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养老”“稳地产”齐发力——民生保障一揽子增量政策回顾

财富   财经   2024-11-13 12:05   北京  

关注“远东资信”,后台留言可获取更多报告。


  

2024年10月25日至26日,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在北京召开,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指示精神。会议围绕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展开,提出要深化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养老服务和基层治理,推进数字化改革,切实提升民生福祉。会议明确了六大核心要点,包括: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民生政策落实;构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基层治理;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坚持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

与此同时,近期国家发布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为支持民政事业发展、保障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撑,有效推动了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民生建设的进一步落实。这些政策内容与会议提出的目标高度一致,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以上大背景下,本文回顾了近期出台的民生保障相关“一揽子增量政策”,重点分析了“三保”底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稳地产与保障房供应等方面的政策内容,探讨了这些政策在提升民众福祉、增强社会韧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与长远影响。

一、民生保障相关“一揽子增量政策”回顾
为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并特别强调与民政工作任务相契合的民生保障关键举措。这些增量政策不仅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下是与民生保障相关的主要政策内容回顾:
一是加强“三保”底线,保障基层基本民生。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被明确为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第一责任主体。中央政府通过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确保基本民生支出。财政部提出,将通过安排债务限额和债务结存等方式,持续支撑基层财力,确保“三保”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与补助力度。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财政部增发一次性生活补助,以增强其消费能力;同时,加大对学生群体的支持力度,提升奖学金标准和名额。此外,国家将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保障,特别关注对失业时间较长和就业困难人群的帮扶措施。
三是推进托育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通过托幼一体化服务和社区设施建设满足托育需求,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完善生育支持和老年照护政策。通过增加社区和居家养老设施,改善养老服务短板,提升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四是房地产市场稳定措施与保障房供应。为保障基本住房需求,财政部提出使用专项债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并鼓励地方政府利用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还将提升城市住房保障水平,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强化住房安全保障。
五是支持医疗、教育和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今年以来,财政部向就业和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如分配667亿元就业补助资金、安排3万亿元教育支出,并加快推进医疗和教育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此举旨在强化民生领域的普惠性和基础性保障,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表1:民生保障相关“一揽子增量政策”内容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远东资信整理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形势下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在保障民生方面的坚定决心。这些政策不仅聚焦基层基本民生和重点群体的支持,还进一步完善了托育、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大财政支持、优化专项债使用和扩大财力性转移支付,政府力求提升民生保障质量和覆盖面,推动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建设,既助力经济复苏,也为长远的民生福祉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些政策不仅为应对经济挑战提供了有效支撑,也有助于提高人民福祉,增强社会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二、聚焦民生保障与基础服务:增量政策惠及民众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正面临提升民生保障和强化基础服务的紧迫需求。本轮“一揽子增量政策”聚焦于民生领域的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保障,通过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基础领域的财政投入,为民众提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展现了中央“民生为大”的核心理念,更是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通缩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基础服务体系。

如表2所示,2024年中央财政预算在教育支出上达到了16493.46亿元,同比增长5.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1175.27亿元,同比增长5.9%。尽管卫生健康领域预算较2023年执行数下降9.5%至8584.00亿元,但支出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显示出中央政府在维持基础健康服务方面的持续投入。此类财政安排凸显了中央政府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的直接投入,有助于巩固基础服务的保障力度。

在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方面,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资金的关键来源。2023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亿元,预计2024年仍将保持这一规模,以进一步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保障能力。地方政府需确保“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落实责任,加强考核与问责,并加大财力下沉力度,防止“三保”资金保障出现缺口。

在此背景下,随着本轮增量政策的逐步实施,民生领域的发展和改善将进一步加快,基层服务韧性显著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得到提升。通过加大对地方的精准财政转移支付,欠发达地区在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上的资源可及性将逐步提高,助力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的落实也将有效缓解内需不足的风险,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民生基础,进一步增强社会整体韧性。

表2:2023-2024年重点民生领域支出预算与执行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部,远东资信整理

三、政策引导下的养老体系:多层次建设与服务升级

在夯实民生保障的战略指导下,近期发布的“一揽子增量政策”预计将在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政府通过“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推动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这些政策措施为养老服务提供了系统化的支持,同时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联动,逐步形成覆盖居家、社区和机构的全方位服务网络。

