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璞法律奖学金提名奖风采 | 马延茹:愿做烛火,不做灯塔

文摘   2024-11-20 12:23   广东  

每一块璞玉都值得被缔就成器

缔璞旗下中国领先的法律职业生涯教育平台

作者 | 马延茹

审校 | Stella

个人简介

马延茹,青海西宁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社会学双学位,目前于北京大学就读知识产权法方向学硕。


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2023年年度人物提名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2021年北京大学挑战杯一等奖等荣誉奖项。曾赴英国牛津-北京大学汇丰校区参加暑期交流项目。2022年与所在模拟法庭赛队共同获得IHL(国际红十字会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中国赛区冠军、国际赛八强的成绩。


曾于中伦律师事务所争议解决部组、奥睿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组实习。

曾任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理事长,参与组织免费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法治调研活动,协会实践项目获得北京大学暑期实践金奖和2022年度首都大学生实践优秀团队等奖项。马延茹曾前往河南信阳息县进行支教活动,积极参加香港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联合国儿童署为战区儿童捐赠净水剂、卫生用品。


未来希望进入律师行业,打破视野与地域限制可能带来的玻璃天花板,成为一名能够扎根本土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涉外律师,并在工作之余坚持参与法律公益事业,利用专业所学回馈社会。


我们听过太多优秀的故事,世界太习惯于讴歌百分之一及千分之一的成功。而我今天想要诉说的,不过是一个作为一豆烛火的故事。


愈挫愈勇,是对我最好的形容。作为一名来自青海的少数民族女孩,“不要垫底”就是我在迈入大学生活时最高的期望。受制于对大学专业的了解有限,一贯擅长理科的我误打误撞选择了法学专业。在外面每每交流起家乡时,大家往往都会投来惊讶而感到新奇的眼神,再与我热络地聊起青海的雪山和盐湖,牦牛与寺庙。而我向来感谢我自己的出身,尽管没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做支撑,高原上的旷野已经将勇敢和坚韧写进了我的骨血,让我总敢于风风火火地尝试和闯荡。秉持着“小进步对笨鸟也是大突破”的单纯信念,既然选定了一条路,我也愿意不断在该领域拓宽自己,超越自我。

1

初见世界




在校期间,最开始我为自己划定了清晰的玻璃天花板,似乎地域是无法跨越的鸿沟。但一切的新奇体验让我如鱼得水,背不完写不出的案例里面蕴含的逻辑框架依然让我着迷。我的成绩从最初一年的中规中矩到最终获得学年综合素质测评年级第一,逐步战胜了自我设限和地域标签,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年度人物提名奖(全校14位)、三好学生标兵、社会工作奖、汉坤青年法律奖学金荣誉奖、国枫英才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最终成功保研至本院继续攻读知识产权法方向的法学硕士。我让思绪在法律的世界里畅游,不断追索公平正义的深刻含义。


课业学习之外,我在模拟法庭比赛中的摸索同样磕磕绊绊。大一时我贸然尝试了模拟国际投资仲裁比赛(FDI),对于陌生法律和复杂规则却感到无从下手,最后以黯淡成绩收场。反思总结过后,我决心在模拟法庭领域不断挑战自己,从“天元杯”模拟法庭比赛团队协作共同获得亚军,再到所在赛队于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IHL)获得国内赛冠军与亚太赛八强,一步步触到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天空。


这些听起来顺风顺水的过程背后是无数盏在自习室长明的灯,是无数次对于自己的拷问。那面天花板是否真的需要被打破?我是否已经被困在了绩效评估的陷阱中无法脱身?大多数时候我并不能找寻到喘息的空间,而总是在困顿纠葛,质疑自己的好强,在自己主动或被动承担的负担之下艰难地挣扎着,偶尔迎来胜利,许多时候面临失败。但真正改变我的是大三保研季参加了的北大汇丰英国校区的暑期访学活动,当漫步在牛津精美宏伟的建筑之下时,蓝天为她们嵌上的边框让场景又像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一样遥不可及,却又似乎触手可及。我觉得胸膛又被高原上的微风充盈。我想要看到更远的世界,想要亲身见证世界的丰富。这再次成为我努力的动力。

英国交流期间


2

法援与我




这些年的法律学习,带给我最重要的改变是,让我不再单纯关心气派楼宇中神圣复杂的法律,而是让我看到在最基础最琐碎的法律的细枝末节下,被深深影响到的普罗大众。为了不断践行法律人的公益决心,我从法律的殿堂中走出,又走近了生活中琐碎的法律纠纷。


加入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是我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也是我真正走近法律、触碰到它温度的起点。这个温暖的团体,把满腔热诚和爱意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者身上。我们不仅提供全年覆盖的法律咨询服务,还走进全国的中小学,通过普法讲座把法律知识传播到最需要它的地方。乌鲁木齐县庙尔沟中学、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这些地名承载了我们的足迹,也承载了法律公益的使命。

