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运用各类原料,达到预设的营养素含量标准,是成功的第一步。
向上推理:这个标准由何而来?要更进一步了,好在,NRC2012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是一个典范。参照奶牛的营养模型,我们可以走得更远---营养标准由黑箱时代,走向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的程序时代。继而,加入生理生化的时间轴概念,走向动态营养模型时代。原料之间,也有相互作用,按照卢先生提出的系统营养学,每个原料都不是孤立的,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1.用小麦超过20%,或者次粉超过15%,颗粒饲料往往显得哏,不酥脆,这时候,与之对应的是磷脂油,可以用到3%以上,饲料颗粒就会比较松散而软。
2.原料微粉碎与酸化剂用量,粉碎筛片用1.0、0.8、0.6的直径,相应的在乳仔猪料阶段,酸化剂用量应该到1:2:4的比率,换来的是,饲料整体消化率提高很多,采食量明显增加。要用有机酸效果才好。
3.微粉碎与酶制剂用量以及熟化效果。原料经过微粉碎,动物能够得到更短消化吸收时间,从而提高动物经济性能,相应的,酶制剂能够达到理想效果。但是微粉碎之后,要注意给一些粗纤维饲料原料,保证胃肠道粘膜健康,不会发生溃疡。
4.鱼粉或者小肽类高消化率原料与豆粕同时使用,达到了时间轴上的恒定浓度木桶原理,效果最好。
5.微量添加而且告诉吸收的原料,为了参与代谢同步,需要保持血液内恒定的营养浓度,需要在肠道内做缓释处理。
6.肠道内抗生素类物质,从饲料效率角度出发的,都要在肠道内缓释。
7.原料在调制器内熟化,相对于膨化、制粒后后熟化,流程设计中要考虑整体能耗,时间效率成本。选择最佳方案,必要时可以在调制器内呆很久。
组成配方后,代谢过程的时间轴上,能否达到同步,在任何一个时间断面上,维持一个理想的木桶原理营养模型,是经济学上最佳效益的理想状态。(来自:畜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