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布洛芬”能治愈你吗

政务   2025-01-04 07:30   浙江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在Jellycat(某玩偶品牌)的体验店里,店员每天的日常就是和顾客一起“过家家”,给顾客的玩偶蛋糕“打奶油”,给玩偶咖啡“加点糖”,不少年轻人沉浸其中,场面火爆。这让很多局外人直呼“看不懂”,但乐于此道的人表示很吃这一套,甚至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有点幼稚了,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刚刚好”。


诸如萌宠、玩偶这样的能够带来情绪治愈效果的事物,被称为“电子布洛芬”。那么,“电子布洛芬”为何风靡?它们真的能成为治愈成年人的一剂“良药”吗?


网友的“电子布洛芬”各种各样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笔者发现,身边很多同龄人都有自己专属的“电子布洛芬”,它可能是百看不厌的经典剧,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萌宠视频,可能是“演我精神状态”的卡皮巴拉,也可能是各类二次元“谷子”周边……“电子布洛芬”正成为不少现代人治愈情绪的小小“避风港”。


“电子布洛芬”是一个组合词,可以拆分为“电子”和“布洛芬”来理解。顾名思义,和常用药布洛芬一样,它具有“止痛”效果,只不过一个是身体止痛,一个则是情绪止痛。


首先谈谈“电子”,这是年轻人喜爱的虚拟赛博世界。在“上班—通勤—回家”的日常中,“电子布洛芬”以更小成本满足人们对娱乐等的需求,无论是“电子榨菜”“电子宠物”还是“电子恋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产品。当忙碌了一天回家,很多人不想过多社交,只想在电子产品上看看爱看的明星、动漫,玩玩游戏、听听歌,这日益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生活方式。


再聊聊“布洛芬”,它本是常用的止痛药物,如今被引申到情绪上的镇痛和抚慰。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身上的伤看得到,心里的伤谁知道。”“电子布洛芬”治愈的,便是精神上的疼痛、疲惫。


从“多巴胺穿搭”到“体验性消费”,现代人越来越向内关注自己的情绪。《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情绪成为年轻人消费决策的新热点,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在压力大和焦虑成为年轻人越来越普遍的心理状态后,“脆皮青年”选择自救,去直面和疏导内心的情绪,而“电子布洛芬”成了最好的选择之一。


年轻人在商场里选购各种潮玩、二次元衍生品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电子布洛芬”真的有奇效吗?为何让年轻人如此上头?


缓解“情绪焦虑”。当下社会竞争激烈,无论是工作上的竞争还是人际关系的多元,都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焦虑和疲惫,需要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来释放压力。于是,《甄嬛传》《武林外传》等经典“下饭剧”被盘出了“电子包浆”,甚至衍生出了“甄学”等网络文化现象;人们开始热衷于用喜欢的盲盒、手办给工位来点“精装修”,认为它们能有效淡化“班味”;聊天使用喜欢的表情包,心情好的时候“卖萌”,情绪暴躁的时候“发疯”。就如同婴儿需要安抚奶嘴,成年人也需要“电子布洛芬”来治愈内心。


克服“社交恐惧”。作为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一些年轻人多少都有点“社恐”。在社交场合,不善言谈;在人际交往上,不敢主动。这个时候,基于某IP衍生出的一个挂件、一个社交头像或是一个表情包就仿佛成了“破冰神器”。一句“你也喜欢xx?”就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成为相见恨晚的“同好”。这种基于共同爱好搭建起来的“朋友圈”,也让年轻人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收获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助“治愈童年”。一些人表示,小的时候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机会好好享受玩具带来的快乐。长大成人拥有经济自由和选择自由之后,选择重新好好“养一遍自己”。对他们而言,这些周边产品不仅是一件物品,更像是永远不会离开的好伙伴,可以倾诉心事、分享喜悦、对抗孤独。比如在某平台上,一个“毛绒玩具也有生命”小组就吸引超过4万人加入,网友们彼此分享自己与玩偶之间的暖心故事,更有网友直言,“没有他们,谁还把我当宝宝”。




为什么在外人看来可能有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却成了一些人不可或缺的“电子布洛芬”?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对此,笔者有三点想说。


良药不苦口,也别掉进蜜罐虽然“电子布洛芬”对情绪有着很好的疗愈作用,不过正所谓“是药三分毒”,过分沉迷于此也可能加剧对药效的依赖。“灵药”虽好,但网络让我们逐渐忽视“附近”和现实,生活总需要我们去经历疼痛,伤疤也会化作我们坚强的盔甲,人生的帆船总要驶向大海,面对真正的风浪。人类学者项飙建议,都市里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发现“附近”来构建自己的现实感。不妨试着多围绕线下生活来展开活动,比如锻炼、旅行等,通过平衡虚拟和现实中的放松方式,更好地修炼内核。


另外,市场上的一些“电子布洛芬”商品价格虚高,存在炒作的嫌疑。在购买时也要量力而行,小买怡情,不因情绪问题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质疑年轻,不如理解年轻。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很多时候都是社会情绪的反应。“电子布洛芬”能成为年轻人“家中常备”,足见其满满的情绪价值,但也可以从中窥见一些情绪状态。因此,需要打造更加多元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建造更扎实真实的精神堡垒。比如,浙江推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浙里心晴”,提供咨询、测评等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做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倾听者、陪伴者。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毛绒“麻辣烫” 图源:“文旅中国”微信公众号


文化多样,需要百花齐放。对于全社会而言,“电子布洛芬”的背后,不仅仅是新的消费市场,更是当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承载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诉求,不该有小众与大众之分,更不该有主流与非主流之隔阂。相互融合、碰撞才能激起不一样的火花。


比如,杭州连续20年举办中国国际动漫节,去年一届便吸引了全球900余万人次参与,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添加了一抹年轻鲜活的气质;甘肃省博物馆推出毛绒版“麻辣烫”文创,将市井文化与厚重历史以及年轻人的兴趣点相结合,被认为“博物馆越疯,年轻人越爱”。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布洛芬”,它是独属于年轻人的智慧,“电子布洛芬”就是为年轻人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对此,不妨多些宽容和善意,多些理解和尊重,重要的从来不是形式,而是我们在努力地、温暖地生活。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浙江宣传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