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厦大建筑女孩“爆改”沙坡尾!

文化   2024-11-08 22:34   中国台湾  

编者按:

社区是青年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搭建青年学生基层实践锻炼平台,在厦门团市委的支持下,厦门市思明团区委联合厦门大学团委推出“职业体验•大学生社区挂职”活动,组织大学生骨干走进街道、社区,补充社区团组织力量,深度参与基层治理。



何柳莹

共青团员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团总支副书记

挂职岗位:厦港街道沙坡尾社区团组织副书记



“卢厝古韵”

红砖白石中的古朴典雅

《早安沙坡尾》

无住香居里的岁月醇香


古港与新纪碰撞

理论与实践交响

在这片沉淀着厦门港深厚底蕴

与渔歌文化精华的沃土上

挂职青年何柳莹

实现了学术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让我们与她一同走进沙坡尾社区

探寻狭窄街巷的新生密码



铺展在鹭岛之滨,沙坡尾犹如一颗璀璨明珠,保留着完整的渔村风貌和历史文化遗迹,融汇着厦门的城市历史与海洋文化。在这里,古老的渔船与游艇并肩停泊,传统闽南居落与现代艺术空间交相辉映,展现了厦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现代活力。然而,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兴起,沙坡尾也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新挑战。送王船、延绳钓、疍民文化等早已成为国家级、省市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时尚秀、节庆活动成功地吸引了许多潮流青年在这里聚集,通过新旧共生的方式,沙坡尾成为了城市微改造的“范本”。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怀揣着将专业知识融入实践的决心,何柳莹结下了与沙坡尾的不解之缘。在她的眼中,每一块斑驳的青石板、每一栋沧桑的老宅,都是沙坡尾故事的讲述者,等待着被重新发掘与诠释。在这片向海而兴的活力渔港中,在这方荟萃古今文化的沃土上,何柳莹同挂职伙伴们一起共鉴沙坡尾的历史,与当地居民一道共话未来。


焕发沙坡尾活力,团学活动建好“先行军”


卢厝位于厦港街道福海社区围仔内巷,是清末华侨卢安邦历时三年构筑的一座近代红砖民居。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闽南大厝,一座隐身市井却内有乾坤的厦港古民居,一座虽寂然于岁月但仍温暖过游子心怀的归侨故居。整座建筑由中轴线对称的两落横向大厝和两侧纵列护厝组成,群落规整,十分气派,现存完整程度为厦门岛内所罕见。得益于厦门市对古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修旧如旧的卢厝已整洁如初。


在沙坡尾社区挂职期间,通过对沙坡尾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与当地居民的深入对话,何柳莹发现,卢厝是沙坡尾人共同的情感纽带,是社区文化与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它讲述着关于归乡、拼搏与传承的动人故事,见证了沙坡尾从渔市到现代文创旅游区的华丽转身,更体现了闽南人勇于开拓、不忘初心的奋斗精神。如何让这座百年古厝焕发新的生机,是何柳莹最关心的问题。


为传承古韵并促进团学合作的深化,何柳莹依托其深厚的建筑学专业知识,精心策划了“卢厝古韵同描绘,团学公建学风坚”活动,组织2021级建筑系本科团支部在卢厝进行户外写生。她还邀请到厦港街道社区发展顾问王伸豪莅临现场,用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解了古建筑的构造、风格,以及修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解决方案。惊叹于卢厝精湛的工艺与独特韵味,同学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迫不及待地与王先生分享起自己的见解与感悟。


沙坡尾活态展示馆王伸豪为同学们介绍卢厝


何柳莹深知,通过此次实地探索,建筑学专业的知识便不再仅仅是书本上冰冷的理论框架,而是化作了触手可及的历史脉络,一砖一瓦赋予着知识以温度与厚度,让学习变得生动而深刻。她希望同学们能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卢厝的古朴雅致,领悟到卢厝的独特魅力,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同学们在卢厝门前留影纪念


焕发沙坡尾活力,节目制摄打好“主动仗”


沙坡尾工作坊主理人阿豪经营着公众号沙坡那尾鱼”,借本次挂职活动的契机,何柳莹积极参与了《早安沙坡尾——沙坡尾最“香”的无住香居》节目的拍摄工作。通过协助节目组捕捉沙坡尾的真实瞬间,她让更多人了解沙坡尾社区的独特魅力。从古老避风坞岸畔轻轻剥落的青苔,到小巷深处那棵默默见证着无数季节的更迭与人间的温情的老树;从居民们脸庞上洋溢的质朴无华而温暖人心的笑容,到他们手中灵巧编织、雕琢的传统手工艺作品——《早安沙坡尾》的每一个镜头都力求捕捉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它将那些隐匿于市井之中的巨匠大师与无名英雄从幕后缓缓拉至聚光灯下,让沙坡尾的别致风情跃然镜前。


