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冯骥才曾将城市比作古树,“城市愈大,其根愈茂,这根须其中有几条最长最长的,便是这城市的老街”。它们经历过时代风云,目睹世间苦乐,与城市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悠远。
在台州路桥,也有这样一条绵延十里的老街——十里长街。它南起石曲,北至河西,长约3.5公里,是浙江省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江南水乡传统街区之一。那么,这条街又曾见证过什么?
一
江南的老街,大多与水相关。唐乾宁三年,台州刺史杜雄提议开凿官河,“就古代塘河遗迹于设治后,加以整理”。当地百姓沿河筑室安家,形成了长街最初的样子。
晚清御史杨晨自小长于这里。在他眼中,老街上“双峰山映三汊水,十里街分五道桥”。诗句中的“五道桥”是虚数,其实想说这里水多,桥也多。
比如新安桥,横在小溪般的支泾上,没有起伏,没有台阶。相传南宋高宗赵构曾落脚此地,当时恰逢大雨滂沱,车马难行。百姓为此架了便桥,赵构脱困后称此地“路即桥,桥即路”,“路桥”由此得名。
老街周边河密桥多,航运畅通带来了自然的馈赠。有一首《路桥船》描绘了这一车马繁忙的盛景,“一回潮上一回鲜,紫蛤花蚶不计钱。泼剌黄鱼长尺半,如飞摇到路桥船”。
人流带来了烟火气,老街上也因此有了一种特色饮食——姜汤面。晒干的姜片加入黄酒熬煮,文火焖制几个小时,再加入青蟹、虾干、黄花菜等。天气渐凉,舒胃的生姜恰好解了海鲜的“寒气”,用于驱寒最好不过。
在十里长街上,建筑往往不施彩绘,“不厦两头”,灰雕是最大的亮点。灰雕之“灰”为蛎灰,一种用牡蛎壳煅烧而成的建筑材料。古代百姓信仰“象天法地”,在屋脊、廊下、墙体上雕刻出与自然相关的图案。这些灰白雕塑或作鱼形,或化龙身,或为火焰,或成海浪。
建筑无言,但是这些图案,诉说着沿海人家祈盼出入平安、年年有余的朴素情感,也显现出天地人和的人文观念。
二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江南老街就像一首灵动的歌。清道光至咸丰初年间,十里长街曾是台州一带最大的戏服集散地。长街十里,氤氲着丝竹之声。
每逢庙宇寿日,多数家庭忙着炊青糕、办八碗,呼朋引伴地前去看戏。古时唱戏依据时令,十里长街上的河东庙秋季有戏,此时日暖夜凉,百姓“上半夜看戏穿单衫,下半夜看戏穿长衫”,久久不愿散场。
37年前,台州曾出土一批画像砖。砖面上的人物,有的戴着四脚幞头颔首微向左侧;有的戴长脚幞头,引颈向右侧身,似是在唱演着歌舞杂戏。据学者考证,这批画像砖烧制于乾德三年,如今剩下的6块戏剧人物砖雕,人物形象依旧完整,阴线浅刻的线条依然清晰。后人凝视,仍然可以窥见北宋年间那些热闹的戏剧演出。
而对于爱听戏的本地人来说,“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的台州乱弹是本土顶流。这一剧种起源于明末清初,凭借着一些“独门绝技”总能赢得满堂喝彩。
比如,在表演雨伞吊毛这一高难度动作时,演员会在空中完成一个360度的翻转,当身体在半空中时,他会迅速撑开一把长达1.3米、重逾3公斤的油纸伞,最终双脚稳稳着地。还有“打插桩”“双骑马”“钢叉穿肚”“风火球”等身段姿势,吸收了本土武术动作,风格粗犷豪放。
1953年,老艺人俞宝玉曾召集流散艺人,在十里长街组建新芳乱弹剧团。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冷藏期,台州乱弹在十里长街重新开始,慢慢“弹出”新声。
如今,十里长街依旧有一段街区专售传统戏服。木格子窗里,制衣师傅手上的针线上下翻转,开敞、箭靠、鱼鳞甲、坎肩静静躺在那里。而不远处,东岳戏台依旧热闹,台上丝竹声声,台下人流如织,演绎着“萧鼓何曾断,百戏桥头聚”的场景。
三
在不少当地人的眼里,十里长街是城市“CBD”,自古便市集繁茂,商贸文化在此积淀,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宋建隆元年,十里长街上就有了“廿五间”,也即这条街上最早的二十五间商铺。宋室南渡后,永嘉学派学者叶适隐居于路桥,著书立说、接引弟子,“行实事,有实功”的事功思想,为老街埋下了义利并举的商贸传统。
从此以后,十里长街逐渐“百货尽集”“远通数州”。相传,为了让商贩定点贩卖,长街上也划分了固定区块。有专门卖肉的“卖肉巷”、卖磨石的“磨石桥”,卖小猪的“卖猪桥”等,后来文人墨客觉得这些名字太俗,便用“话月巷”“卖芝桥”等雅名来代替。
到了现在,地名依旧沿用,只不过以前卖鸡鸭鹅肉的地方,摆上了当地“糯叽叽”的小吃糕点。闲来到老街上喝喝茶、吹吹风,十里长街成为不少老饕、年轻人的聚集地。
当南官河上的商船渐行渐远,十里长街又因为年轻人的到来更有活力。政府根据历史保护优先、时代需求为要的原则,对谢家里、刘家里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注重斗拱、墙体、檐角等细节纹理,还老街以古朴气息。
福星桥下,乌篷船中,穿着国风服饰的一家人,悠闲体会着“古画奇书共一舟”的宋韵非遗,找到不少打卡出片的“绝佳机位”。在古色古香的氛围里,老街定期举办“廿五间”大宋集市、非遗嘉年华、戏剧节等主题活动。在曲高婉转的乱弹戏剧声中,演绎梨园幽梦。
理顺原著居民生活的同时,昔日的经济文化中心重新链接当代生活。杂货铺、剃头店之外,一些民宿、潮玩店、茶空间等新业态也逐渐入驻,让老街拥有了更多可能。
十里长街在时间中生长,每一次“扩张”与“收缩”,都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远行的游子回到家乡,也会到十里长街走走。熟悉的乡音、儿时的回忆,依旧能在这里找到。
老街的长度限定在了不到十里,但是文化底蕴却远远地蔓延开来,成为城市发展的底气与活力。时光镌刻在老街上的印记,保留在了生活里,这是不被忘却的、更值得珍视的东西。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