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2本法律类年度好书

文化   2024-12-27 17:22   北京  


法社会学信札

刘思达 著

既是法律社会学"路线图",更是充满力量和情感的学术探索之旅


本书通过一位法科学生与一位社会学教授的对话,一次次跨越时空,将读者带上天马行空的旅程:从19世纪在美国盛行的法律形式主义谈起,到20世纪兴起的法律现实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及各种后现代思潮,再聚焦21世纪中国学者所关注的华中村治研究。内容涵盖了当代社科法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核心理论、有趣的研究发现,而且通过对话,使理论的源流、意涵和指向更清晰;书信体带来的“符号互动主义”也展示出年轻学人在求学、治学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惑、挑战、挣扎与努力。


法学写作课

张翔  著

“手把手”地传授法学论文的写作技能


法学论文写作是法律专业人士从事学术与科研的基础要求和实际工作的常用技能,也是检验法律基本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法学写作课》的基本内容来自作者张翔教授多次讲授、广受好评的“法学论文写作”课程,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手把手”地传授法学论文的写作技能:

“选题与准备”,从对法学作为规范科学、实践科学的理解开始,说明法律论文选题的三种来源;以及选题之后如何进行规范、案例和文献的检索整理,动笔之前应做何种内容与程度的准备工作。“结构安排”,讲述论文应如何初步确立结构,导言、正文和结语分别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谋篇布局、起承转合。“具体操作”,包括材料如何排比,如何先“粗写”后“细写”,如何引注以支撑论证并保证文气贯通,摘要与关键词承担何种功能,标题如何拟定才能信息充沛并且简洁“吸睛”。“修辞与积累”,讲述行文要首先做到“消极修辞”,保证“不坏”,再努力“积极修辞”,追求“更好”,以及在“义理”“辞章”上的日常积累方法。


刑事辩护的理念(第三版)

陈瑞华 著

贴合当下法律制度,让律师的刑辩闪耀理论的光辉


本书是对刑事辩护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结合立法及司法实践,发现旧有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探讨我国刑事辩护的基本发展趋向,对刑事辩护的基本理论、模式、重大争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是一次本土化的刑事辩护理论集成。“独立辩护人理论”“有效辩护理论”“协同性辩护理论”等有价值的刑事诉讼和辩护理论在本书初版时提出,至今仍在适用且经久不衰。改版贴合当下法律制度,让律师的刑辩闪耀理论的光辉。装帧大方典雅,古典主义画作《Justitia》为图书增添韵味,适合收藏。


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

肖蔚云 著

具有极强的学科开创意义,对建构中国宪法学的自主话语体系也具有基础作用


肖蔚云教授作为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在本书中对八二宪法起草的背景、主要经验、重大问题和各条文的具体讨论,做了最为精准而又精炼的记录,并进行了学理概括。本书是理解和解释八二宪法制宪原意的最重要的文献依据,是理解我国宪法的重要著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宪法全面实施,特别是推进宪法解释和合宪性审查。宪法实施,必须以对宪法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而本书是对宪法做历史解释的基本参考资料。同时,本书具有极强的学科开创意义,对建构中国宪法学的自主话语体系也具有基础作用。


大国宪制

——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修订版)

苏力 著

阐释了历史中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做出的独有贡献


历史中国何以在诞生之初即成为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在制度层面如何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通过历史中国的宪制实践,我们是否可以揭示一般宪制可能或必须面对的困境,并提出具有现实关怀的学理反思?解答这些问题,就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从而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本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和对本土知识资源的深入发掘,阐释了历史中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做出的独有贡献。引论和结语还包含了作者作为资深法理学者多年的思考心得,对于以历史为素材展开法社会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海国宪志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宪法