法律援助协会咨询员讲座


而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从刚刚入学时的懵懵懂懂的部员,学着站在讲台上第一次面对同学们的目光讲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义;到协助同学进行公益诉讼,共同起诉拒不退卡退费的咖啡店;再到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咨询员,坐在海淀法院的大学生援助室中被形形色色的当事人的案情牵动心弦;直到一步步成为法律咨询部部长、协会理事长,我一步步拾阶而上,看到是法律公益愈发广阔的前景。法律援助协会实践调研的足迹踏过祖国山河,从苏州、重庆到宁夏,从法律援助法到黄河保护法,而我从策划到亲身参与,不变的是调研的诚意和决心。我和协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让我参与组织的协会实践项目获得2022年度首都大学生实践优秀团队和北京大学暑期实践金奖等奖项。


末端的纠纷解决工作看起来平凡而琐碎,好像比不上论文刊登的亮眼。但是当一百次回答爷爷奶奶们遗嘱继承的要件,二百次向焦急的工人讲解劳动纠纷的维权方式时,我们所能做到就是更认真一些,帮当事人多挽救一些他们的利益,哪怕只点亮一处微小的光。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例子是,一位在我们快要下班时来访的中年妇女。她的丈夫利用确凿的证据在离婚判决之后拿走了她赖以生存的房产,但她明明有自己被家暴和丈夫无法生育的证明,却在案件审理中丝毫不知道这些对自己有利。我在详细为她解释了提交这些证据的重要性,为她说明提起二审的操作流程后依然觉得脱力而后怕,如果没有这样一次偶然的到访,她的合法权益就将这样永远湮没在沉默之中。此时,我才懂得法律本身的意义,不仅仅是公司的尺规,更是弱者的盾牌。


身处法律学习的环境,绩优主义往往成为无形的压力来源。我们总是被效率的高低、成果的多少所裹挟,不停计算着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在这种氛围中,法律援助协会对我来说,是一片可以停驻的净土。它让我放下对数字和排名的执念,专注于那些真切的诉求和真实的情感。在这里,我可以允许自己去倾听一个老人的陈述,去细心思考一份案情的细枝末节,而不用为追赶任何指标而妥协速度。在这里,我的热忱得以延续,初心得以守护。我深刻感到,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而是在一个又一个微小的案件中,用心守护那些被忽视的角落。


在未来,我希望能将法律公益的初心融入职业道路中,无论是成为一名律师、一名研究者,还是其他角色,都要让法律这盏灯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我愿意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让法律的光芒不止停留在书本和法庭,而是触及每一个需要它的人。或许,我无法改变世界,但我愿意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点亮属于他们的微光。


3

像在高原一样生活




成长于青藏高原,我总觉得自己的每一步,都带着攀登的意味。那里高原的风呼啸着,自然环境的冷峻和人文氛围的温暖交织,让我从小便感受到人类与环境、与社会的紧密相连。这种联系让我学会倾听、观察,也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个身处困境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被埋没在了现实的尘埃中。我始终怀揣着一个念头:如果我能做点什么,能否让这些故事有机会被讲述?能否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他们带来些许改变?


选择法学,或许是一个注定的选择。它是理解社会运作的重要工具,是探索正义与秩序的桥梁,也是一个让我以切实方式帮助他人的方向。然而,仅仅学习法学的理论远不足以满足我的求知欲。因为我发现,在法律背后,是复杂的社会脉络、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无数的个体需求。如果不能走近这些真实的场景,我所掌握的法律条文,或许只是冰冷的规则,而非温暖的解答。


怀着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社会学作为第二学位,并加入了跨学科的“严复班”,从社会学、文学和哲学的多维度探索中寻求更多答案。在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调研中,我看到了社会运转的复杂,也见证了个体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


为了研究“双减政策”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我走访了乡村数十位教师。他们的故事让我意识到,教育问题不仅是政策的产物,更关乎基层社会的生存现状。而在“木兰花开”女性农民工服务机构,我接触到了一群鲜有人关注的女性群体。她们在工地上是辛勤的劳动力,在家庭中是无言的支柱,但她们的声音往往被忽视。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不仅为她们撰写法律咨询方案,也通过长时间的交流,了解到她们背后隐藏的复杂情感与需求。甚至在一个看似与法学毫无关联的项目中,我和团队成员深入北京的纹身师工作室,记录这个被许多人视为边缘化职业的生态现状。纹身师们有些视艺术为生命,有些将其作为生活的抗争。这些“不务正业”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每个职业都有其背后的逻辑,每段人生都有其独特的脉络,而这些都为我理解社会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为我带来了挑战杯一等奖,多篇优秀论文的成绩肯定。


