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公元1286年的初冬,寒风萧瑟,小城浦江却忽然变得热闹起来。
在城西二里处的吴溪,许多肩背书篓的书生从外地风尘仆仆而来,只为递交诗稿。更多的诗稿则通过驿站纷至沓来。
这是中国古代鲜有的全国性征诗活动。此次征诗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由月泉吟社发起,从十月十五开始,至次年正月十五结束。短短三个月间,主办方共得诗2000多卷。
在通信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一个小城诗社为何能搅动诗坛?这次旷绝古今的命题诗歌,和的又是什么?
月泉书院 图源:“浙江社科”微信公众号
公元1278年,王朝更替势不可挡。
是年四月,还未成年的宋端宗赵昰病逝于流亡途中,比他小3岁的赵昺即位,复国之路愈加飘摇。六月,元朝统治者诏汰江南冗官“洗牌”朝局。
来势汹汹的蒙古铁骑,惊醒了南宋士子们的酣梦,也让他们站上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在元朝任职,还是归隐山林?
此时,南宋最后一任义乌县令——吴渭,一身布衣,驱着马车,行进在回家的路上。义乌到浦江,路程不远,他却走得有些沉重。故君已逝,故国难救,挥一挥衣袖,身后是前来送别的亡国之民,吴渭将未来托付于诗酒中。
乱世之中,那些有着同样境遇的人们便会相互吸引,彼此慰藉。
与吴渭一样,不少南宋士子们纷纷选择归守田园,以隐居处为根据地建立诗社。他们一方面继承着陶渊明避世山林之志,另一方面情发于衷,悲壮地表达着不仕新朝的遗民情怀。
公元1286年,元朝四处搜访南宋遗民,一些人被迫出山为官。这也让更多南宋遗民感到恐慌,遗民之志如何承继?
农历十月初,隐居浦江老家吴溪的吴渭,在月泉社的基础上建立月泉吟社。由吴渭任诗社盟主,曾追随文天祥抗元的谢翱等人参与协助。吟社旨在汇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南宋遗民,同抒亡国之悲,共表不仕之志。
成立不久,月泉吟社便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诗四方。不愿屈膝失节的星火,很快燎原,投稿诗人遍布浙、苏、闽、桂、赣等省。
月泉吟社四位发起人 图源:“金华文化”微信公众号
虽说是一次普通的征诗活动,吴渭却办得很有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获得的评价很高。严密、完整、公平的评比体系,更是能让人窥见现代不少文学奖项比赛的雏形与影子。
评委考官有声望。除吴渭、谢翱外,评委还有吟社其他主理人方凤、吴思齐等。方凤,宋末以特恩授容州文学。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曾在《浦阳人物记》中评价方凤忧国忧民的情怀大概是继承了诗圣杜甫。吴思齐是陈亮的曾外孙,宋末任嘉兴县丞,“学者尊其行,争师之”。方凤直言,君子不就是吴思齐这样的吗?
优秀诗作有奖励。在月泉吟社以前,吟诗集会多以文会友,往往不重奖励。即使有惩,也只以罚酒为主。而这次征诗活动设置了奖励,奖品由吴渭等筹集。前五十名都有奖励,第一名的奖励是公服罗(古代丝制公服)一缣七丈、笔五贴、墨五笏。考官还会为获奖者《送诗赏小札》,获奖者则要《回送诗赏札》致谢。
品评诗卷有章法。既是比赛,评比就要公平。月泉吟社采取科举誊录之法,要求投稿者以楷书书写,方便主办方誊录作品。为防止舞弊,考官还要写上评奖理由。例如,第一名的评语是:“众杰作中求其粹然无疵,极整齐而不窘边幅者,此为冠。”可以说,公正程度甚至高过当时的科举考试。
有意思的是,为避免元朝的压迫,月泉吟社榜单上的名字都为作者化名。比如第一名罗公福,真名是连文凤,杭清吟社成员;第三名高宇,真名是梁相,曾出任学官;第五名山南隐逸,真名是刘应龟,担任过月泉书院山长。
征诗活动轰轰烈烈地结束后,主办方又将前六十名的诗结集,以《月泉吟社诗》为名刊行,广泛赠送传播。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
三
近些年来,互联网上刮起了一阵诗歌的流行风潮。
据媒体报道,某短视频平台上,与古诗词相关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百亿次,大量创作者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了超200万篇诗歌笔记,该平台举办的“斗诗大会”等征诗活动也吸引上万条诗歌投稿。
诗歌为什么总能吸引这么多人?或许是士为知己者死,诗为共鸣者和。
在“车马慢,书信也慢”的古代,小城诗社活动为何能搅动诗坛的风云?除了主办方的精心,更在于它引发了南宋遗民的共鸣。
元朝建立初期,对于南宋遗民来说,是极为苦闷压抑的日子。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出口,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捍卫自己的爱国立场。恰好出现的征诗唤起了他们的共情。
于是乎,在一首首《春日田园杂兴》的诗歌中,字面上虽然是秧苗麦垄、莺飞燕舞,字里行间却是对故国春日大胆的怀念。
第一名“罗公福”的诗,前面描述的是远离市朝喧嚣的田园生活,结尾笔锋一转说“已许吟魂入梦招”,哀痛欲绝之感油然而生。第四十七名“临清”写得更直接:“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移情于物,表达内心深沉的忧愤之情。
社交平台上,曾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一直在寻找诗,但诗究竟在哪里?”回望700年前的这场征诗活动,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与人们的生活和思考密不可分。它不在远方,就在生活的此时此刻,记录着个体的心路历程,映照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如今在现代生活中,诗歌仍然以其独特魅力,让人们可以远离喧嚣与嘈杂、获得宁静与力量、发现美好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诗歌是历史的回响,也是当下的呼吸、未来的序曲,它温暖着人们的心,也照亮着前行的路。
每一个时代,人们用文字描绘世界,也用诗歌传颂世界。今天,当我们穿越时空,再次走近那一场声势浩大的征诗活动,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些曾在浙中大地上跳动的心灵。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