刘晗  著

大量一手资料和前沿文献,全面展现世界范围内的宪法发展


比较宪法是宪法学重要的知识和方法来源,也是中国宪法发展和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参考。本书秉承客观理解的态度,以回溯宪法理论元问题为起点,以大量一手资料和前沿文献为基础,全面展现全球化进程对世界范围内宪法发展的重大影响,特别是以合宪性审查为中心、宪法解释的跨国交互、司法介入社会争议为特点的总体态势,力图为比较宪法研究的“文档”点击一次“刷新”,为其“地图”点击一次“放大”,为其“软件”启动一次“升级”。


陈光中口述自传

陈光中 口述 ,陈夏红 整理  

陈光中先生深情回顾其九十多年人生经历


本书系我国著名刑事诉讼法学家陈光中先生深情回顾其九十多年人生经历后完成 的口述自传,由陈夏红历经三年采写并整理完成。这本《陈光中口述自传》,将详尽展示陈光中先生学术人生的关键篇章和主要细节,其成败得失颇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


法学中的体系思维与体系概念

——以德国私法为例(第2版)

〔德〕克劳斯-

威廉·卡纳里斯 

法秩序的价值一致性和内在统一性是法体系的基础


一般体系概念的基本特征是秩序和统一性,法秩序的价值一致性和内在统一性是法体系的基础。法体系是一般法律原则的价值论—目的论秩序,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现行法多为非动态体系。基于体系找法是目的性论证的一种形式,需对论据进行目的性审查。体系构建存在限度,断裂源于评价矛盾和原则矛盾,陌生规范源于孤立评价,漏洞则是评价漏洞的结果。论题学虽然无法正确反映法学的结构,但可发与体系思维相互补充。


法社会科学

——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

侯猛  著

力求将法社会学迭代到法社会科学,构建法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


本书力求将法社会学迭代到法社会科学,构建法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对法社科的发展而言,本书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对体系化的追求及其提出的具体框架。这凸显了作者试图将法社科研究从“无形学院”提升到“有形学科”的雄心壮志。


民法典人格权编

——  一般规定评注(第989条--第1001条)

朱晓峰 著

旨在成为法官及律师办案的实用手册


本书是关于《民法典》人格权编第一章“一般规定”的评注,内容覆盖《民法典》第989条至第1001条。本书在明确人格权一般规定之于人格权编整体的普遍性、约束性意义上,对每个条文做出了系统全面的评注。本书旨在成为法官及律师办案的实用手册,法学理论研究的工具书,民法研习者的教辅资料。


刑法学定律(第二版)

周光权 著

系统介绍了刑法学习的若干具体方法


本书系统介绍了刑法学习的若干具体方法,汇集了周光权教授二十多年来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指导刑法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内心感悟。本书从刑法学的独特魅力、学习刑法应先储备哪些知识、重点从老师那里学什么谈起,然后依次对如何形成比较研究方法、如何高效地阅读、如何形成刑法思维、如何把论文写得更好、如何看待刑法立法、如何学习犯罪论、如何训练刑罚思维、如何面对生活经验、如何沟通理论与实践等18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语言生动活泼,讨论的问题与时俱进。作者问题意识强烈,竭力将传统上似乎难以言传的“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付诸文字,能够帮助刑法学研习者少走弯路,同时能够感受到学习刑法的愉悦。


我们,机器人

——人工智能监管及其法律局限

〔澳〕陈西文 著

我们应该监管人工智能吗?法律规制的局限性有哪些?


从自动驾驶、高频交易到算法决策,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越来越依赖于人工智能系统,这些系统在运行时的人为干预越来越少。这些快速、自主和不透明的机器提供了巨大的好处,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我们,机器人?——人工智能监管及其法律局限》探讨了应当如何监管人工智能,特别是需要创设哪些新的规则和机构,包括人工智能的自我监管机制,才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法律规范的监管效能。

从比较法的角度,《我们,机器人?——人工智能监管及其法律局限》分析了欧盟、美国和新加坡等法域的法律规范理念和实践,为如何管控风险、划定红线和维护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提供了国际经验借鉴。



北大出版社法律图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图书,一个致力于出品优质法律图书、打造深度法律阅读的公益平台。法律人的读书会,同读一本书的人,我们都在等你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