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结果公布,浙江参评作品《孤山行旅》从全国227个选送作品中脱颖而出,浙江时隔4年再度捧回这一重磅奖项。
古人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为人类表达内心诉求与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总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其中,古典舞堪称一绝。
不禁要问,古典舞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发展到今天,古典舞又如何从古典“跳向”经典,再“跳进”更多观众心里?
一
许多年轻人对古典舞的初印象,可能来自于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惊鸿舞”,作为唐代宫廷舞蹈的翻版,它不仅惊艳了剧中人,也抓住了观众的心。还有浙江籍“舞剧皇后”山翀,以及近年来凭借作品而广为人知的优秀青年舞蹈家唐诗逸、华宵一、朱洁静等,都为古典舞艺术的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典舞又被称为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艺术,它既古老又年轻。
古典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我国古代的宫廷乐舞。《论语》中有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可被看作古典舞的早期形式之一。然而,古典舞学科年轻,20世纪8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才开办首届中国古典舞本科教育专业,后来设立了中国古典舞系(曾称中国民族舞剧系),古典舞逐渐成为独立的专业学科。
经历了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古典舞中定格的每一帧,都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这些年来,依托“荷花奖”等赛事,一批兼具东方神韵和审美价值的古典舞“优等生”竞相涌现。
1998年,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比展演在北京举行。伴随着“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的婉转歌声,一群明媚动人的少女踏歌而行、扬袖起舞,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这部名为《踏歌》的作品,在当年夺得古典舞类别唯一金奖。联合国于2016年发行的“世界舞蹈日”邮票,其中的中国舞蹈形象就是源于这部古典舞。
如果说《踏歌》再现的是魏晋风情,那么另一部颇具名气的作品《唐宫夜宴》则让观众梦回大唐盛世。以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作品《唐俑》为原型改编的舞蹈《唐宫夜宴》,在2021年登上河南卫视春晚后便强势“出圈”,憨态可掬的乐俑、色彩艳丽的唐代服饰,让不少网友感叹,“仿佛看到了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
二
有人说,读中国画是“卧游”,赏古典舞是“坐游”。古典舞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和气韵,其中有诗的节奏与韵律,即使是坐着观赏,观众的内心也能随台上舞者的一动一静、一颦一笑“翩翩起舞”。
今天,我们之所以仍能被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所吸引和打动,是因为除了舞蹈本身,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给人的独特精神享受。
领略视听交融之美。一部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不是表演者的“solo”,而是灯光、音乐、道具等在空间中的“合唱”。本届“荷花奖”古典舞终评节目中,《天上月》以纸伞指代月亮,又以天上之月隐喻心上之人,朦胧、缱绻之美不断蔓延;《佛窟掠影》一登场,空灵悠远的乐声已将观众带到了遥远的云冈石窟,光影交错间,观众仿佛看见了石窟造像跨越千年永恒的生命力……每一处别出心裁的编排、每一次匠心独运的设计,都在视听交融之中彰显着古典舞直接、充沛的感染力。
感受题材形式之新。近年来,随着《舞蹈风暴》《舞千年》等节目的播出,古典舞正在通过各种创新吸引大众目光。一方面,表现内容不断拓展,自然、人物、诗词、历史等皆可入题;另一方面,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加持”之下,不少作品以更加多元立体的形式呈现。有的打破舞台限制,让表演者在水中、空中起舞,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有的跨界改编为舞剧、电影,制作成各类短视频,以多样形式传递古典舞的魅力。
品悟文化内涵之深。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古典舞深厚的“内功”,舞台上的演绎又让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永流传”。比如,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获奖作品《孤山行旅》,以弘一法师为创作原型,描摹出旅者行走四方时或奋进、或欢心、或寂寥、或悲苦的心路历程,让观众在“众生相中见自我”。又如,《西施别越》《广陵绝响》等从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汲取创作灵感,将传统符号元素转化为灵动、曼妙的舞蹈语言,让观众感受文脉悠长、文化灿烂。
三
许多人将中国古典舞视为一门“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要让观众心甘情愿为其“掏腰包”比较难。那么,古典舞该如何从古典“跳向”经典,又从经典“跳进”更多观众内心?笔者想到了三句话。
搞“翻新”不等于真“创新”。一段时间以来,古典舞陷入了片面追求花样翻新的困境中,大量同质化的作品频现。从形式上来看,虎年春晚带火了“青绿腰”,引来无数作品“竞折腰”;从题材上来看,“同题作文”较多,少有与众不同的“答案”让人眼前一亮。
其实,许多作品无论是形式上还是题材上翻新,都未能真正触及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核。如果仅停留在对场景、服饰的跟风复刻和对肢体动作的简单编排,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探索,只会让作品变得“面目模糊”,不但消减了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还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如今的古典舞受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也积极参与讨论、赏析与批评。唯有将翻新变为创新,让作品更具文化辨识度,才能直抵人心。
善“造景”更要能“传情”。从现有作品来看,不少喜欢采用繁琐的队形变换、复杂的动作技巧来“造景”。这些看上去“花里胡哨”的技术、手法美则美矣,却难以掩盖其核心思想的单薄,也很难打动观众。还有的只是在“披着古装跳舞”,表演者的情感与观众的感受严重割裂,没有了情绪交流互动,自然无法激发共鸣。
当年,舞蹈《踏歌》因表现的是汉唐舞而一度被认为“在舞蹈技术上并不精妙”,但最终,它用整体展现的生动气韵令所有人心服口服。可见,华丽的外在不是编创者、表演者的“保护色”,自我感动式的煽情也无法成就经典之作。真正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舞蹈将深化情感表达放在第一位,让观众随着舞者的演绎一起感受悲喜。
源于“古典”也可拥抱“现代”。当下,有个话题被舞蹈界热议:古典舞就一定是古代的、古人的吗?古典舞是否只能表现古代题材?“古典”二字,似乎成了古典舞背负的“包袱”。一些古典舞作品也因囿于古代元素,导致选题狭窄、立意局限,缺乏与现代生活的深度链接。
事实上,古典舞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对“古典”的简单演绎,而在于连通古今,用古典精神映照今人内心世界。近年来涌现的许多作品,无论是脱离历史时空束缚的《风吟》,还是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雨花石的等待》,都是现代性融入古典舞的真实写照。中国古典舞要走向更多的当代观众,不妨突破“古”的枷锁,主动介入现实、观照当下;同时善于利用新媒介、新手段,在跨界融合中不断拓宽内容与表达的维度,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典舞,承袭的是传统艺术,面向的是当下、更是未来。从一方舞台出发,期待古典舞成为折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束光,在推动传统与当代相融合、形式与审美相融通中,将古典之美照亮当下,让深厚的文化之韵走进更多观众心间。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