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胡润百富榜公布了,张一鸣以 3500 亿元财富登顶中国首富,80 后迎来高光时刻。
我们熟悉的小马哥排在第三,马爸爸排在第十,同期上榜的互联网大佬还有黄峥和丁磊。
前十的榜单里有 5 个都是互联网领域的,其他则分布在不同的行业。
83 年出生的张一鸣今年 41 岁,而他在 2012 年成立字节跳动时只有 29 岁。
回想一下我的 29 岁,那时候正是我在第一家创业公司的第 3 年。
然而,在那个时刻的 4 年前,也就是 2013 年的时候,有一家叫做字节跳动的公司 HR 联系我想让我过去聊聊,那时候我能同时开发 Android 和 iOS 应用。
后来,我因为实验室的项目太忙没去。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有句话是完整印证在我的身上,那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且不说那时候能不能进去,至少我没能抓住这次机会,即便连尝试都没有,而那次的错过完全是主观上的判断。
我们经常以自己很忙而不去做一些选择和行动,但事后看,那些忙都是主观上的一种感觉。
真的忙么?真的连一点时间也没有么?真的是分身乏术被完全束缚么?
并不是。
这两周我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了产品训练营,其中有同学原本是周末加班但请假过来的。
他跟我说:「班可以每周加,忙是没尽头的,但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
我在昨天的文章里说了,这次去北京见了个老朋友,过去五六年里的几次关键选择成就了现在的他。
且不说别的,在收入、职级、上升空间来看,已经远超同龄人一大截。
选择,就是比努力更重要。
但是,没有努力的选择也只是一种对机会的浪费。
高质量的努力,一定是建立在环境、方法、被指导的基础上,以及思维和认知的加持。
这一点,我在线下分享会中有特别提出一个公式。
张一鸣曾经说过一句话:「认知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雷军在他的年度分享里也说过:「只有认知突破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很多人觉得「认知」这个词很虚,甚至一听就反感,其实我觉得认知并没有那么玄乎。
认知很好理解,就是你将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变成了「知道自己不知道」或者「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种顿悟时刻如果经常发生,你的认知就会持续突破,进而获得在群体中的独特竞争力。
做产品也一样,两个产品经理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知识和技能,而是产品思维和产品认知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体现在对功能、对产品、对业务、对商业、对组织、对人的理解上,有的人只看到了功能,有的人却看到了逻辑。
我之前画过一张图,我发现很多人会执念于上层应用的掌握,认为这就是能力,但是会忽略中层环境的选择以及底层逻辑的构建。
这种执念会带来一个结果,就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合格的工具人。
没有对中层环境的选择,缺失对底层逻辑的构建,就会陷入重复使用知识和技能以及工具的每日工作中。
我接触过非常多不同阶段的产品经理,基本上符合以上逻辑。
那些真正脱离工具人并且找到上升路径的产品经理,也基本符合以上逻辑。
如果说中层环境是选择,那底层逻辑就是努力。
10 年前的我缺乏对行业、商业、产品、技术、模式、趋势的完整认知,但好在这些年我努力补上。
如果过去没能做出最优选择也不要紧,因为未来的最优选是从现在的努力开始的。
那么,过去 10 年的你错过了哪些选择?
写完这篇文章后看到一条消息,小米 SU7 Ultra 刷新了德国纽伯格林北环赛道最速四门车的纪录。
这是一个挺了不起的成绩,小米汽车选择的这条路,努力有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