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绩排名
92.84(5/108)
保研学校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与传播(新媒体实务方向)
科研经历
《2023年中国媒体人工智能运用发展报告》第三作者,主持/参与两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获奖情况
国家奖学金、全国年度高校影响力可视化创作者、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十佳”原创内容、“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国家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三等奖、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抖来说法”短视频创作大赛一等奖、首届“游艺杯”新媒体大赛特等奖、校级“十佳大学生记者”、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等
学生工作
中国矿业大学新媒体中心主席、中青校媒(江苏)主席团成员、中国大学生在线学生编辑
目标确定与方向选择
大一时我就想尝试保研,但当时被计算机、高数和python狠狠打击,一直处于保外的边缘。大二时课程比较密集且多为专业课,学生工作也比较繁重,但那个时候有精力、有目标,干啥事儿都不嫌多,学习的课程也喜欢,一年下来把绩点排名提到了第五,后续就一直稳定了下来。
在准备保研的路上,无论是学科竞赛还是学生工作,我一般有时间就会去试试,但其实也不只是为了升学而去做,和他人一起打磨作品的过程本身也是蛮有趣的。
杀青留念
新闻传播是我自高中时期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进入大学后,我也一直在误打误撞下积累相关经验。虽然中文和新传两个专业升学都很卷,但我在新传方向的经历更丰富,也更加好奇新传学科的研究内容。再加上我未来有从事相关行业的打算,因此最终决定了跨专业保研。
人文社科本就不分家,更何况新闻传播被誉为“站在十字路口”的学科,很多新传学院都喜欢跨专业背景的学生。中文系学生由于受过文艺学等相关课程的理论训练,在学习新传知识时存在天然优势(例如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就是文学博士出身)。今后如果有想要跨保的同学,如果未来有从事新闻媒体或者传播运营的打算,其实也可以像我一样考虑新传方向。
谨以此篇,纪念我的漫漫保研路
准备过程
基础知识
我起初看的比较系统的著作有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彭兰《网络传播概论》、郭庆光《范式与流派》(强推)。后续针对部分院校的考核内容又看了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邓树明《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著作。由于媒介更迭的速度很快,新传学科的研究对象也一直在扩张,只看著作是远远不够的。针对前沿话题,我会看新传四大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的论文,其中许多研究的切入视角都很有趣。除此之外,我也会听一些知识类播客,刷公众号或者b站视频,丰富自己的知识框架。
书是永远都看不完的,有时候看完一遍好像啥都没记住,但是在“不求甚解”的勾勾画画中,其实潜移默化地积淀了理论素养,看过的著作都会内化为自身的思考范式。另外,事实证明,很多院校在考核时其实并不关注学生是否对哪个理论有详尽的了解,考察更多的是对媒介现象或者前沿话题的观察和思考。平时积累的一切,包括我在中文系的积累,都能够派上用场。
文书材料
主要是突出重点和层次,用量化数据强调“自己做了什么”,同时也可以讲述自己的专业思考和职业理想,会比起套模板、说空话更显真诚,也更具有说服力。
保研正式开始之后有一系列材料需要整合提交,甚至比面试本身耗神。
英语面试
英语口语是我的短板。中传面试需要读一段英文材料,我为了显示流利故意读得很快,最后被老师以“你知道自己有个发音读错了吗”狠狠揭穿(汗)。流利的口语绝对是加分项,如果像我一样英语底子不好,练熟自我介绍和日常问答或许可以“蒙混过关”。一定记得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和语言习惯进行调整,不要死记硬背网上的模板。比如我在华科面试时可能自我介绍比较流畅,老师只提问了我一个项目的名称就结束了。
科研工作
科研方面,建议大家围绕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挖,逐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我作为团队成员和主持人,分别跟随文艳蓉老师和史修永老师,进行了有关江苏唐宋诗词名篇传播和工业遗产交互式叙事的大创训练,这两个项目都有着跨专业的性质。撰写学年论文时,我在牛菡老师的介绍下,关注到“非虚构写作”这一中文和新传学科都有讨论的领域,围绕知识分子和素人的创作特点撰写了学年论文。