财政支持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保障。近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通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土地支持等政策手段,推动养老服务设施的扩展与提升。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到2024年5月,具备医疗卫生资质且完成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数量增至7800多家,总床位数达200万张,其中70%以上由社会力量运营。这些数据反映了政策对不同类型养老模式的精准支持,使各类养老服务能够在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下实现协调发展。

从区域分布来看,养老服务的需求在各地存在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在全国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在东部和部分中部省份,如辽宁、山东、四川、重庆等地,老龄化程度较高,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相对集中,养老资源压力较大。因此,国家政策在支持养老服务时,特别注重对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提供更充足的资源,以满足其对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

图: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示意图(单位:%)
资料来源: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年鉴,远东资信整理
与此同时,为实现医养结合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国家政策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紧密合作。截至2023年底,全国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已达7800多家,床位总数达到200万张;到2024年5月,具备医养结合功能的养老机构数量增至7800家,进一步满足了老年人对健康管理和养老照护的综合需求。医养结合模式的推进得益于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如远程医疗、健康监测设备和智能家居系统的应用,为养老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逐步落实,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为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奠定坚实基础。财政支持和服务模式创新相结合,推动养老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扩展。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养老服务体系预计将向高质量、多元化、可持续方向发展,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全面的民生保障。

四、房地产市场稳定与保障房供应:专项债政策的引导作用

在夯实民生保障的大背景下,近期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强化了专项债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作用。为缓解低收入群体的居住压力、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并稳定房地产市场,专项债逐步成为地方政府支持保障房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2024年上半年,全国筹集保障性住房112.8万套(间),完成年度计划的66.2%,专项债投入达1183亿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这一精准配置不仅扩大了住房供给的覆盖面,还直接提升了住房保障的普惠性,为更多居民提供了基本居住保障,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整体稳定。

截至2024年4月底,地方政府在提前下达的新增债务限额内累计发行了7164亿元专项债券,除保障性住房外,这些资金还广泛用于市政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重点民生领域。专项债的投入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尤其在应对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库存增加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专项债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可以收购符合条件的存量商品房并将其转化为保障房,既扩大了保障房供应规模,又有效吸纳了市场中的闲置房源,形成了市场稳定与住房保障并进的良性循环。

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逐步落实,保障房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将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住房安全保障水平,确保低收入家庭享有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未来,随着政策执行的深入,专项债在保障房供应中的关键作用将更加凸显,为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和民生保障提供坚实支撑,也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五、总结与展望

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新常态和社会保障需求增长的双重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部署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以民生保障为重点,涵盖了从托育、养老到住房、教育、医疗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政策不仅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支持,有效缓解了基层民生支出压力,还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普惠性和基础性建设,直接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专项债政策为代表的资金投入,既促进了重点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升级,也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保障房供应的持续扩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展望未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将在政策引导、资金保障和服务创新的多方联动中持续深化。一方面,财政支持将继续为基层“三保”、托育、养老和住房等领域提供长期支撑,确保重点民生领域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专项债等政策工具,政府将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源,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和重点人群的帮扶力度,不断扩大保障服务的覆盖面和精准性。同时,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养老、托育和社区服务的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

总之,近期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在夯实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和增强经济韧性方面预计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完善,未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健全,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水平将稳步提升,为中国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简介】

张旭,远东资信创新业务部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

以上解读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END -

关于远东
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远东资信”)成立于1988年2月15日,是中国第一家社会化专业资信评估机构。作为中国评级行业的开创者和拓荒人,远东资信开辟了信用评级领域多个第一和多项创新业务,为中国评级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多次参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证监会等部门的监管文件起草工作。
远东资信资质完备,拥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等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机构认定的全部信用评级资质。


联系我们
电话:010-57277666
邮箱:ydzx@fecr.com.cn



【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远东资信提供。报告引用的相关资料均为已公开信息,远东资信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远东资信对引用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保证。

远东资信对报告内容保持客观中立态度。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严格从经济学意义上去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偏见、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远东资信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报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但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报告版权归远东资信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修改、复制、销售和发表。如需转载或引用,需注明出处,且不得篡改或歪曲。

我司对于本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远东资信
中国第一家社会化专业资信评估公司,开辟了信用评级领域多个第一和多项创新业务,曾多次参与各类监管文件起草工作。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的评级原则和“创新、专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信用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