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柏帆
审校 | Steven
个人简介
贵州六盘水人,中南大学法学院2022级在读本科生,曾分别获校级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洋光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多项表彰,雅思8分。
多次参加模拟法庭、法律专业竞赛及英语竞赛,曾于Jessup国际模拟法庭大赛担任辩手、获全国一等奖(全国第五名)并晋级全球赛、获全球最佳书状奖;曾参加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主办的“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完成全英文企业合规、商业谈判、英语演讲等环节,作为全场年级最低的选手晋级全国前18强,并获全国三等奖及“中伦涉外英才三等奖学金”;获得外研社“国才杯”综合传播能力大赛湖南省金奖,此外多次获“21世纪杯”、外研社“国才杯”英语演讲比赛等校级特等奖。
曾于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第二审判庭、贵州省仁怀市政法委实习。
担任院级学生会就业部副部长、校级学生创业协会活动部副部长等。
未来,计划前往律所及国际组织实习,丰富自身经历、提升个人能力,希望能成为一名有能力、有信念、有温度的涉外律师。虽然从群山中走来,但想勇敢地追寻热望、奔赴旷野。
王小波:“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
发现热爱,就是要特立独行
两个月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忽然提出用“……一点”的句式来寄托对自己的一些期望。我思考了一会儿,该说些什么呢?我似乎应该对自己说优秀一点?努力一点?但是闭上眼,青春篇章里的每一个字符都跃然跳动至眼前时,我忽然发现,过去那些义无反顾地追寻自由和热望的时刻——尽管曾经逆流而上,也被投以不理解的目光——但正是这些瞬间,散发出趋近于无穷的蓬勃张力,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里都给我步履不停的力量。
于是,我最终说出:“那就,特立独行一点吧。”是的,对我来说,20岁的年纪里,那就骄傲地特立独行一点,毕竟,年轻有无数次第一。
落笔时,我忽然想起刚入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时的自己。那时候,大学意味着什么呢?对于我这种专注于追逐自由的人来说,大学唯一的意义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于是,我广泛地了解身边各种机会,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去做的事,就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至今记得,大学期间登上的第一个舞台,是商学院的心理剧,我作为男主,站在校赛的聚光灯下。那时候的我,还染着一头橙发,在富有才华的编剧和导演的编排下,我和几个同学一起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附带音乐剧元素的戏剧。如今回想起来,那些背剧本的日子,披星戴月地和同学创排,歌声和笑声往往飞得很远,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
图1 心理剧表演剧照
还是顶着这一头显眼的、张扬的橙色头发,我又当了模特,给学院拍了公众号的照片,同时,我还参加了一个对于我而言非常重要的比赛——中文辩论赛。彼时,我还是商学院经济管理大类的一名新生,虽然一直有想要转专业到法学的想法,但却对于自己是否适合法学专业充满了不确定。我觉得参加辩论赛,可以看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究竟如何。于是,在朋友的鼓励下,我最终报名参赛了我们学校的新生辩论赛。
图2 新生辩论赛图片
这次比赛里,我和队友们一起想论点,一起做资料包,我第一次接触知网,第一次尝试摆脱“获得高分”的追求后写一篇坚实的议论文。最后,虽然我只上了一场比赛,但还是有幸获得最佳辩手,并和队友一起为队伍带来了宝贵的唯一一场胜利。这一次辩论赛,出乎预料的顺利,没有太多的磨难,但是使我具备了检索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和队友们一起无拘无束地头脑风暴时,我感受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感,这种感觉使我着迷。最重要的是,我忽然意识到,我原来可以辩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对于律师来说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嘴皮子的功夫”。于是,当意识到自己或许也有“嘴皮子功夫”的时候,我坚定了自己要转专业去学法学的决心。
后来,我还探索了更多领域,尝试做了自媒体,做了一条浏览量突破百万的短视频;和朋友们一起参加了一次案例分析大赛,没有拿奖,但是提升了自己的办公技能;印象很深的还有那些和朋友们骑着小电驴,奔驰在空旷的街道,感受晚风拂过发丝的时刻,风驰电掣在星辰里,年轻和青春忽然在我的世界里面变得具象化,它们可感受、可触摸。
回忆起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年,我染着“特立独行”的头发,不顾许多人关于“大一要打好绩点基础”的劝告,特立独行地做了很多我想做的事。这些事,在当时看来都是无法取得即时回报的;它们与荣耀无关,更不为了优绩,只是出于兴趣和热爱,我拿着年轻的火把,在傲慢的世界里,骄傲地,义无反顾地,独立独行地奔跑。
