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闻清
Zhu Wen Qing
朱闻清
矿大2024届中文系本科毕业生
现就读于法国蒙彼利埃保罗·瓦
莱里大学
Q1.从整体上看,您对本次“青苗杯”征文稿件有哪些感受?
本界征稿最让我惊喜的是同学们对于文体探究的热情,诗词、散文、小说,凡是能下笔的,都应当尝试;不论写得好写得坏 ,都值得探索。从旧时应试教育的文体限制中解放出来,如青苗破土而出、风中火光初亮,这是中文学子该有的活力。
从来稿内容上看,有些遗憾的是大部分稿件趋向同质化。以“老人”为选取的题材,并辅以一段故事加以撰写,这类文章似乎在幼时记叙文写作课中便常常出现,此时如若没有真正触动心灵的情感、精妙的叙述结构安排,很难给读者以独特的印象。而部分稿件确实在行文的结构布局上不够流畅严谨,在文字的处理运用中难以流露真情,这是需要提升的地方。
当然,来稿中也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题材,于“老”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发掘出新意,不仅有对文字书写的探索,也有对文章主旨的创新,如《人猴》《一个叫宥川的老人的自白》等,都展现了作者独到的眼光与一定的思考深度。
Q2.从作为评委,您认为具有哪些特点的稿件最能打动人心?
首先,巧用文体的创新。无疑陌生的文体从形式上便会给人别开生面的感觉,在同质化书写中令人眼前一亮,但若是一味求形式创新而不重视内容反倒容易写出滑稽的“四不像”,关键还是要能借助文体特点,与故事巧妙融合,将所思所想最大化地呈现在笔下。来稿中有三篇小说令我印象深刻:《人猴》将所谓“创新”发挥得淋漓尽致,起承转合之间都令人出乎意料,又始终将人物情感自然贯穿于行文之间,结尾的设置不仅承接住了情节的发展,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前文的情感聚拢为“存在”与否的思考上,有一定的先锋性;《戏》这篇小说用笔更加简单质朴,而当文章最后那句“妈!走,咱们回家!”出现时,便明了作者的行文用意,出乎意料的真相揭露,却是最为简单的母子关系,温情于刹那间流淌出来,而正是前文质朴的语言和小说性的悬念给予了这一刻对心灵不加掩饰的触动;《一个叫宥川的老人的自白》着眼于职场裁员,将年龄与职龄的老与新进行对照,切入点新颖,在平铺的叙述中显出主人公的无力,张弛有度。这三篇小说都运用了文体的特点,将情感巧妙地融入行文之间,体现作者一定的文字功底。
其次,行文结构的完整,会大大增加文章阅读的连贯度与情感表达的流畅性。来稿《红白喜事》中叙述结构非常严谨,不论是“红白喜事”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还是从开篇的引出,到后来流畅的叙述,以及其中人物互动下流动的情感,最后自然且回扣前文的结尾展开,都令整个故事读起来酣畅淋漓,最大程度上助力了核心情感的表达,可以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好文章。再有《姥姥的芦荟》这篇文章,固然题材与大部分来稿一般,却妙用“芦荟”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在叙述中辅以对线索的描述,为文章增添了生趣与活力,情感自然也就更加灵动起来。
最后,便是直接作用于情感表露的语言。作者的文笔并非说一定要典雅精致,而是要为文章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如上面提及的《戏》便以质朴简单的语言叙述,其在结尾揭露人物关系时反而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红白喜事》在娓娓道来中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被真切照见;《一个叫宥川的老人的自白》运用平淡直白的文字反倒更能真实显出无力感;再有一提的是在来稿《不进步小城实录》中以诗意的文字将老城与核心故事相融合,一字一句间余韵悠长,情感自然令人寻味。
说到底,对于如本次征文一般重视情感表达的写作,文体、结构、语言,都要为这一核心的“情”服务,行文中共融共生,才能发挥出文章的最大张力。
Q3.学姐能否推荐三本您比较喜欢的书,供参赛者参考和学习?
GREEN
那我便从三个角度来推荐吧。对于在写作结构完整度上想要有所提升的同学,可以试试阅读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阅读之中会看到经典的三幕式结构与故事主旨结合紧密,有很强的层次感与逻辑性。在情感表达方面,我想推荐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一本小书《形影不离》,它对细节处的观察与刻画总是打动人心,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展现了细腻又复杂的情感,总有令我惊叹和回味的地方。最后想推荐安德烈·纪德的《窄门》,这本书后半部分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这种书写按理说会将对故事的叙述扁平化而无法观到全貌,但该书真正读起来却是处处可见情感的张力,是妙用文体来辅助情感表达的很好的范例。
· END ·
采访 | 齐家宁 吴静怡
图片来源 | 朱闻清
文字来源 | 朱闻清
图文编辑 | 盛莹宇
责任编辑 | 李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