个自己的位置。这对家庭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扰动。
 
还有一种特例:有时候可能女性本身根本就不想要孩子,但却意外怀孕了,然后她就觉得我要尊重这个生命,要把这个孩子留下来。但当她并不是主动生育一个孩子时,生完孩子后很可能会面临强烈的心理冲突和焦虑。
 
实际上,家庭系统其实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当你真的把一个孩子扔到系统中,只要你没那么焦虑,把权力充分交给系统,系统就会自动重新整合,孩子就会很自然地找到他们自己的相处方式。
 
另外,增加一个家庭成员也会引发我们内在很多未被觉察的情感。因为小婴儿其实是一个非常原始的生命,他很容易激发我们很多原始的情感和焦虑,每个人在婴儿时期没有被照顾好的一些原始情绪,随着新生儿的到来,都会被呈现和引发出来。

案例解析:被困住的大宝

二胎政策开放的时候,海之梦专门组织了相关的读书会,那时候我们好像还蛮重视、紧张的。独生子女的政策这么多年,突然之间,很多家庭可能要多生养一个孩子,其实很多父母是不适应的。他们需要在这两个孩子之间重新平衡和调节,比如时间、精力,以及对孩子的关注程度等等。
 
当时我们还给出了建议:你一定要给你的大宝准备一个特别的时间,每周都要准备一天,甚至每天都要准备哪怕10分钟、20分钟,单独和你在一起。就算再忙再辛苦,你都要告诉他,这个时间是妈妈专门留给你的,我要单独跟你在一起,暂时把小宝放一边。
 
但现实中,很多家庭其实是倒过来的。
 
现在,三胎来了,我们更加需要有一些思考和觉察,这对于我们怎样更好地去养育第三个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

案例:被困住的大宝


有一位来访者,她是家里的大宝,家里三个孩子,妹妹比她小4岁、弟弟小10岁,是一个潮汕家庭,为了想生男孩才生的三胎。


长大后,妹妹的各方面适应能力都明显比她强,这让她非常苦恼: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家庭的孩子,妹妹就处处都比我好?我当时的回应是:“妹妹一出生就有你了,而你是出生好几年了才有妹妹,这种感觉就是不一样的”。


探讨中,我们发现,他们家的条件非常优越,对她也非常非常照顾,但这个大宝却总觉得不够,总觉得妹妹和弟弟都是她的竞争者,家里对她不好对妹妹好,她的心理现实便是如此,但客观事实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家里人会给到她一些理念,比如从小被教导你是老大,应该比妹妹更优秀,应该照顾妹妹,特别是要照顾年幼很多的弟弟(实际上,当初她也真的因此照顾弟弟了)。


但等她长大后,越来越觉得:凭什么?我们都是孩子!以至于现在她已经年龄很大了,爸妈一讲你要怎样怎样,她都会说“凭什么?”。在这个点上,她永远也长不大,被困在这里了。

解析1:未被表达的情绪和感受引发的固着
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事人对家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固着的感觉:家人对她不好,对妹妹好。尽管客观事实根本就不是那样,她的心理现实会一直限制她。
这源自一个孩子在家中有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没有被尊重和理解的那部分。而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要允许孩子对弟弟妹妹有仇恨、有嫉妒,不仅如此,还要让孩子可以在家庭中充分表达这部分”。
这个当事人就是因为当时在家中不能表达这部分,狠狠的压抑着,也就导致这些情感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被父母涵容和理解,这个坎她就一直过不去。
解析2:大宝的丧失和小宝的内疚
对大宝来说,她的第一个丧失就是她失掉了一部分爸爸妈妈的爱,包括家庭里面的资源;第二个就是她也丧失了“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这个地位。当这个丧失没有被好好哀悼,它就会一直在那个地方。
怎么才能完成这个哀悼呢?就是允许孩子有这样的感受和情绪,允许她是这样的状态。
相对应的,小宝通常很容易满足。因为小宝通常会觉得自己一来的时候,家里的资源就已经是这样了,自己好像就是来争资源的,甚至在他内心里面会因此产生一种内疚:好像因为自己的到来让哥哥姐姐们的资源减少了。
所以,小宝天然就有一种“我是一个闯入者、一个掠夺者,我是来争夺资源的”感觉,在潜意识里,也许他也就更容易内疚,从而会有更好的表现。因为他有一种心理,是要去补偿所有人。
解析3:不可避免的缺失感
不同的处境之下,孩子的体验是不同的;同样的处境之下,每一个孩子的体验也是截然不同的。有时候,大人会很无奈:什么都给你了,你怎么还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
孩子的缺失感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在《女性的力量》里有一个例子,在婴儿观察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个场景:当时在拍照,孩子持续看着妈妈,但妈妈那一刻并没有持续关注孩子,光顾着摆漂亮姿势去了。
那一瞬间引发了孩子的极度失望,他从跟爸爸妈妈极度高兴的互动中拉下脸来,开始变得面无表情、非常失落。这个过程被现场观察的人捕捉到了,并记录了下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跟孩子的连接真的是需要修补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在孩子的心里哪一刻我们就不那么好了,在孩子体验中哪一刻你就是没有给他了、剥夺他了,他也就觉得自己丧失了很多东西。
当然,像这样一点点的所谓的丧失、所谓的跟妈妈互动的失败,其实也是在促进孩子不断发展。
但我们依然需要意识化在跟孩子的连接中哪些我们没有做到,错过的机会是需要重新修复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持续发展。
如果一个孩子持续地被错过,虽然并不是大的创伤,但当这样的小事一件件累积得足够多时,就是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这个我失去了,那个我没有了”。
这个点其实是我们在育儿当中很容易忽略的,有时候是没有顾及到,有时候是根本意识不到。对很多父母而言,在实际的亲子关系中,我们能够修复的也许并不在大的地方,而是这些生活的点滴细节中。
当我们能够在有限的精力基础上持续地关注到孩子,和拥有修复的能力,这就是一个家庭给孩子成长的最大原动力。

解析4:做一个有觉察的60分妈妈
我们经常说:做60分的妈妈就很好了,不必过度焦虑。
但是,有一句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养育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巨大的考验,对父母来说、对家庭来说,增加一个孩子意味着我们要持续地对这个孩子付出我们的关注、心力。
如果你不是出于热爱、出于对一个人有兴趣,确实在“要不要生一个孩子”的问题上,是需要慎重的。
因为你很可能会因此不耐烦,尤其是在情感特别匮乏的家庭成长起来的成年人,他可能会在自己成为父母以后依然渴望更多的情感关注,甚至有可能因此无意识的成为孩子的竞争对象,竞争妻子或丈夫的关注和爱。
这时候,做一个有觉察的父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主讲:张红云、许新颜、龙江玲

整理:颖一

校对:骞予

点击阅读原文  收听完整内容

海之梦心理咨询
让生活悄然变得更好


海之梦心理咨询
让生活悄然变得更好!用爱心呵护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专业突破障碍,用效果赢得信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