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同步下我这次的自驾情况,昨天到了无锡,今天准备去苏州,然后明天我就去上海了。
单程总计 1000 公里左右,理想 L7 的产品力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包括你们在看的这篇文章我也是在车里给电脑充着电写完的。
游记也正在同步拍摄,等全程结束后再跟你们聊所有的经历以及理想的产品细节。
今天早上看到一条有意思的消息,某些大厂开始在招人环节引入 AI 了,这个动作让一批人不爽,同时也让一批人很爽。
这么说吧,如果你去这些大厂面试或笔试,等待你的可能就是 AI。
爽的是公司,因为这么一来可以极大节省人力成本。
我看了一个数据,某银行面试若采取线下 5 分钟快面,需要 20 位 HR 用 3 天才能完成 3000 个面试。
如果使用 AI 面试官,48 小时就能完成 5000 个面试。
不爽的是人,既包括 HR 本身,也包括一些参与面试的候选人。
如果 AI 接入面试环节,那 HR 的工作量会大大降低,对人力的需求也会逐步减少,势必有人会失业。
而参与面试的候选人在面对 AI 时,可能会遇到评价过于客观或者机械的情况。
比如,我看网上有人吐槽说,已经参与了某大厂的 AI 笔试,结果题做完了,收到短信说简历没过。
换做是我,心里同样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有些候选人可能客观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主观能力很强。例如,一些学历劣势的候选人在项目经验和后期综合能力上也能完胜学历派。
如果让 AI 来评判,可能直接在客观条件上就给过滤掉了,除非 AI 能评判主观能力,否则也做不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过话也说回来,大厂招人的这种变化也是一种趋势,准确说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AI 或许还不够完善,但是这种生产力的进步空间是看得见的。
未来,或许真的不需要 HR 了,你的简历、你的数据、你的面试表现,AI 都可以给出全面综合的评判,最后交给人来决定。
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AI 产品带来的生产力释放空间是很大的,这也是机会。
今年快手校招收到了 16 万份应届生简历,但预计入职人数只有 1400 人,这个比例甚至都低于公务员考试录取率。
先不说竞争多大,光是从这 16 万份简历中筛选出有潜力的优质人才就已经是一个海量工程。
靠人来做,不仅成本高周期长,甚至也会出现纰漏和遗漏。如果把这活儿交给 AI,那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昨天我到无锡见了一个朋友,他是传统摄影行业的修图师,他们是按照底薪加提成的方式计算工资,提成就是修图的多少和质量。
以前,只要你干得多就赚得多。
现在,业内有些公司和老板开始引入 AI 修图,然后再由人工进行润色。
很显然,这种操作就不需要那么多修图师了,AI 做到 70 分,剩下的提升空间人来做。
原先 10 个人干的活儿现在给 5 个人干,然后给他们发 8 个人的工资,公司和老板还是赚。
明天我去上海还约了几个大厂做 AI 产品的朋友碰面,主要想了解一下他们公司在 AI 产品实践方面的一些最新探索和经验。
有合适的内容,我之后也会跟你们分享。
我之前也说过,AI 是一种生产力进步,虽然现在还不完善,但趋势是不可逆的。
这种时候,早,就是优势!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对行业的理解、对商业的洞察、做产品的方法,这些是我们识别、创造、交付价值的前提。
而互联网的底层驱动因素,技术,又是这一切的基础。
大厂招人的变化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变化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跟进!
PS:明天(10.18)晚上 7 点半,我们在上海人民广场举办星球 7 周年聚会,届时安排了两场关于 AI 产品的分享,感兴趣的可以联系我参加:tangren0517
接下来北京的星球年度聚会也要开始举办了,每个城市我都会邀请在 AI 探索和实践方面有建树的嘉宾过来分享。
之前的深圳,这次的上海,下次的北京,我们要团结一批产品经理走在 AI 前列。
要提前预约北京线下聚会和北京产品训练营的同学,同样联系我占座:tangren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