而也正是这些看起来不属于典型成长路径的事,让我发现了我的热爱,带给了我无价的财富:站在舞台上表演的那一刻,我知道我享受舞台,这为我后来勇敢参加各类公共演讲比赛鼓足了劲;站在辩论场,输出观点,高喊理想的瞬间,我坚定了要去法学专业的目标,为我之后所有的故事写下了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注脚;那些漫无目的地在街头漫步,与朋友畅聊恒星与森林,敢于把让自己疲惫的学业压力扔在一旁的每分每秒,都支撑着我走过之后的每一次困厄。
做特立独行的法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
大一下学期,我顺利转入法学院,成为了一名法学生。真正完成身份的转变后,我才发现,成为一名“法律人”,于我而言,竟然还要面临如此之多的挑战。
我喜欢温柔、细腻的文字,习惯用委婉而精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但是法律文书却要求简明扼要、逻辑第一,这与我一贯擅长的写作风格背道而驰,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写作;法学院的同学们大都严谨而一丝不苟,他们真知灼见的眼眸里闪烁着更像一名法律人的光芒,而我却跳脱随意,学着与规则息息相关的专业,却又似乎想要摆脱重重束缚。
这些适应过程中的迷茫与阵痛曾经让我手足无措,我总觉得自己当初凭着对于法学专业一点片面的认真就决定转专业,似乎有些过于天真。于是,我大量地在网上搜索各类“法学生生存指南”,希望通过这些攻略,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学生。搜寻的过程中,有人说要多读法条,潜心钻研;有人说要戒骄戒躁,争当第一;有人说要多做学工,服务他人。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一条最佳的法学生成长路径,我看得眼花缭乱。
直到有一天与一位十分温暖、优秀的学姐聊天,走在我们学校背后的麓山南路街头上,她对我说:“我好像没听过最好的成长路径。你不妨特立独行一点,去走你自己喜欢的路,那就是最适合你的。”于是,过去一学期我勇敢地尝试、挑战、收获、成长的许多记忆又涌上心头,我忽然间明白:我一直都在走着自己的路啊。
于是,我删除了收藏夹里各式各样的生存攻略,停止将探寻的目光投注于外界,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聚焦于内里。外界的信息不再是影响我的纷乱因子,而仅仅是我做出更好选择的有益参照,我也终于和自己坦然释怀。
我开始思考,不同的部门法规制和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那么在法律之外,我还对于哪些领域擅长或者感兴趣呢?忽然间,2020年末,高一的我第一次站上“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的舞台,在主持人“The stage is yours.”的鼓励下,让世界倾听我的声音的瞬间又跃然鲜活;那些沉浸在英语文字的世界里,被“Life always finds its way”的句子带来源于灵魂深处的震颤时的感受又变得清晰。过去数年来,我都生活在贵州,一个被群山拥抱的省份里,可是英文一直都像一座桥梁,将我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连,让我的视线能够越过重重叠叠的山脉,使我的双脚能够丈量更大更远的世界。我发现,英语是我的兴趣和特长所在,而在国家大力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当下,法学和英语能够实现有机的结合。我也渐渐地坚定了想成为一名涉外律师的目标。
我的规划和路径变得渐渐清晰起来。在学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我要做的,是保持和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扩展自己的比较法视野,增强自己的跨国沟通能力,围绕“涉外”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我的生活显得有些“奇怪”。在大家都忙着阅读民商法论文的时候,我要抽出很多时间来阅读Economist等外刊,啃下一篇有一篇艰难的英文长篇大论;在其他同伴在忙着背诵刑法分则的具体罪名及其构成要件时,我常常和各类背单词软件相伴,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来和遗忘相对抗;在周围人大多都在忙着为法考做准备时,我还要抽出精力来备考雅思,为了作文上7分而绞尽脑汁。
身边常常有人说我是活得最像英专生的法学生,我总是不置可否。但也正是这些特立独行的选择,使我之后有底气和信心去参加了很多的比赛,同时在这些比赛和活动中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为我未来的路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的身边还有很多同样独立独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花路”的法学生。他们有的致力于成为一名国际公务员,在大量法学生为了红圈所的实习挤得头破血流的时刻,他转身离开,在遥远的国度写下人生的诗;有的热心于公益,在“不考研没出路”似乎已经成为共识的当下,她决定本科毕业就就业,进入了专门的法律援助组织,在公益的道路上选择一条路走到黑。“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这句话曾经与很多人产生共鸣。而在这跳出轨道,追寻旷野的背后,也是一种敢于特立独行的勇气。
