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在西方话语体系下打转

政务   2024-12-18 07:30   浙江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挨打”“挨饿”“挨骂”这三个词,形象地概括我们国家一路走来所面临的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中国已经基本解决“挨打”“挨饿”的问题,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挨骂”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话语权还不够强,这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有一定相关性。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


图源:视觉中国




有专家提出,今天,中国不仅面临技术领域“卡脖子”的窘境,也面临话语领域“卡嗓子”的困境。何为“卡嗓子”?笔者总结了三种常见表现:


推崇“捧着说”。有学者陷入“言必称西方”的死胡同,坚信“西方的月亮就是最圆的”,神化西方学者和理论,将只适用于西方的一些理论体系和学科标准视为完美无瑕的绝对“真理”,认为凡是符合西方学术框架的,就是先进的、科学的。西方学术界一旦提出新的理论、方法,这些学者便不假思索、立马跟上,对其顶礼膜拜、大肆鼓吹,还自诩为紧跟学术前沿,表现出异常的崇拜和痴迷。


依样“照着说”。个别学者食洋不化,既不考虑国情与历史发展,也不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深刻实践,而是直接照搬西方的学术概念,所做的“本土化改造”无非就是将英文翻译成了中文,或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寻章摘句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俨然西方话语的“搬运工”“传声筒”。还有的过度信赖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把西方理论看做包治百病的“万能神药”,习惯于从西方教科书中寻找答案和理论依据,不管适不适合中国语境,只要不同于西方标准那便是落后的、不值得推崇的。


总是“辩着说”。近些年,中国的发展态势让个别西方国家深感焦虑,他们利用话语优势和舆论影响力,对中国加以贬低和扭曲,甚至进行无底线式抹黑。比如,今年美国国会众议院就赤裸裸通过一项法案:2023至2027财年每年拨款3.25亿美元,总计16.25亿美元,用以对抗所谓“中国恶意影响”,妄图通过“砸钱”来达到抹黑中国的目的。面对美西方的抹黑攻击,如果急于辩解,照着西方的鼓点跳舞,很可能会被带偏节奏。我们需要坚定自信,增强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更好把中国理念、中国话语传播出去,避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凡此种种,导致我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形成“话语赤字”,亟待破局。


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理应拥有立足中国、影响世界的话语体系。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离这样的目标还有一些距离,话语权有时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甚至还会被人调低或关闭“音量键”。这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自主的话语坠落。历史上,中国古代不仅创造了灿若星河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为了承载这种文明,我们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但近代以来,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洪流之中,国家和文明遭遇入侵,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特别是西方理论、西方话语等不断涌入,致使我们的话语体系遭到一定程度的解构。


再如,西方的话语垄断。近代以来,西方形成了一整套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随着其广泛传播,西方话语体系也渗透到世界各地。在西方看来,“话语即权力”。为此,一些西方学者四处兜售所谓的“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等,妄图营造“我即真理”的话语强权。在此过程中,一些看似客观的“先进理论”“民意调查”被别有用心地炮制出来,并假借“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用以“话语操纵”“实施打压”等。


还如,失当的“话语迎合”。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国内一些学术机构以西为美、以西为尊,把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引进海外学者数量作为学术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过度膜拜国外期刊,过分推崇“海归”身份。有的学者盲目采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在文风、结构等方面进行刻意模仿、套用。比如,经济学领域的个别研究者沉迷于用所谓“模型”“工具”,做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很唬人,但放在中国的土壤当中,并没有多少现实价值,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表面看,话语体系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但归根结底是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此,笔者有三点感受颇深:


跳出西方的话语笼子。任何理论都存在一个“适用性”的问题。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从西方发展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如果不顾中国国情、中国语境,直接运用西方范式来作解释、指导,必将偏离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当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与西方学术话语来一场你死我活的彻底决裂,而应学会将优秀的理论和经验“为我所用”,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借鉴,但始终要坚持“把别人捏碎变成我,而不是把我捏碎变成别人”。


建立真正的学术自信。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批判过“洋八股”。邓小平同志也曾批评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不管是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史,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令世界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都是我们坚定学术自信的底气。作为中国学者,应当坚持“两个结合”,深入中国田野、继承中国传统、秉持开放胸襟,在“学贯中西”的知识积累中坚持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2024年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人们在“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上参观 图源:新华社


发出我们的嘹亮声音。思想舆论的斗争和较量警示着我们,如果只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就只有“挨骂”“受批”的份。因此,一方面不能陷入西式话语和逻辑陷阱,越是“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越要冲破枷锁、善于斗争,通过设置中国议题和国际话题,主动把球停在对方半场,掌握国际舆论斗争主动权。另一方面,应当在站稳中国立场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对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并总结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其能被国际社会更好地倾听、理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应该也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金话筒”,让世界的“耳朵”听到、听清、听懂更多中国的声音,形成更多共振、共情与共鸣。





各位读者:关注公号后可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最新推文。评论区留言在本文发布24小时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一套《浙江宣传》书籍。您觉得该如何构建话语体系?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浙江宣传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