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杯 | “青苗杯”教师评委专访(一)——陈长利

文摘   2024-12-03 17:31   江苏  



“青苗杯”教师评委专访(一)




教师简介


陈长利,人文与艺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副教授。专业与研究方向:文艺学、文学理论与批评。


采访内容


Q:本次“青苗杯”的征文以“老”为中心的三个主题,分别是“老人”“老物件”“老建筑”。老师对于这三个主题的设置是什么看法呢?如果让老师您选择,会选择哪个来写?


A:这三个主题都围绕着“老”这一核心概念,探索其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和意义。无论是老人的智慧与经历,老物件所承载的历史与情感,还是老建筑所反映的文化与价值,都是值得深入挖掘和珍惜的宝贵财富。不少同学选择了在亲情范围内写“老人”的话题,这是可以的,熟悉的材料更容易驾驭,选材总是要遵循“掮的起来”的原则,但就总体来说,选材还是集中了些。


我选择的话,可能会写“老物件”。老物件是某个时代特有的物品,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也是精神文化、审美文化的表征,体现着特定时代的观念和技术,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老物件可以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对过去审美的再体验,以及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Q:作为评委,您在阅读这些稿件时,有没有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A:理论可以普遍,批评需要具体。在文学批评中,某些作品的不足往往是另一些作品的长处,所以,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观念大于形象,艺术上有所不足,或者反之,形象大于观念,缺少思想意蕴。

2.主旨模糊不清,表意不够清晰。主旨是灵魂,也是文章力量的核心,这个不清晰,无异于阻断了与读者的交流;表意不清晰,往往是未能掌握表达技巧,导致词不逮意。

3.缺少创作个性。文学创作不是复现生活本身,不是堆积文化信息,是要完成一个生气灌注的艺术整体。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创作中必不可少。

4.有机整体性不足。个别句段游离,局部功能模糊,未能做到形散神凝。

5.不生动不精彩,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文学创作如同“沙中取金”,好的作品往往处处见到功夫。

6.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文学根本上是给人以精神给养和能量,优秀作品总是能够将真、善、美三者统一起来,而不是顾此失彼。


Q:老师有遇见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或者文章片段吗,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A:很多。同学们的很多作品都以不同方式感染了我。

《红白喜事》中“人生大事,不过就是红白喜事,这一红一白就是人的一辈子。”这句颇有哲理意味的话,是爷爷对一生劳动意义的总结,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

《幽幽栀子香》的情感浓郁深挚,语言诗化传神,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

《我的老照片》以轻松流畅的笔调,反衬出触目惊心的过往,在艺术上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

《奶奶的百宝箱》由物及人,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深深怀念,突出了浓浓的爱的主题。

《老房子,老家》中主人公通过“居无定所”的切身经历获得对家的真谛的领悟:“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令读者信服共鸣。

《远去的绿色解放鞋》尾段的抒情“仿佛看见了那个佝偻着的身影,背着沉沉的朝霞和远方,带着淡淡的苦涩和清香,一脚一脚,一步一步,坚定地朝我缓缓走来”,颇有梵高的《农鞋》意味,这双鞋使世界充满了意义,变得诗意起来。

《摇椅和银杏》再现了主人公童年的快乐幸福场景,暗示了母女相依的漫长路程,同时也隐喻了年轻生命成长的坚强乐观。

《岁月秋千》中“孙女”与爷爷在一起“天堂”般的快乐与主人公失去父亲的“孤儿”身份构成反衬,突出了“爱”的主题和力量。

《栀子树》从一个学生的视角书写了邻里、老幼、夫妻多组和谐的人际关系,行文明快,主题别具一格。

《此去几千里》中作者对故乡意义的领悟令文章风格刚健有力:“故乡是什么?是你小的时候天天想离开,老的时候天天想回去的地方。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的想法恐怕就会越坚定。这可能就是故乡的意义”。

《逝水》写的一气呵成,文意流畅,感染力强,主人公近乎“冷漠”的叙述语调,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所在环境的“清冷”,以及主人公无奈又不得不坚强的孤独内心。

《生日》以全知视角记叙了一个普通人苏老太生日的平凡一天,独特的题材、中性的笔调以及学生看老太的风趣,使这篇文章不啻于一次带有实验性质的写作尝试。

《人猿》是一篇富有科幻色彩和作者大胆想象的作品,该作品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和逻辑设计,在作品奇幻想象背后,有着作者对于生态危机、人类自我拯救,以及孤独的个体生命等命题的思考。

其他作品也各有特色,这里不再一一细说。


Q:老师对于提升大学生写作水平能否给一些建议?可不可以推荐一下阅读书目?


A: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这里只谈几个方面:

1.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深度体验过的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实际材料。

2.博学多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的人不会不自觉地拓展个体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思想的文章,不会真正打动人。

3.天赋才情。如敏锐的感受力、诚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对形式的热爱、表达的欲望等等。

4.写作技巧。音律、节奏、语言、修辞、叙事、结构、风格、体裁,不同层次均有自己的构成规则。

5.勤加训练,熟能生巧。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6.读者意识。写作不要自说自话,而是主体间的交流过程,哪怕对象是自己,也是一个较深自己与一个较浅自己的对话。

推荐书目:

1.从《古文观止》等古今中外名篇文中获得借鉴。

2.从大学的《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等课程与材料中获得基本知识。

3.从刘勰的《文心雕龙》、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申丹的《叙事学》、王力的《诗词格律十讲》、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丹纳的《艺术哲学》、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珍妮特·伯罗薇的《小说写作叙事技巧指南》等著作中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


END


采访|张馨元

图文编辑|周旸

责任编辑|王涵

审核编辑|刘禹

特别鸣谢|陈长利老师

矿大中文之家
在这里,遇到风华正茂的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