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鸡追求1.1料肉比的思考

文摘   2024-08-31 10:26   山东  

当下白羽肉鸡料肉比都已进入到1.2时代,大家已经开始冲击1.1料肉比。1.1料肉比和之前的料肉比的改变可谓是跨时代的阶段。从两个方面:1,采食量低,想要达到料肉比1.1整体采食量需要降低0.6两到1斤。2,体重大,体重需要达到5.6斤以上,低于这个水平,单纯的降低料肉比没有意义。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一、 配方角度:

合理提升蛋白能量指标,提升原料消化率,整体饲料转化率要达到91%,选用原料的消化率应该为重点,蛋白太高机体负担太重,能量太高脂肪消化吸收率不足。考虑氨基酸平衡理论的同时也要考虑氨基酸的时空平衡理论,原料的消化速度曲线来设计,尽力追求在不同时间点上,血液内都有稳定浓度的营养物质供应,把不同的原料和用量搭配使用,比如消化吸收最快的鱼粉,用量在0.5-2%之间就足够了,因为随后就有其他的原料被消化吸收了,鱼粉只是为采食饲料之后短时间内保证血液内营养物质有效浓度,同时它是使用单体氨基酸最佳的配套原料,由此推断,使用猪禽血浆蛋白粉,经过消化的各种蛋白小肽,水解小麦蛋白等等,对单体氨基酸都是最合适的配套原料,常规的低蛋白方案,要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两种思路

1、加大原料消化吸收率

2、 单纯的提高蛋白能量为主

两种选择都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针对市场情况大多数选择第二种方式,有利于销售。


原料肉大鸡
玉米(禽)323.0
小麦(I)100.0
面粉(1%≤灰分≤1.5%)100.0
大豆粕(43%美豆)359.9
鸭油(I级)75.0
石粉12.3
氯化胆碱(60%)1.0
磷酸氢钙12.0
氯化钠2.5

原料质量问题,可能会引发肉鸡肠炎,肉鸡肠炎会严重影响饲喂效果,需关注。

1、饲料中NSP(可通过酶制剂解决);

2、豆粕里抗营养因子(可以检测脲酶活性或者蛋白溶解度加以控制);

3、油脂氧化(可以通过进厂检验和仓储管理进行监控);

4、霉菌毒素(通过控制霉变率,黄曲霉定性检测,呕吐毒素抽检进行控制)。 

二、加工工艺

1、高温制粒在猪料中非常普遍,但是在肉鸡料中为追求效率很难达到90°以上制粒环境,为了提高消化率的时候高温制粒的作用要大于很多添加剂的功效。

2、粗细分类,在做肉牛TMR的时候对于粗饲料只经过简单的粉碎,精饲料还是要做细粉,在肉鸡饲料中同样的道理。

 

三、添加剂选择

1、酶制剂

以植酸酶为例,最初5000IU使用60/吨,到现在20000IU使用250克,基本达到了效果极限。

肉鸡料21%粗蛋白,鸡粪中含有18%粗蛋白,其中有半数无法利用。计算如下:

饲料中每吨饲料含有210公斤粗蛋白,每吨饲料剩下88%干物质鸡粪500公斤。相当于粗蛋白90公斤,还剩其中45公斤利用潜力。

动物复杂酶系,粗蛋白效率达到了(210-90/210=0.571429,约57%。三年新冠肺炎期间,严重缺料,处于限饲5%-10%状态,出现了饲料最大潜力为(210-45/210=0.785714,约79%

反观植酸酶,从开始的约50%效率,到如今接近80%。用量提高到近15倍(反刍),17倍(禽),20倍(猪)

所有的酶制剂,使用效果背后的逻辑大抵相同,这个是酶制剂的底层逻辑。

2、胆汁酸

油脂的添加量不断加大,但是很多添加剂的用量不发生任何变化,整体使用效果会发生很大的差异,添加剂要么就一点也别用,如果选择使用一定要添加够量,按照正常使用量添加胆汁酸,同时根据油脂的用量调整脂肪酶的用量。

3、 其他添加剂

肉鸡生长速度极快,体内自由基的处理注意,选择添加剂的时候应注意选择。

四、养殖环境

1、提高舍内温度,饲料能量真的不需要太高,鸡体散热,水温,这两个是大因素,个别鸡场靠饲料产热,然后再排出去,不是明智之举。目前达到料比1.1的只有水产饲料,因为鱼是变温动物,需要能量极少,但是目前肉鸡养殖环境,已经达到温度可控,只是在通风和温度的平衡上还在博弈。

进入肉鸡产业化的企业完全可以考虑提高舍内温度,加大通风量,降低饲料能量,提高蛋白含量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个人想法如有误导请见谅。


预混料家园
科技畜牧、价值分享、互助共赢、简约实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