然而,了解并记录这些故事并不是终点。我深知,仅仅作为旁观者是不够的,我必须成为一名参与者。真正的改变,来源于行动。


在河南息县的一次支教活动中,我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那些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孩子们。我试图教给他们应试技巧,但更想带他们走进诗歌的世界。通过一首首诗,我们谈梦想、谈生活,也谈面对挫折的勇气。短短一个夏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感受到知识的局限。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远不是几个课堂能完成的,但那一刻,我明白了微小行动的意义。在香港红十字会的人道教育项目中,我参与了帮助战争中受害儿童的宣传工作。那些来自战乱地区的画面让我无法忘记,饥饿与恐惧写在孩子们的脸上。我开始捐赠书包、学习用品,甚至纯净水,希望能为他们的未来尽一份绵薄之力。我知道,这些努力或许微不足道,但它们是我能做到的全部。我的年度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但在这些看似量化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次深夜的反思:我能否为这些群体做得更多?法律的边界在哪里?社会的力量又应该如何汇聚?在为无助者点亮一盏灯的同时,我也问自己:我们是否可以点亮更多灯?

河南息县支教活动合影


我的身份或许首先是一名法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探索只能局限于法庭或规则之间。我始终希望探索“法学+”的可能性,思考法律如何与其他学科协作,才能更好地回应社会的复杂性。社会学给了我理解人类行为的框架,文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深度,而哲学则引导我思考正义的本质。这些跨学科的融合,使我在法律之外找到更多的方向,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我相信,正义不仅在法庭上,也在一个乡村教师的课堂上,在一名女性农民工的诉求中,在一名纹身师的艺术创作中。正义不是单一的规则,而是对每个个体的尊重,是对复杂社会的深刻理解。每一个故事,每一次行动,都让我更接近那个我想成为的人。


在一次调研结束后,我曾写下这样一句话:“理解社会,不是为了成为改变者,而是为了成为一个真实的见证者。”如今,我想为这句话加上一点补充:成为见证者的同时,也要敢于成为参与者。我清楚,做这些事情或许微薄,但我不为成为所谓灯塔,只想做遍地的烛火。


攀登从未停止,而每一次回望来处,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4

Stay hungry




我对于一切有趣丰富的事情都抱有好奇心,身边的所有人也常常用“精力充沛”这个词来形容我。回忆起大学四年,那是一个不断填满时间、又不断追求意义的过程。从凌晨三点埋头完成文书,到清晨六点跃起去打羽毛球,这样的生活节奏于我而言,并不感到痛苦,反而是一种享受。或许正是这种“忙”让我不停追逐新鲜的体验,比如一时兴起报名架子鼓课,原本以为会因为时间太紧弃之而终,谁料竟然坚持了下来,如今还能在众人面前“模有模样”地完成一曲;比如因为看了一场音乐剧《摇滚红与黑》,突然爱上了法语,那些漂亮却复杂的单词成了我日常争分夺秒记忆的对象,只为有一天能用自己的声音唱出那些歌词。感谢这些爱好能接纳我、托举我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宕开一笔,去贪恋与主业不相关不着调的电影、话剧和文学。我或许不会记得在那些碎片的时间里读过的许多闲书,不记得穿梭在街头巷尾看过的话剧,但我清楚,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它们终将成为我的骨血。即便未来走向何方如何撞撞跌跌,也始终存有一方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能够重新找回初出茅庐的勇气。


无论是否在忙碌的阶段当中,我都会找到让自己进一步充实起来的事情保持自己的忙碌。这让焦虑的情绪不断的啃噬着我的内心。“它给我丰富,同时给我丰富的痛苦。”我在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无数次对失败的承受。好在,我从来不怕摔倒。运动场上的每一次跌倒,正是我学会更快掌握动作的契机;学习中每一次的挫败,也是我找到新的努力方向的开端。或许成长的命题本身就是如此,正如肌肉的生长要撕裂原有的纤维,重新塑造一个更加强壮的自己。


本科四年期间我发生了脱胎换骨一般的改变,但似乎又还有许多遗憾,未能出国交换去异乡的夜空下读书漫游的遗憾,未能在广阔的国际平台实习学习的遗憾,只希望有机会能够在未来的时光里面再有机会去追寻我所期待的。在学历内卷不断严重化的现在,研究生阶段的时间更像是试着褪去大学生的青涩稚嫩,用成年人的视角更深入地思考未来,长久而热诚地与世界交互,并做出更审慎的决定的机会。


我深知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总还希望一直读书,一直理解自己与他人的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和阴暗见招拆招。


D调魔法学园
哈佛法律人手创,缔璞旗下中国领先的法律职业生涯教育平台,通过社会创新,为年轻法律人谋求职业发展领域的教育公平、机会平等。D调做事,高调追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