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从湖南韶山冲的布衣少年,到名垂青史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干成了许多大事、难事。
为什么他总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紧要关口化危为机?他的智慧、意志、才华从何而来?
仔细研究青年毛泽东立身处世的方法论,会找到他后来“之所以能”的源头活水。可以说,他的许多思想、品格中的精华,可以追溯至他的青年时代。
那么,青年毛泽东自觉修为的门道在哪?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一、先寻志、后立志
1910年秋,17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临行前,他留下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他决心“要为天地而立志,要为生民而立道,要为万世而开太平”。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志向?青年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曾迷茫过。1912年春,从部队退伍后,他想过当警官、法官,甚至还去读了一所公立商业学校,“但只读了一个月,到月底就退学了”。
或许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决心先寻志、后立志,“绝不为浮誉所惑,不为流俗所竞,更不盲从他人是非”。他这样写道,“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也”。
直至最终选择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优秀如他,也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方才找到真正的志向,并且在今后一生中都矢志不渝、执着追求。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年少之时,就要志存高远。如果没有经历风吹雨打,没有直面苦难挫折,仅凭几本书、只听几句话,就贸然确立了志向,那多半是靠不住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那时,毛泽东28岁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二、爱读书、善读书
毛泽东的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这与他从青年时期养成的爱读书、善读书的习惯紧密相关。
他爱读、勤读,“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他这样叙述青年时读书的情形:那时,就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拼命地吃!
他认为读书、学习贵在一个“恒”字,“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他精读、善读,讲究读书技巧和效率,从不死读书、读死书,“时光如金,甚可爱惜。故每读一书,都应言必载物,读有所得”。他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认真做笔记,经常进行批注和点评。他会带着思考和问题去读,而不会盲信盲从。
他强调观照现实、知行合一,“但读了之后,只是将之束之高阁,空谈一阵,又有何意?”他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求学期间,他常常以“游学”的方式,深入农村和工厂进行调查研究。
青年毛泽东的读书之道,即使放在今天,也仍能让人深受启发。若我们能在读书劲头和读书方式上有青年毛泽东的一两分功夫,大概也可够用了。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青年毛泽东,一边吃辣椒一边阅读 图源:“CCTV电视剧”微信公众号
三、磨意志、增毅力
在湖南一师期间,青年毛泽东成了一些人眼中的“怪人”。他常常在酷暑骄阳中暴晒,在刺骨寒冬中吹风,在大江大河中遨游,在深山野林中远足。
青年毛泽东十分注重锤炼心性、磨砺意志,“吾无过人之处,惟有坚忍二字”。他认为“人无苦痛,则无刚毅”,要通过吃苦受罪来磨砺意志。为了多找苦吃,他还坚持洗冷水澡,据其同学回忆:“只有润之一人,整整三年,不管风吹雨打,从未中断。”
磨练出来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为其日后度过艰苦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比如,井冈山时期,敌我力量悬殊,形势严峻艰难,但毛泽东却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图远者,必有所待,成大者,必有所忍。如今我们的青年,应向青年毛泽东学习,有意地去磨砺意志,涵养战胜艰难困苦的韧性和毅力,方能担得了大任、做得成大事。
1917年秋,毛泽东与张昆弟等人前往昭山开展社会调查。图为青年毛泽东的调研路线 图源:“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
四、常健身、强体魄
对于体育锻炼,青年毛泽东有独到见解,并将其作成一文——《体育之研究》,发表在当时的热门刊物《新青年》上。
他立场鲜明地批判重德智、轻体育的现象:体者,是承载知识之车,是寄寓道德之舍,无体,则无德智也。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他组织了一个开展忍饥、熬热、耐寒等训练的团队。他觉得湖南一师的体育教学“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甚至自创了一套体操。他酷爱游泳,哪怕是寒冬腊月,仍在冰冷的河水里畅游。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在多次往返行军中,在漫长而艰险的长征途中,青年时代锻炼出的强健体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延安时期,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彻夜不眠。1966年,73岁的毛泽东还坚持畅游长江。
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仍需常常自问,偻身俯首否?登山气迫否?涉水足痉否?仍需学习青年毛泽东的体育之道,既要“文明其精神”,也要“野蛮其体魄”。
1937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抗战动员运动大会 图源:“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
五、养精神、增自信
毛泽东曾寄语青年人: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毛泽东就有如此的“精气神”,激情豪迈、自信昂扬。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时,他以一首《七绝·咏蛙》借物言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湖南一师求学时,青年毛泽东宣称: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事实也是如此,他常读野史、稗史等奇书,在报纸上刊登“愿嘤鸣以求友”以交奇友,著出《心之力》等奇文,做出雨夜登山、穷游百里等奇事。
不仅如此,青年毛泽东在湘江吟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抒发青春的无限激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年之锐气朝气尽显于此,更可见他为求真理、救国家而不懈求索。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当代青年就应该像青年毛泽东一样,要相信自己,要有那么一股子“精气神”。
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毕业班学生全体留影。后排左二为毛泽东 图源:“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
六、不“躺平”、勇向前
有一些人认为,不管形势之复杂、苦难何其多,青年毛泽东一出场就能势如破竹、迎刃而解。这种刻板印象就错了。只要深入了解他的经历,就会发现青年毛泽东并不常是顺心如意,反而常处逆境。
从湖南一师毕业后,25岁的他第一次当“北漂”。后面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北大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却因职位低微被冷落。他曾试图主动和一些学生领袖攀谈,但多数时候都对他爱搭不理。
26岁的他创办了《湘江评论》,但刚办了四期就遭到湖南督军张敬尧的查禁,湖南学联也被强行解散。为驱逐张敬尧,他二次“北漂”进京请愿,历经坎坷、阻挠。更令他悲伤不已的是,1919年10月,母亲病逝,3个月后,老师杨昌济和父亲相继离世。
在青年人生的低谷期,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信念?也许他在回忆中提到的一句话可以聊表心境:在公园里和故宫广场上,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花盛开。
坚冰覆北海,我心如梅花。纵使人生有时阴云密布,青年毛泽东也从不自怨自艾。他总是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1周年纪念日。汲取百年前青年毛泽东的智慧和力量,是对他最好的尊敬和缅怀。在每一个青年的人生路上,即使面临“已是悬崖百丈冰”的境地,只要心中保有那份信念和勇气,依然可以“犹有花枝俏”,生生不息、努力向前。
各位读者:关注公号后可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最新推文。评论区留言在本文发布24小时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一套《浙江宣传》书籍。您觉得还可以向青年毛泽东学什么?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