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记|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第七版)

文化   2025-01-08 17:48   北京  

Criminal

Law

The

General

Part



刑法总论讲义

(第七版)



译者后记

#这是我第二次翻译前田雅英教授的《刑法总论讲义》。初次翻译时我还 在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时翻译的是第6版,中译本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12月出版。感谢出版后诸多师友善意的评价,让我无论是在 翻译技巧方面还是在对前田教授刑法思想的理解方面都有了不少长进。后来北京大学的助理教授,也是我的好友张梓弦老师与我闲聊时提到,前田教授的第7版《刑法总论讲义》《 刑法各论讲义》已经出版;据说前田教授当时是把第7版作为最终讲义来撰写的,其中更多地体现了他的个人想法,而不是像前几版一样受限于其导师平野龙一博士的见解,有较大的出版价值,问我是否有翻译新版的打算。这立即激起了我的翻译欲望。

#虽然在高校的科研考核中译著算不上重要的科研成果,但作为前田教授 体系书〔 1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位译者,我自觉有翻译该最终版的使命感, 同时也十分希望能把体系书的后半部分,即《 刑法各论讲义》呈现给读者朋友。另外,还有个极其个人的理由。我与前田教授同月同日生,他长我正好40岁,这令我近乎天然地对这位相隔近半个世纪的前辈学者充满好奇,对其理论倍感兴趣。于是我立即联系前田雅英教授、张明楷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表达翻译的意愿,获得了各方的允诺与支持。

1

在日本, 同一位学者可能会撰写多本有关刑法全貌的书,但这些并非都能被称为体系 书。简单地说,体系书是学者基于自身对刑法的理解,逻辑一致地逐一整理刑法中的重要问题 并阐述自己观点的著作。因此,体系书是一位学者刑法立场与思想的总决算,是一项需用毕生 之力来完成的事业。就刑法部分问题展开个别研究的论点式著作,便于初学者学习的入门书, 面向全体国民介绍刑法的概说书, 以实务家为对象的刑法释义书,将在期刊杂志上连载的文章 汇编成册的刑法讲解书, 由诸多学者共同编纂的法条评注书,乃至学者在某一特定时期为方便 教学而撰写的教科书,都不能称为体系书。

#但是,日本近年来刑法修改频繁,部分内容甚至是大改,如自由刑的单一化、缓刑规定的调整与精细化、性犯罪的体系化修正,等等。所以前田教授打破第7版作为最终版的原有规划,积极应对立法及判例中出现的重大变化,修订出版第8版体系书( 总论部分已于2024年5月底由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各论部分也已纳入出版规划)。在此背景下,仍然出版第7版中译本是否还有价值,令我十分苦恼。沟通后,前田教授鼓舞我说修法对总论部分的影响不大,第7版中彰显其理论特色的实质犯罪论这一核心思想在第8版中并没有改变,还是希望能够尽早出版本书,以便中国读者了解其对刑法总论重要问题的最新看法。至于各论部分,由于对性犯罪做了大幅度修改,所以前田教授倾向于能够直接出版第8版各论中译本。我十分理解、赞同且尊重前田教授的想法,所以在日文第8版总论已经面世的情况下,仍然坚定了出版本书的想法。但遗憾的是无法实现当初第7版总论与各论中译本同时出版的愿望,只能等日文第8版各论出版后再行翻译。在此,不得不对读者们说声抱歉。








# 在第6版总论中译本的后记中,我曾对前田刑法学(体系书)的特色做过以下三点总结:“(1)前田教授坚持实质的解释论,力求在处罚必要性与罪刑法定主义之间取得平衡,在解释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2)前田教授强调‘国民规范意识’基于最新的犯罪形势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尊重裁判所 的判断,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解释各理论问题。(3)前田教授善于运用图表的形式,将复杂的理论争议与难以理解的术语概念等形象地表现出来,易于为初学者所接受。”这三点特色在第7版总论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6版总论中译本后记中,我还曾对上述第二点特色做了详细说明, 指出“前田教授最大限度地支持裁判所的结论,可以说在理论联系实务方面做得最为出色。……但与此同时,由于不同时期裁判所的构成与价值取向有着微妙的变化,要将积累了几十年的最高裁判决(及决定)乃至下级裁判所与大审院时代的判决( 及决定) 都整合在一起,难免有损体系上的一致性,难免会遭受逻辑性不强的批判。可以说,在‘问题指向型的思考’与‘体系指向 型的思考’之间,前田教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正是这种紧跟判例发展、考虑国民可接受性的刑法解释学,成就了前田教授在学界与实务界的 地位与分量”。在此,想结合上述第一点特色再稍微谈一谈前田刑法学中最具特色的“实质犯罪论”,或者说“日本式的犯罪论”。〔 2 〕

