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杯”初审评委专访(一)
姓名:刘宇杰
研究生学校及专业: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研究生学校及方向: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近现代文学及思想史研究方向
Q:学姐,您能否分享一篇在情感表达上很成功的征文?
A: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傅君同学的《老树与新坟》。
Q:您觉得这篇征文在情感处理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A: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值得学习的是情感的自然与书写的节制。文章提到两位亲人的去世,以及两位亲人之间因婚姻所产生的矛盾。作者的评价性话语很少,不管是对爷爷还是对姑姑,都没有过多地用直接的形容词去评价,而是通过对事件的叙述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性格,这才让人物丰满鲜活。同样的,作者对姑姑的思念也是与具体的物象,即老树的新芽交织一起的,为虚幻的情感增添了实感。
作者没有过多地修饰自己的感情,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同时,在“死亡”这一巨大的天堑面前,作者的文字又是节制的,我们可以通过其笔下琐碎的小事感受到作者对姑姑深切的爱与思念,但却不曾流诸笔端。很多时候人们会追求美丽的表达多过真实,妄图通过夸大自己的情感来博得读者的共鸣,往往会适得其反。
可能这种真情实感并非可以通过“学习”得来,但是这种自然与节制的表达却可以模仿一二。
Q:您觉得参赛者如何改进提升作品的质量呢?
A: 有一个词叫“感发”,有感而发。当然,我们承认,表达是有技巧的,但是在绝对的感受面前,技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我们看过一些可能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写的东西,并且深受感动,这绝非是他们掌握了什么表达的技巧,而是其中蕴含着最最朴素而真挚的、人人都可以得到的情感。所以我想,在谈论如何通过技巧或者说表达方式去提升文章的质量之前,不妨先试着更多地感受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等到我们感受到自己涌动着的生命之波的时候,文字也会变得潮湿而鲜活。
Q:同学们都很想了解学姐的研究生生活,可以分享下吗?
A: 我的研究生生活啊,痛苦和自我怀疑固然是底色,可是想来却忍不住微笑。有那么多美好的瞬间,让我一生都可以从中获得温暖的慰藉。
这里不得不提我的师门了,我们的冯门,它是这个并不甚理想的世界里小小的理想国。我们可以在里面谈论任何,不仅仅是学术甚至不仅仅是人生,调侃、解构、怀疑、然后重铸一切。
组会上对于同门巨著我们互相吹捧,对于冯师论文我们严肃批判,达到了真正的学术自由。
组会后总是要吃饭的,“读研就是请客吃饭”嘛,我们在饭桌上互相安慰被抨击到破碎的道心,直到月亮流下来。
可以说“我无冯师不足以至今日,我无同门不足以终三年”。
希望大家也可以遇到自己的“冯门”,遇到真正的志同道合之人。
图文编辑 | 王怡
特别鸣谢 | 刘宇杰
采访 | 齐家宁
责任编辑 | 李肖雅
审核编辑 | 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