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璞法律奖学金获奖者风采 | 胡月奕:一些生命力具象化的瞬间

文摘   2024-11-23 09:01   北京  

每一块璞玉都值得被缔就成器

缔璞旗下中国领先的法律职业生涯教育平台

作者 | 胡月奕

审校 | Stella

排版 | Witty

胡月奕简介

河南郑州人,清华大学法学院2023级法律硕士(非法学)在读研究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日语语言文学学士。


曾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良毕业生、院长奖学金一等奖、综合优秀奖学金等荣誉。


曾实习于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北京己任律师事务所等,实习方向涵盖数据合规、平台政策研究、公司常法、反垄断法等领域。


曾担任“中美法律评论”公众号翻译部部长,曾参与网络空间法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清华智能法治研究院的研究工作、知识产权法的译著校对。


现担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德育工作助理,负责协助学院研工组开展硕士年级带班、党建、国际生事务工作;担任校级法律援助协会公益普法宣讲团讲师,自主开发《生活中的民法典》普法课程并累计宣讲十余次;曾作为支队长组织开展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性别平等项目政策遗产调研实践。


未来希望能把握“大合规”实务方向,结合语言背景优势,继续锤炼法律技能。



最近身边(更气派的说法可能是“附近”)越来越多人在读项飙,我也难免出于好奇附庸一下风雅。悬浮、社区这样的概念固然宏大漂亮,最触动我的却可能是项飙老师关于生命力的一则访谈。


在此之前我接触到的“生命力”,往往用来描述西北的胡杨林、石板上的青苔、火红的高粱地。这给予我了一种美好的错觉,仿佛生命力的前提是并不顺利的处境,生命力的实质在于不驯服。这导致我的本科四年就喜欢折腾:大二本专业读得一知半解时,旁听了开给法学院本科生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后当机立断决定要辅修法学,进而被迫面临作业量翻倍与绩点压力的双重折磨;并非天选E人,却从大一起一直做着学生工作,并在本科毕业前夕向学院提交了“双肩挑”的申请表,正式开启了至今一年半的带班之旅;大四下学期被迫白天旅游夜里赶工撰写毕业论文,选择的主题还是佶屈聱牙的古典日语;本科最后一场期末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就从北京跑到上海实习,希望多体会不同城市的氛围环境……这四年的每一个空隙都被身体力行地捕获、消耗,获得经历上的餍足。然而“生命力不等于行动力”,感谢项飙老师的判断,让我意识到终究有些东西还是失去了的。


“对生命力很重要的是意识和行动之间的间隔。”缔璞奖学金提供了一次反思机会,让我能有正当理由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走过的路途拆解开,在避免自我感动的前提下思考成为“法律人”的来龙去脉以及经历的种种。我的结论是:我好像因为这些瞬间变得更加松弛了,这似乎是拾得生命力的良好开端。



图1 一张松弛感十足的照片




第一个瞬间: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记得今年十月,我负责主持学院的积极分子学习班讨论,活动结束时有学姐上前和我聊天,一路边走边聊非常愉快。还记得最后学姐分享了一句话“要把世界上所有人当作自己的伙伴”,大意是不要害怕被拒绝,也不要预设被否定。“对世界的信任是一种勇敢,你对世界如此信任,以至于你可以直接地表达。”


2021年初,我们勇敢地向世界伸出了触角,这也是我大学四年最难忘的回忆之一。彼时,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以女性为议题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甚至有些人乐观地称这一年为中国的“女性主义元年”。受到这些话题的影响,我们希望利用寒假社会实践的机会做一些调研工作。从2020年秋季学期初提出“中日性别平等现状对比研究”的主题,到几次讨论之后细化的“疫情下自媒体语境中的中日性别平等现状比较分析”,再到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在安徽长丰社会性别与出生人口性别比子项目的启发而确立的“安徽长丰性别平等政策遗产调研”主题,我们在紧张忙碌的期末季抽出空余时间拟定了实践的大致方向,并有幸收获了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杜克大学以及乌特勒支大学等校(排名不分先后)十余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了支队。支队发出了无数封邮件给那些我们从来没有设想过能够建立联系的名字,得到许多前辈的热心回复。另外,支队也与安徽长丰县政府、妇联和卫健委取得联系并进行了扎实的访谈。


