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你有没有感觉,语言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只是一句普通的感谢,有时就要用“爱你”来表达;挂在嘴边的“超级”“最”等字词,成了常见的程度副词。还有网友调侃,两个字的“哈哈”已经略显敷衍,四个字的“哈哈哈哈”又显得刻意,为了表示真开心,并证明每个“哈”字都是“纯手打”的,得穿插一些符号或错别字,比如“哈哈哈哈jjj哈哈”……
有人将这样的现象称为语言的“通货膨胀”。近年来,这类现象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和热议。不少网友发现,很多字词的含义在悄然变化,有的甚至渐渐无法承载原有的含义了。这是怎么回事?
一
“通货膨胀”原本是经济学术语,一般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有人认为,语言同货币相似,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用于“交换”,货币是商品交易的媒介,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媒介。语言的“通货膨胀”,也可以理解为词义的“贬值”。
比如,亲密爱称张口就来。当很多人还没习惯电商平台客服开头的那句“亲”,已经有不少年轻人把“宝宝”“宝子”“宝贝”等更亲密的称呼挂在嘴边,用来称呼朋友甚至是陌生的网友。有人感慨,“宝宝”这个词的含义现在可能等同于一句“你好”,甚至只起到了一个逗号的作用。有网友据此总结出一些语言“通胀”后称呼的转换公式:宝贝=刚认识的同性友人、亲爱的=同事、帅哥=男性、美女=女性、老师=陌生人。
比如,程度副词节节攀升。如今,“很”“非常”“特别”等表示程度很高的词已经不足以让人们把情绪表达到位,取而代之的是“疯了!”“绝了!”等更加夸张的表达方式。一些社交平台上的标题动辄“救命!”“天花板!”仿佛每一件都是不可错过的大事件。这不禁让人思考,当普通的事情都过分夸大时,遇到真正重要的事情又该怎么表达呢?或许只能继续“通胀”下去,比如用更多的字来强调:“最好”还不够,要“最最最最最好”才行。
比如,难以脱离的表情包。网络沟通往往缺少面对面交流带来的直观感受,当人们想要在对话框里表达情绪、态度时,五花八门的表情包就成了辅助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就像有网友调侃,自己一直以为“握手”“鲜花”“抱拳”等表情包是中老年人专属,直到工作了才发现它们有多好用,而似乎只要用上“捂脸”“狗头”等表情包,就能很轻松地表达出一些不好意思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
二
经济学家认为,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便会产生通货膨胀,进而导致物价的上涨。那么语言的“通胀”又是如何产生,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呢?
有的为引起注意,吸引眼球。生活的快节奏让消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如何获取更多稀缺的注意力?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被重视,人们不自觉地在社交平台上使用更有“冲击力”的字词,希望可以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吸引眼球,而这也在无形中拉高了表达的情绪阈值。
比如在部分社交媒体上,诸如“震惊”“必看”等具有营销性质的标题往往容易激发人们点击阅读的兴趣,而一些更为平实、准确的标题却容易“无人问津”,无法获取流量。于是,越来越多内容创作者开始加入这股浪潮,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语言的“通胀”。
有的热衷追逐流行,跟风模仿。其实,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并非近几年才被关注到,早在1945年就有学者引入这一概念。在笔者看来,当语言难以匹配其所承载的意义、情感时,语言的“通胀”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句式、某个词语被随意、频繁地使用,其含义可能发生变化,此时,所表达的情感也将改变。
有的或出于“词穷”,“梗”式表达。“浙江宣传”曾在《被“梗”住的表达》一文中提到,“被‘梗’住的表达更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社交平台的兴起,让一些人更容易受“热梗”影响,习惯以“热梗”来充当“嘴替”。
比如,“水灵灵”原本是形容词,多用来形容人年轻漂亮有活力的样子,前阵子“水灵灵地”作为一个网络“热梗”,在很多场合成了副词,被广泛用在“就这么水灵灵地……”等句式中,使得这个原本语义明确的词,变成了流行的“混搭词”,让人说不清道不明具体含义。
三
对于语言的“通胀”现象,不少网友感同身受,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好像不会“好好说话”了,尽管看似说了很多,但言语中难以准确传达意思的瞬间却愈发常见。也有网友表示,语言的“通胀”不全是坏事,稍微“通胀”一点点,能让爱意和善意更容易说出口,成为一种让对话更顺畅、关系更和谐的润滑剂。那么,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语言的“通货膨胀”?
“控制需求”,从尽言到精言。语言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真实、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语言的“通货膨胀”,则让我们的表达变得重复、模糊和夸张,容易失去精准表达自己的能力,忘记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南宋学者魏了翁曾说:“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很多时候,“言不在多而贵精”。不妨多说一些有质量的短话,言之有物、句句真挚的表达更受人喜爱。
“增加供给”,从语塞到辞丰。文字是语言符号的延伸。坚持对文字的热爱,或阅读、或记录、或写作,都能有助于我们增加词汇的积累,增强语言的精确性和感染力,从而摆脱夸张、肤浅、生搬硬造的表达方式。比如,除了“哈哈”,简单的“有趣”“好笑”可以表达快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可以表达愉悦;除了“美爆了”,“优雅”“独特”是赞美,“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亦是赞美。
“调整结构”,从能说到会说。如果日常话语千篇一律,都充满着极致的情绪,那么当我们真正想要表达某种情感时,或许很难再找到合适的词,也很难判断对方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们需要精准地把握表达的机会,认真倾听、真诚沟通,学会判断语言的情境和对象,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时,自如地变换语言风格。比如,在正式场合,尝试用更加规范准确的语言;在亲密的朋友之间,用更亲近、俏皮、搞怪的语言也无妨。
对于语言的“通货膨胀”,其实不必急于下定义,不必过于忧心忡忡,也不必完全抗拒。重要的是懂得适应和调整,保持真诚和真实,用更丰富、更精准、更清晰的话语来表达自己、沟通世界。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