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她的风景

文化   2024-11-13 23:21   辽宁  

1

Part.1

生活


在台湾交换学习的日子,风轻物慢,时光也为她所倾倒,到此流连忘返。


首先是节奏,不同与大陆的攸然数载春秋,这里岁月静水细流。就好像日暮时分数着天光一点点散尽,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堆砌在天边,想要的时候可以踱着步去取一束时光来用,所以大家都步履缓慢,心态悠然。“我想大四的时候去日本看看,再回来考虑是否要继续读书”。这样的“间隔年”在台湾是很常见的,可对于我却非常惊奇——怎么会有人会放下唾手可得的学业,放下即将扑面而来的锦绣前程去做如此“无意义”的追寻?直到我慢慢被这里的环境所感染,才理解到这些不同后的内涵。他们认为生命在于体验,即使大环境不容乐观,每个人也可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拥有自己的幸福。反正日子还长,慢慢走总会走到的。在这样的观念下,“慢”成了台湾独特的标签。耳边常常会听到“不要急,一样一样地放好再上车”“没关系,慢慢找”,拉长的音调,带着不自觉撒娇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放松下来了。晚出散步,常常会见到:蓝天白云,静谧公园,风静物止,入眼之处,绿树拂烟,小桥一座跃然湖上,行人对对,于树下乘凉。街头艺人随意挑拨琴弦,一曲歌谣便袅袅绕绕,时光静止,岁月静好。这是我读到的最悠闲的台湾。


高美湿地,风车在夕阳下缓慢旋转,

时间就在这一转一动中悄然流逝

其次,关于小确幸。初到台湾,老师就告诉我们,台湾的垃圾桶很少,每个人可以自备一个小口袋,把垃圾装在里面,并且每人可以准备一个口罩,如果感冒了也不会传染给他人。美好的生活环境是大家一起创造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多一点美好,那整个社会都会处处充满着小确幸。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小确幸”这个词,却在这半年间时时被它感染。进出电梯门总会有一个人主动按着电梯打开键,等他人进出后再出来,进出大门亦如是;在商场询问导购洗碗剂所在处,阿姨不知,把我们交到另外一个导购手里,回来又遇到她,阿姨竟然还记得我们,并关心我们是否有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去台湾北海岸游玩,公交车一个小时一班,已是下午四点,行程还未进行到一半,不得已我们在马路上拦下一辆车,司机听说我们从来没有看过大海,推掉自己的行程,特地带我们去了野柳;若是办事,工作人员会说,“不好意思,麻烦您帮我签一下”——明明是我麻烦他帮我处理事情,却成了他麻烦我,与“请签名”相比,温和谦逊尽显。……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在这里我听到了有生以来最多的“谢谢”和“不好意思”。给他人创造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传递文明,就会享有文明,这是我读到的最温柔的台湾。

最后,关于文艺。入生活为热爱,入美景则为呵护。地铁站随处可见各种类型的雕塑、书画,在地铁站中就可以阅尽一座城市的文化;高高低低的房子被颜色装点,就连垃圾桶、栏杆都有小清新绘画于上,并且每座村子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同的信仰与传说被刻在屋檐下、墙上、风中的呢喃里……;阿振肉包、金春发牛肉面、再发号肉粽,这些传承百年的记忆与味道,不忘初心,在岁月里站成一道坚守。台湾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刻进了骨子里,花尽心思装点生活,虽然很多物品很旧,但每个人都很爱惜。台湾,相当于重庆三分之一大小的面积,却可以阅尽天下景。看雪有合欢山,纵马有青青草原,赏湖有日月潭,爬山有玉山,观海有绵长的海岸线,景小却各有风情。而这背后离不开每个台湾人的呵护与努力。就如日月潭,沿潭木质小道上冷不丁就有树冒出头来,保护树木的自由生长,而不是一砍了之,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而仅在每年的9月20日左右,才开放的万人游泳项目,使潭水一如往初的清澈见底。文艺,是一种热爱,一种呵护,一种对美好的热枕追求,这是我读到的最文艺的台湾。