2

前田教授在日文第8版总论前言中对实质犯罪论做了更为鲜明的揭示与总结,其核心观点也反映到了本书《致中国读者》中。

#前田教授在亲自撰写的退休纪念文集《法の奥底にあるもの――ゆく川の流れは絶えずして万事塞翁馬》(羽鳥書店,2015年)中,对其成长、求学以及40年教研经历(1975—2015 年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 作出了回顾性总结,对其所主张的实质犯罪论更是予以了平易且翔实的阐述。该书副标题中的后半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概括了前田教授对待人生的态度,而前半段“逝水川流不息”则恰到好处地点明了实质犯罪论的精髓。在前田教授看来,实质犯罪论并不意味着从固定不变的基本立场出发,仅在刑法解释的技巧或方法上采取实质态度,而旨在从根本上就对犯罪理论的基本立场保持目的性追求。换言之,把前田教授所主张的实质犯罪论矮小化为仅与严格的文义解释处于相对位置上的实质解释论,恐怕是不妥当的,低估了其实质犯罪论的思想价值。

#前田教授认为,犯罪理论不是为了弄明白犯罪的本质,不过是为了合理确定值得处罚的行为的工具,其应该随着待解决的具体问题状况而发生变化。他指出,真理是变动着的,理论是虚幻的;从法理论推导不出结论,法解释不过是隐藏价值判断的戏法。当然,实质的犯罪论并非完全抛弃法解释,只是认为并不能从理论直接推导出价值判断。“价值”会依状况而发生变化,所谓正确的价值只能求诸现代社会当下的国民。法解释的作用在于说明结论(价值判断)的妥当性或者说可接受性,变动发展着的犯罪论是在“细致绵密的分析”与“令妥当的结论易于理解”之间求取调和。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我国学者长期将前田教授划入结果无价值论的阵营,但读其《刑法总论讲义》时却总感觉他并不像典型的结果无价值论者, 至在对判例的解读上更有行为无价值论的味道。这主要是因为,从实质犯罪论的思想来看,本就不该固守结果无价值论或行为无价值论的立场然后形式地演绎出解释结论。在前田教授看来,毋宁说正是在某一具体时空状态下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合理应对,才反过来彰显出此时仅考虑结果无价值是合理的,抑或不得不同时考虑行为无价值等。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实质犯罪论给以往理论的思想根基或者说思考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是极富挑战性的观点。另外,在实质犯罪论的观念下,前田教授敏锐地指出,现代日本社会与战后的昭和时代不同,75年间的变化导致当下不能一味地强调刑罚谦抑主义,不能说刑罚谦抑主义就是不变的正确理论。学说的任务也不仅限于通过理论来控制实务中过于宽广的处罚范围,在与基于国民规范意识的处罚必要性相衡量后,不能说处罚范围越窄就越好,而是要强烈地意识到“国家权力保护国民免受人权侵害”的作用。这与我国近年来兴起的积极刑法观确有不少相似之处,其思想观点可供我国学界参考借鉴。

#如此一来,前田教授才特别强调,必须依据“价值判断”,即国民的规范意识来对“理论”展开修正工作。他认为,对曾经作出的价值判断进行修正,这对学者而言并不是什么羞耻之事。本书《致中国读者》的结尾处说,“世间不存在违背人民意愿的正义”。多么简洁有力地说出了国民规范意识的重要性!前田教授还认为,法律世界衡量的精髓在于“保守”,没有节度就不可能有自由。“慎重”是法律的优点,尤其是刑法,为应对激昂的处罚感情而立即作出立法回应并不理想,需要等待国民规范意识的成熟。而受到信任的判例正是国民规范意识的投影。他并不赞同脱离判例,由所谓优秀学者先构筑精致的体系论再由此推导出所谓价值判断的做法。在通说与判例发生偏离的场合下,前田教授把判例中心主义贯彻到底,一直致力于通过判例研究进口的西欧近代法理论是如何适应于日本社会的。