虽然如今回看这些调研成果,是比较尖锐而稚嫩的,但在当年我们不仅收获了2021年清华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优秀支队一等奖、学院“年度人物团体”等肯定,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家更加关注政策视角下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实践这一课题,参与实践的朋友们可能人生也或多或少都有些改变:比如我因此选择了修读法学辅修(下图是当时申请法学辅修的个人陈述),再比如我的朋友后来真的去了联合国实习。在大四那年,我们接棒了清华大学学生励媖协会的会长、副会长工作,邀请各行业的优秀职业女性开展座谈与小型工作坊。草蛇灰线的是,当研一结束在新浪的实习工作时,带教送给我一本《第二性》作为离职礼物。某一瞬间,真的觉得世界有回音:“Though she be but little, she is fierce.(William Shakespeare)”。


图2 申请法学辅修时的个人陈述


在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后,我在法律、语言与行动构拟的宏大空间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渴望收获生命的灵动活泼、从容自由,更渴望通过与不同人群的对话交集,丰富心中关怀内蕴。2022年9月份起,我于海淀区人民法院报名了连续两学期的法律援助志愿者,帮助数百位当事人确定案由、审查起诉状,在相邻关系纠纷中感悟人性的多样、在继承纠纷里尝试弥合破碎的亲情;同年,我还报名成为清华大学公益普法宣讲团的讲师,参与了十余场面向中小学的《民法典》普法宣讲,听众人数最多的一场达到了五万人;2023年9月至今,我担任清华大学“双肩挑”德育工作助理。这份学生工作和我之前担任的班长、团委副书记等等岗位都不一样,其背后需要的不只是“共情”“关心”“理解”,更是扎实到位的服务细节、强大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及时改进的自觉。这一年多来,我收获了生病同学重新融入集体的好消息,感受到了所带班级在党建工作上的成绩与班团建设上的亮点,也记住了家长因担忧孩子而流下的眼泪。对同学们做到切实关心但不至于过度,在同学们有需要时能接住、能挺住、能冲锋,是我持续努力的方向。


图3 和带班同学们的合照(第二排右二)




第二个瞬间:

“祛魅”一切,然后相信自己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这句话被很多人当作一句戏谑,但其实“草台班子”未尝不能带给自己一种“我也可以上台”的坚定。“人对世界的认知来自多样性的、直接的生活经验。”虽然最终可能失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收获了对于过程的认知,有了更充分的底气。


“祛魅”的前提是体验。为了找到自己未来真正想要的职场环境,我的实习经历呈现得比较领域多元、方向垂直。我先后在仲裁委、法院、互联网、律所、部委都有实习过,在后三个地方的实习时长均超过五个月,也很幸运都有非常好的exposure。虽然对于未来想要从事的领域还没有下定决心,但是对于在这些领域纠结的学弟学妹们,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会享受工作内容的稳定性,还是会因此觉得厌烦;喜欢偏专业性质的工作,还是偏综合、行政类型的工作;能否接受工作中需要持续高强度学习新知识,以及这种学习的限度。


第二,是否希望在工作之外有较多个人生活的空间:喜欢早八晚五,但可能视情况“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还是比较固定的早十晚七;或者彻底弹性打卡、work from home,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


第三,是否对集体有较强的归属感与荣誉感,比如愿意将合唱比赛作为一种团建方式,还是更倾向于自由和少受拘束。


第四,对物欲要求的高低,是否有比较稳定的内核或理想信念。


第五,能否接受交付成果时对格式、字体、可读性有特殊要求,比如刚上手时交付一稿需要静下心来修改七八遍。


上述问题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仅仅是我观察到的一个侧面,以供大家参考和选择自己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方向。