此外,摩天大楼于平地处拔然而起,透明瓷砖波光粼粼,五颜六色的招牌树立,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这是繁荣的台湾。然而在市中心装点一新的商业街街角,却躺着衣衫褴褛的乞讨者,软绵绵没骨头似的滩在地上,眼光里是彻底的麻木,像重庆的夏日,静止得没有一丝风。于最繁华之处布满伤疤,这是矛盾的台湾。


台湾千面,入千人眼有千种不同,而我的台湾,因为在这里停驻的日日月月,才有了意义。

2

学习

“去学习不同的教育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这是我到台湾的目标之一。台湾的教育,确实与大陆有着许多不同。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人数。台湾一个年级仅仅几十个人,这意味着大部分的课程都只有十几人,也意味着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会更亲密。在中兴大学,每学期都有导师交流会,学校会刻意拨款用于导师与学生聚会交流。我有幸参加过几次,学生会就学习、生活等方面向老师求教,而老师对学生的情况也非常了解,师生之间的温情与亲近令人动容。


其次是教学氛围。似乎所有台湾交换贴里都达成了一种共识——台湾学生不如大陆学生认真努力。这表现为他们上课懒懒散散,要么迟到,要么在课堂上公然吃东西,作业也是一拖再拖,对于分数也不甚在意。可是我认为这是因为台湾的教育普及度比较高,服务业比较发达,读书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道路,所以他们有更多机会选择专注于自己更喜欢的事情上,或是社团活动,或是企业实习。此外,课堂氛围似乎也不如大陆严肃,对老师似乎也不如大陆尊重。这体现在课堂上若是有任何疑问或质疑,学生会立刻打断老师提出来,而老师不惯于直接扔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答案。这对我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去引导,而非揭晓,去培养,而非灌输。


最后,是教学方式。最让我惊喜的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会有校外教学。秦汉史老师在全面介绍秦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铺垫了大量基础后,带领我们去到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近距离接触秦汉文物,并一一进行介绍,让我们跳出文字笔墨之外,从实物中触碰到那段历史。此外,老师还会经常要求方家学者到课堂上开讲座,进一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

史记老师的民国遗风也让我难以忘怀。他已逾古稀,走路慢吞吞的。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口袋,里面是成堆的小纸片,每张纸片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有关于史学的最新发现,有各类资料汇总。一提到某个史论,他就摸出那叠纸,扶一下眼镜,低下头,一张一张翻到相关的纸片,把自己搜集或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交给我们,让我们继续研究下去。他总是告诫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就是让人们不忘来时路,以观未来方向;他总是叮嘱我们勿忘民族记忆,坚持中华优秀文化;他每次都穿同一套白色衬衫,熨烫得整整齐齐。时光花白了他的头发,却遮掩不住他眼中的光芒,压不弯他的脊梁,那些絮絮教导与殷殷期望已铭刻在我心上,而耳边似乎还传来他温和的声音“历史的传承就靠你们了,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中华文明的力量。”


在教学策略研究课上,我特地提前体验了一下研究生的教学方式。我们跟随老师步伐,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汇聚多年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充分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我对这种最前沿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悟,相信它能为我的教学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交换学习是为了体验差异,寻找相同。“异”是为了取长补短,“同”是为了协头并进,共创辉煌!台湾,不虚此行!

作者:张韵


欢迎赞赏


两岸青年

关注你我两岸的故事

求学|旅游|趣闻|生活


约访/投稿/商业合作

laqn20140603@sina.com;

wechat ID:lianganqingnian2014

内容:

投稿时请留下

姓名─职业(学校)─电话─个人微信号



两岸青年
打造两岸最有温度的交流平台。 为两岸游子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生活、政治、娱乐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