我上文所提到的这些人,他们走的,都不是传统意义上标准的发展路径。有些时刻,在有些人的眼中,他们也显得十分地特立独行。但就是这些敢去骄傲地特立独行的法学生们,在迷茫的时代里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热爱,实现了所学和所能的结合。他们执着而莽撞的步伐,总是有振聋发聩的声响,让我能够坚定地向他们靠近,也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永远会为理想主义留下一片沃土。
年轻有无数次第一,不必拘于一方天地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中国的学生对于“考第一”都有无限的向往和格外的执着,这种对于“第一名”的追求,似乎贯穿了我们整个人生。但是,第一毕竟只有一个人,对于更绝大多数的不是第一的人来说,我们似乎常常忘了,人生不只有“第一名”,还有更多的“第一次”,他们代表着我们对于世界的探索与求知,更加触手可得,也更值得我们追求。
在我的法学生生涯里,我从来没有一个学年考到过全专业第一名,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人生其他的可能性和“第一次”的追求。或许也正是这些对于另类“第一”的追逐,让我似乎也走出了一条让自己喜欢的路。
转专业到法学院的第一个学期,学院学生会新成立的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个学工部门:就业部,开始对外招新。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和一同入部的学长学姐的竞选中,我申请要做副部长,而最终也面试成功当上了副部长,成为了就业部第一届部长团中年纪最小的成员。
在部门里,我和各个专业的学长学姐们认识、相处,也组织了很多接近法学就业第一线的活动;学长学姐们总是配合我、欣赏我、鼓励我,在后来很多非常重要的时机里推了我一把,其中我也结识了挚友,这一段学工经历也填补了我个人简历上的一部分空白。我常常在想,当初如果没有做“第一任部长团成员”的冲动,后续的很多故事也不会发生。
此外,谈论到第一次,不得不提的就是我的第一次Moot——Jessup。杰赛普的大名在法学生群体里可谓无人不知,但由于其难度和不确定的投资回报比,很多人还是望而却步。同样是出于一种莫名的挑战自己的勇气,我想,第一次Moot就要去最难的,所以我毅然报名了校队的招新,并顺利通过。
备赛Jessup的日子里,我体验了更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学习英语文献的检索技巧;第一次大量阅读全英专业文献;第一次“加班”——国庆节只放了一天;第一次和很多人通宵熬夜交memo……最终,在北京年味未尽的冬末,我们第一次在线下赛场进入全国前八强,取得了前往华盛顿的入场券,并取得了我人生里第一个全球性的奖项:全球最佳书状奖。
第一次行走在华盛顿特区的街头,潮汐湖旁的樱花仍然绚烂,在林肯纪念堂,我抬头望着林肯巨大的雕像陷入沉思;在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我面对面地通过梵高的色彩和笔刷与他对话;在五角大楼前,我望着巨大的建筑留下一张又一张影像。这些一个又一个第一次,冲淡了我在国内赛没有顺利拿下最佳辩手的不甘,极大地拓宽了我生命的宽度与广度,让许多曾经只是铅字的事物鲜活在我的眼前。这些第一,每一个,都比考第一更丰富了我。
图3 在华盛顿纪念碑下的照片
在备赛杰赛普的同期,第一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开始了,精彩的赛程设置和丰厚的奖金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决定参赛。在这期间,我第一次接触了大热的企业合规,第一次了解西门子引起的合规热潮以及合规第一线的ESG;我第一次学习商业谈判,知道谈判不是演讲,利益才是王道;第一次用英文去介绍一个法律概念,Consideration(对价)和Damages(赔偿)第一次走进我的视野。虽然比赛格外艰难,对手也十分优秀,但我还是凭借着一份勇敢和一份好运,作为全场年级段最低的选手晋级全国前18强,第一次拿到了如此丰厚的奖学金。
图4 中欧杯参赛照片
而现在,我也刚刚第一次获得了外研社“国才杯”英语综合传播能力大赛湖南省的金奖,并顺利晋级国赛。从2020年末第一次站上英语演讲的舞台,到今天终于第一次晋级国赛,就像我赛后写道:“演讲是我一直以来的热爱,是我匆碌人生里的乌托邦,允许我的休憩,寄托我的热望和理想。”我向世界表达我的想法,让世界倾听我的声音的目标也一点点成为现实。
图5 外研社省赛演讲照片
人生还有很多很多值得铭记的其他第一次,成年后第一次和朋友聊天喝酒,通宵达旦,感觉没有任何的黑暗和磨难能将我们击败;第一次办签证被拒签,感觉全世界都在与我作对;第一次考雅思,最擅长的口语发挥失常,而一直担心的写作却又考得不错,让我暗暗感叹平衡的艺术无处不在……
当然,考到第一绝对也是令人骄傲的成绩,也是可以追求的目标。但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丈量生命的方法有很多,人生有如此多的第一,不要把自己困于一方天地。
行文至此,想说的都已说了。王小波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喜欢的作家,他的自由、浪漫与特立独行,总是激励着千万个迷失于兵荒马乱的洪流中的个体。既然用了王小波的话作序,那么便再以王小波非常著名的一段话作结吧——“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处于黄金时代的法学生们,特别是我自己,骄傲地去特立独行吧,趁着年轻,去探寻生命里的更多可能性,年轻有无数个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