# 自明治七年(1874)聘用波阿索那德开始编纂西欧型的刑法起,150年间日本刑事立法与判例的庞大积累,已经形成了不同于德国型的刑法理论。如本书《致中国读者》中所提到的,在以因果关系论、正当防卫论、故意论、未遂论以及共犯论为代表的犯罪论重要领域,几乎都完成了“判例”中的刑法解释对“德国式学说”的全面替换。这套以日本的国民规范意识为支撑的日本型刑法理论,正是前田教授试图呈现给大家的实质犯罪论。当然,前田教授也清晰地意识到,由于国民规范意识仍然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应对当前价值判断的现代刑法解释论不可能是研究的终点,只是研究过程中的途经点。如今看似大体完成的日本型刑法理论,也不过是进一步展开的出发点而已。自尚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时起,前田教授在与我的交谈中就反复叮嘱,作为中国学者,一定要关注中国自身的问题,考虑中国的犯罪形势与刑事政策,打造“中国型”的刑法理论,而不能一直依赖日本或德国的理论。这与当前我国刑法学界试图构建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大潮流可谓不谋而合。

#另外,本书基本沿袭了第6版总论中译本的翻译方针与风格。但为了让表述方式更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较之前版,本书更少拘泥于日语文法表达,更多采用意译手法。原书中涉及《刑法各论讲义》时指引参照的是日文第6版,但翻译本书时由于已经出版了日文第7版(且原本打算翻译该版与本书一同出版),所以本书将指引参照的内容替换为了日文第7版的相应章节。对于原书中疑似错漏之处,我已与前田教授一一核实,故本书按照修正后的文本进行翻译。虽然在大学工作已有8年,还算顺利地评定了职称,也有了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但翻译时的心境依旧不变。能够担当前田教授这样重量级日本刑法学者体系书的翻译工作,深感荣幸又诚惶诚恐。所以对于本书,依旧怀揣着慎之又慎的心情仔细打磨,不敢懈怠敷衍。虽已尽可能疏通语句,但限于理解与翻译能力,恐仍有读来难明其义之处,文责完全在我,还请各位读者多多见谅,不吝赐教。〔 3 〕

3

关于译文中的错误,还请读者能致信 zengwk1989@126. com 予以指正。也欢迎读者来 信与译者讨论本书中的其他问题。

#最后,要感谢前田雅英教授一直以来的信任与支持,通过会面、邮件等方 式与我交流并给予宝贵指导。也要感谢我的两位恩师,清华大学的张明楷教授与早稻田大学的松原芳博教授,没有他们的教导,我对日本刑法学的理解无法达到能够顺利完成翻译本书的程度。还要感谢北京大学的江溯教授,正是因其大公无私的牵线搭桥,我才有机会担任前田教授刑法体系书的译者一职。同时,感谢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罗雨荔同学,她是我指导  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其凭借出色的日语能力承担了新旧两版日文原稿的比  对工作,节省了本书的翻译时间。另外,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童俣菏、王宸以及硕士研究生王晶妍、罗博成、杨崴、周泽伊、粟志杰、王倩、张致志、张瀚文、刘成等同学在译稿校对阶段通读全文,提出了不少翻译上的有益意见。此外,多亏了此前郭栋磊先生辛勤的编辑工作与离职后仍不余遗力的推荐,第6版总论中译本才能迅速面世且让本书也得以立项。在本书出版环节,受疫情影响,毕苗苗先生、孙嘉阳女士、张宁女士三位先后接力承担了本书繁重的版权申请与编辑校对工作,尤其是张宁女士亲自来办公室与我逐一确认校对过程中发现的种种问题。没有他们的认真负责,难以想象本书会是何种面貌。深知出版译著不易,在此对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各位编辑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

#译事多艰辛,却也自觉乐在其中。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将前田教授的《刑法各论讲义》译出并付梓出版,为读者朋友还原一套完整的前田刑法学。



曾文科

2024年6月14日


—  THE    END  —


购买本书

本书现已全面上市

轻戳左图,即可购买


新书速递|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第七版)

致中国读者|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第七版)中文版序言




北大出版社法律图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图书,一个致力于出品优质法律图书、打造深度法律阅读的公益平台。法律人的读书会,同读一本书的人,我们都在等你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