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人,无自我,和不会爱

文摘   2024-10-16 21:20   上海  

这篇是最近关于国民性的思考。


1


很多国人是不喜人的。他们只会对部分的自己人有被动的情感,而对于更广泛的人类、陌生人,他们可能连中性的态度都没有,不亲、不喜,充满了戒备感甚至厌恶。

这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发达程度当然相关,但并不只是这样,历史和民族心理的原因也很大。


对比一下欧洲和中国的历史:

- 中国人口在多个时期都经历了快速增长,人口数量普遍较多,而欧洲则经历了更多的人口波动和不足。历史原因导致我们对人的态度不一样,欧洲缺人、珍惜人、引入外来人口,而我们在更多时间里是一直在解决有这么多人的问题。

商鞅的驭民六术(弱民、‌疲民、‌辱民、‌愚民、辱民、疑民、贱民)实际影响了整个封建时期,让人和人之间互相猜疑、牵制和监督是持续了两千年的常用管理手段。欧洲历史上主要是中世纪的宗教用过类似的管理手段,但从14世纪文艺复兴起就开始放松了。


从历史上不难发现国人的底色为什么不喜人,人和人之间更多是你争我抢、互相压制、防范的关系(这在现今的老年群体上有更多的遗留,他们更大比例下意识地就在争、抢、挤)


但与此同时,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集体主义又非常重,人又需要和人结成利益共同体。人口众多,这是他人太多,所以不喜;而自己人得越多越好,家族内要人丁兴旺、多生多好。

因为对自己人和外人的态度天差地别,有两套完全不同的行为逻辑,所以观察国人在各类事情的处理上,都习惯先分你我,你是不是我的自己人,然后才好谈事。

只对边界之内的自己人好,边界之外就是要多加小心的他人。


而成为自己人的条件通常是统一立场,没有个人边界,压制个体独立。

不管是家庭、小团体,还是朋友、伴侣,很多人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的声音。你是你我是我,那你我就不是自己人,个人边界意味着我们生分。你怎么不听我/我们的呢?你怎么能有别的意见呢?你怎么不站在我这边呢?


对广泛的他人没有好感,同时,不希望自己人长成可以完全独立的个体、而是需要依赖自己共生——这是很多国人都没有摆脱的底层心理逻辑,于是他们不懂爱,却很懂控制。但我们又多少接受了独立性的教育、被播种了爱的需求,于是,痛苦和撕扯就产生了。

就像我们教育孩子要自信,但环境里并不真正欢迎自信的普通人。我们说个体独立,但环境里却经常打压个人意愿。我们说关系要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但环境里没几个人会爱。


真正的爱基于个体的独立,我拥有自我、拥有判断能力,爱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我们的文化不鼓励发掘自我,尤其是弱化女性,让她们对自己没有自信,无法自主判断,于是只能通过表象来感受爱。他都听我的,他对我付出,所以他是真喜欢我吧,所以我可以喜欢他吧。

没有自我的人,是不会爱的,她们没有足够的自信、自主性和判断力去喜欢人,只能通过被打动。

控制和顺,是更能被懂的爱。


而男性的没有自我更多体现在不能自我觉察、情绪压抑、情感淡薄,所以当然也不会爱。



2


我有一位友友,曾经她自卑且没有长出自我,上面特质全中。


她无法自主觉得喜欢谁,而是谁更喜欢她、对她好、她就喜欢谁。在对方喜欢她到一定程度、打动她到一定程度后,她就会有了“决定”,我也可以喜欢他了。在这个决定之后,她就会把对方当“自己人”。

决定之前,对人格外挑剔,各种服从性测试,对方是需要小心防范的他人;决定之后,对人格外包容,对她不好她也会自我洗脑看不见,因为对自己人就该如此不计较。


从她身上可以很清晰地看见,传统女生为什么需要人追,因为她们不被塑造出自我,她没有足够的自主意识判断知道自己喜欢谁,所以需要男方表现,而并不是图被追的好处。


在朋友关系里也是一样,在我了解了国人的共生心理后,才理解了一开始她对我的服从性测试。比如我们的第一次不同意见我印象深刻,她觉得某牌的面霜好用,我觉得没有,我喜欢另外一个牌子,这是很正常地表达没有谁对谁错的观点,且屁大点事,但她在接下来我们走完一条街的时间里一直尝试说服我让我认同她。


后来发现,其实是她无法分开看待你不认同她的观点和你不认同她。自卑会让人放大否认情绪,如果不认同她的观点,如果态度不顺从,她多少会觉得你在否定她这个人,你是不是看不起她。

所以她的服从性测试就是要看你会不会不去讲道理,会不会她有理没理你都无条件站她这边,越是放弃自我地顺着,她越能感觉到被认可和被爱,这才是自己人。


因为没有自我,所以直接的认可没有用,没有基石。她自己不认可,你说她哪哪真很好,没用,她抗拒、她觉得那不是她。你只能认可她自己觉得自己还行的部分,她自己不认可的部分你夸只会激发她的不配得感。

比如以前夸她漂亮她会真的慌,为了尽快阻止你夸她她会反过来说你品位不行没见过美女才觉得她好看。很多年后她自己接受自己是漂亮的了,这时夸她就OK了,她就坦然了。


所以我发现,没有自我的人只能通过“顺”来得到滋养,她觉得好的你也觉得好,她反对的你也反对,就是顺着就对了。

就像很多家长,直接地表达感情他们不受用,反而觉得尴尬,只有“顺”,孝顺孝顺,顺他们就舒服了。


而这种顺,对于长出自我的人来说,就是压抑啊。顺里面不是有营养的爱,是对自我的绞杀,人在里面扭曲求生。



3



我们一直叨叨这片土壤滋生不出好的爱,不喜人,和没有真正的自我,一定是重要的原因。


虽然问题不同,但肯定不会是单一性别的问题。

当我们是异性恋,我们发现异性有很大问题,可喜欢同性又会发现同性有同性的问题。甚至别说恋爱了,在我之前写女性好友也可以一起养老的文下,不少留言表示要交到这种朋友不比找伴侣简单,甚至更难。


所以,不管是找男性还是女性伴侣,恋爱或是交友,我发现最需要被看重的点,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大爱:


  • TA是否广泛地对陌生人类友好、怀有善意。除了日常生活中观察TA对环境里陌生人的态度,还有聊到一些话题,比如不攻击别的民族、族裔,看得惯性少数群体。尊重人,把“人”置于一切性别、身份等标签之上。


  • TA是否乐于看到你与TA无关的好。比如,TA不要求你们俩差不多,不用统一思想和行动,对个人边界和不同接受良好;TA乐于见到你的独立和越来越好,而不是害怕失去对你的控制;TA不尝试对你洗脑,不通过强调外面的坏来衬托TA对你的好;TA不在你身上找自信、也不因你而自卑,等等。


其实这两点很好筛人,国人要拥有这两个特质,门槛不低。

这样的特质,才会让两个人都走向丰富和开阔。


只筛选不改变,不要让不对的人耗费自己的心力。我们要找的人,在市场上就是小众,所以要迅速过掉不对的人。


在对广泛的他人友好、和个体的自我上,我们比父母辈好多了,我看到下一代也比我们好多了,那么总归会有更多自由的爱的。



相关阅读:

浅社交,搭子,Crush,都是轻关系的觉醒

当下两性观察

Alpha101x的人类观察
活成一个人类样本,观察其它人类样本。爱,自由,快乐。关于自我主体意识、如何自在地活的探索记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