大三寒假,我跟随公共管理学院张彦华老师撰写《2023年中国媒体人工智能运用发展报告》。机会来之不易,尤为感谢老师愿意把我领进新传科研的大门。当时留校在党工委值班,开着空调温度也上不来,我和李玉雪老师一起赶着各自的论文,恍惚中有种“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感觉。就这样,我在诸多报告和论文中一点点汲取媒体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在张老师的建议下逐步优化写作逻辑和语言风格,短时间内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面试的底层逻辑是双向选择。作为学生,拿到offer的关键是看在仅有的几分钟内,能否呈现出院校期待看到的特质或潜力,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始至终我参加的全部是线下面试。刷过很多经验贴,也看过许多面试真题,感觉总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准备:首先,“真诚”是必杀技,态度要恳切并表现出对院校的认识和向往;其次,表述要层次清晰、逻辑自洽、论证充分,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即使被质疑也要站稳脚跟,不左右摇摆;最后,行为举止得体大方是隐藏加分项,得体的穿着、自然的微笑或者随手关门等细节也会给老师留下个好的印象。面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完美的发挥可遇不可求。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只要顺利完成就是成功!
拿我来说,作为跨专业的学生,老师们无一例外都很好奇我跨专业的原因,我会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进行分享。专业知识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问题,不会询问具体的理论,结合所学自圆其说就行。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重大面试时,由于我在自我介绍结尾处提到了“观海则意溢于海”,老师便问我《文心雕龙》前两篇的题目(当时内心无比庆幸自己修过“《文心雕龙》精读”)和我对“诗比历史更真实”的理解,这完全是我在准备面试时不会复习的知识,只能靠粗浅的印象进行回答,侥幸之余也有一点惊险。
学长寄语
从客观层面来说,绩点>科研>竞赛>实习(学生工作)。在学好专业课提升绩点之外,同学们可以积极争取进行科研的机会,培养科研素质。如果今后也有想跨保新传的同学,可以尽早开始准备自己的作品集,提升自己的实务能力。
从主观层面来说,每个人都会有焦虑和迷茫,我们可以用行动来排解这种情绪。进入大学后,未来不再是一条向上且没有尽头的直线。有人喧闹,有人恬静,每人的道路都注定不同,大家无需和他人比较。如果想要从外界汲取动力,可以转换为向梦想中的榜样或者目标看齐。
事实上,“成功”并不止来源于努力,还有运气、资源等种种因素的叠加,大家要有敢于坦然一切的勇气,并从他人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打破信息差。一定要相信只要向前走,我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在学习上并不制定详密的学习计划,而是倾向于设置清单去逐个击破待做事项。另外,我由于一个人学习容易摸不清学习进度,会倾向于和他人一起监督着学习。
每次考试前,我会预先设置好时间节点,先过一遍教材和资料,梳理出来框架和重点,每天背诵一部分内容并和搭子抽背检验。在准备保研的过程中,我也结识了一些外校学新传的伙伴。我们共享信息,模拟mock,最后都去到了心仪的学校,生活中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
最后,站在应试的评价体系之外,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智识提升的乐趣,真实地触碰这个世界的肌理,收获一个更广阔的人生。
学习和工作固然重要,但休息娱乐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有时打游戏、刷视频,也会一晚上停不下来(汗)。时间很难精准切割成无数个细小单元,在其中填满待办事项。如果事情都凑在一起,那就稍微逼自己一把。实在累了就停下来歇歇脚,或者培养一些爱好,这样生活才能被经营得更加充盈。
保研面试时,我们会被定义、被分类,被框限在Excel表格中。面对着命运的筛选,站在无数个交叉路口,我们有时深感无力,但其实人生并不会被卡住。只要每一步都走得问心无愧,那么往哪里走都是往前走。人生的容错率超乎我们的想象,愿每位同学都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图文来源 | 赵一鸣
图文编辑 | 杨艺潇 赵一鸣
责任编辑 | 高佳慧
审核编辑 | 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