图4 在新浪实习时看到窗外的晚霞


“祛魅”之后是尽己所能。虽然张明楷老师曾在《刑法总论》课上申明语言学习对于法律的重要性,肯尼迪(Anthony M. Kennedy)大法官也曾指出美国最高法院在裁判时应放眼全球,考虑国际规范(尽管这一做法备受争议),这都启示着法学生们去提升语言能力、培养涉外法治意识。但遗憾的是我的英语口语一直不是很好。高中保送生考试前我就被班主任善意吐槽过是“河南式英语”,等到学了日语之后更是在上英语课时被助教留下“有点像在说日语”的精准评语。但是既然选择了法律专业,就需要面临一场场英语笔面试的考验。我发现比起非常地道的口音,可能面试官更在乎的是流畅度和你输出内容的质量。英语面试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逾越,更重要的是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大胆输出。为了备考雅思,我读了Word Power Made Easy,刷完十几册雅思真题,并坚持每天看B站的外刊精读视频,午休时会看《傲骨之战》和《傲骨贤妻》并坚持跟读台词,体会其中的固定表达和语流;为了准备外所的面试,我会把行为面问题喂给AI,让它担任面试官提前模拟每一次英语面试,以便尽量能准备面试中可能被问到的每一个问题。


但是,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都是相当大的,不确定和未知才是一种常态,以至于每个人都会很平等地拥有感到挫败的瞬间。就像《自由·平等·博爱》里的那句“我们立于大雪弥漫、浓雾障眼的山口, 我们只能偶尔瞥见未必正确的路径。”当意识到这种不确定性时,我们只能选择“对结果不执着。”




第三个瞬间:

抱团取暖胜过踽踽独行






法学是一门富含实践性的学问,除了专业知识的精进外,还要求我们对法律之外的任何知识有所掌握、有所好奇,这也是法律(非法学)专业存在的意义,正如我的导师程啸老师曾在文章中说,“本科的非法学教育背景让你获得了观察法律的第三只眼睛”。本科就读于语言专业的同学毕业出路往往比较宽口径,我的身边拥有去创业公司从事AI相关工作的、去科索沃考察致力于国际关系研究的、“转码”赴海外留学的、转商科就职于大厂的朋友,让我感受到人生的多种打开方式。


同时,与本科时的朋友们交流也可以让自己从非法学的层面、视角出发,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所在,并产生Aha Moment。研一下学期《合同法》期中作业要求我们评析小米 SU7“定金不退”事件,我向经管背景的朋友请教后,我们一起在第三教学楼的小教室写下三面板书,从定金条款本身延伸到新能源汽车网络直销模式与对买方市场的讨论,虽然这些论点已经超出了法学本身,但是上述讨论对于作业的撰写乃至对于理解目前的电商生态非常有裨益;在从事数据合规方向的实习时,由于我并不懂技术,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较为浅薄,因此在隐私政策撰写、文章解读分析时常常向我目前计算机专业在读的朋友请教,以了解何为“结构化数据”“红队测试”“SaaS”,如何训练大模型等。


项飙老师在访谈中提到,“往往越是在受过教育的专业部门,比如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越难以产生间隔意识,因为在他们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律师、一个金融分析家,专业就构成了他的整个世界。”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要避免因为过于强调专业性而陷入自说自话的泥淖。


图5 备考期末时写下的笔记


由于实习方向比较垂直,我发现曾经实习过的团队的合伙人们经常在朋友圈里互相点赞,对我而言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醒——法律生态圈其实很小,与其“零和博弈”不如“抱团取暖”。有人说这是一个恶性竞争的内卷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业里的同学都是所谓的“对手”,你依然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突围之策。


图6 本学期和小组同学们一起准备课题汇报




结语






在清华度过的六年里,我会清晰地感受到时间重复流动的纹理。但是从本科到研究生跨专业的就读体验,对我而言似乎是一次“重启人生”。尽管某些时刻会陷入焦虑,但更多时候,这一跨越带给我的是新的探索自由与生机。写下这篇文章是想和大家共勉,无论世界具有多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未来的路途是否曲折多变,我们都牢牢掌握着自己的意识和行动。这正是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我们无可替代的力量。“明知风波会再起,刑役还将继续,未来的我,势必要追忆这段时日而称之为嘉年华。”


D调魔法学园
哈佛法律人手创,缔璞旗下中国领先的法律职业生涯教育平台,通过社会创新,为年轻法律人谋求职业发展领域的教育公平、机会平等。D调做事,高调追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