随着节目的热播,沙坡尾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他们纷纷慕名踏足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与此同时,居民们的心中也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喜悦与自豪。


节目拍摄现场


焕发沙坡尾活力,调研访谈画好“同心圆”


在沙坡尾的挂职锻炼期间,何柳莹以推动社区繁荣与发展为己任,将满腔热忱倾注于民生改善与社区治理方面。在沙坡尾的古老街巷中穿梭走访,她把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细致的调研采访工作中,与居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力求全面掌握社区第一手资料,精准把脉居民需求,扎扎实实答好“民生卷”,认认真真办好“民心事”。她尤其注重倾听老一辈居民的回忆与讲述,并特别关注那些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可能受到影响的居民。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邃情感的回忆被她细心拾起,串联成沙坡尾独特记忆的项链。


何柳莹与挂职伙伴采访居民们


“这里是我们的根,我们不想失去它。城市发展是时代的必然,我们很支持,但请允许我们保留这份记忆,让后人也能感受到这份历史的温度。”这些不舍的话语深深触动了何柳莹,她决定在推动社区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保护与传承并重的路径,力求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与历史印记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升级。


焕发沙坡尾活力,科研探索深耕“创新田”


随着沙坡尾的繁荣步伐加快,其传统的市井风貌却悄然褪色。何柳莹深刻意识到,在历史的消隐与现代化的浪潮间寻找平衡,是激活这片区域的关键。如何在高密度历史街区中开辟富有生命力的空间,重塑能够孕育故事的场景,让记忆中的生活韵味得以复苏,为沙坡尾注入新的活力,是她希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的目标。


把想法变成办法,把思路变成出路,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为实现这一目标,何柳莹及其志同道合的团队伙伴着手采取了系统性的策略。他们发现,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浓厚的生活气息正是老旧街区极具更新改造需求之所在。


但城市更新不应是简单地以旧换新、颠覆重构,而是围绕着生活、文化等深层需求,通过激发活力,实现街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于是,他们聚焦于沙坡尾独特的窄巷空间,通过精细测绘与科学分类,挖掘这些微小却充满潜力的“切片空间”。同时,他们结合深入的社区调研与居民访谈,充分考虑了居民意愿,以此制定出具体详尽的改造方案,旨在通过巧妙规划与设计,既保留古韵,又激发空间活力,确保更新改造契合居民的切实需求与长远利益。



调研报告《沙坡尾高密度房屋间狭窄街道等“切片空间”的合理利用》正是这一努力的结晶。该报告不仅赢得了切片空间原住民、沙坡尾社区工作者和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老师的大力认可,更成为指导沙坡尾空间优化与活力提升的重要参考。


此外,何柳莹还撰写了《沙坡尾城市更新:肌理修复与生活复兴》深度调研报告。她在这份报告中深刻剖析了沙坡尾的历史文化底蕴、面临的挑战及转型发展的路径。其中,“肌理修复”强调在保护历史遗迹与街区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生活复兴”则倡导通过激活社区生活、促进文化交流,实现沙坡尾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得到了社区居民与社区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与热烈响应,为沙坡尾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向“新”求“质”的美好蓝图。



以政治品格“打底”,在信念上“修心”;以提高本领“筑基”,在学习中“修能”;以执行落实“开路”,在实践里“修为”。何柳莹表示,“站在沙坡尾这片充满故事与回忆的土地上,我深感自己仿佛成为了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从最初对沙坡尾的好奇与憧憬,到如今深入其中,我深刻体验到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魅力。”每一次调研、每一次策划、每一次与社区居民的交谈,都让她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看到了沙坡尾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它面对新时代挑战时的坚韧与活力。”


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把调查研究作为重要路径,把解决问题作为关键导向,把推动发展作为落脚点,这个古老又年轻的社区在这群坚持创新与实干的青年的手中正不断激荡青春的浪花。在厦门这片活力迸发的热土上,一个个热辣滚烫的精彩奋斗故事仍在上演,共同奏响新的奋进乐章!




想干事 能干事 干成事

惠民生 暖民心 顺民意

用脚步丈量土地

让旧土孕新芽

与时代声息相应

让沃壤焕新机


勇当基层治理的先锋

善做开拓进取的闯将

且看挂职青年

奋力书写不负时代

不负人民的履职答卷





来源:青春厦大


欢迎赞赏


两岸青年

关注你我两岸的故事

求学|旅游|趣闻|生活


约访/投稿/商业合作

laqn20140603@sina.com;

wechat ID:lianganqingnian2014

内容:

投稿时请留下

姓名─职业(学校)─电话─个人微信号



两岸青年
打造两岸最有温度的交流平台。 为两岸游子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生活、政治、娱乐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