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
寻遍刁钻的味蕾,杭锦的味道,始终少不了一棒糖玉米。
01
(巴拉贡镇甜糯玉米丰收)
小时候每逢春播季节,在种大田玉米的时候,妈妈总会在地畔畔留一小块位置给糖玉米,或者在院子的蔬菜园里,勾两畦糖玉米。
那个时候,总是盼望着夏天快点到,这样就可以吃糖玉米啦,那是我一夏天的欢乐。
当玉米开始抽穗我就等不及了,常常在父母不注意的时候,扯开玉米棒子的薄衣,看看那玉米粒饱满了没?然后再失望地偷偷合上,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可这波操作,总也瞒不了母亲。她会笑着对我说:“姑娘姑娘,别偷看,拔了皮的玉米不好吃了。”
我总是惊奇,父母怎么会那么精准地掌握糖玉米什么时候能吃什么时候不能吃呢?只要是他们掰的玉米,闭着眼睛下锅煮,绝对好吃。
不服气的我,也总想一显身手。而每一次我掰的玉米,不是太嫩了,就是太老了,总是掌握不住那个“正好吃”的时候。
还未熟透太嫩的玉米,玉米粒会很水,吃起来没有嚼劲儿;而熟过了的玉米又太老了,吃起来会很硬,玉米粒儿的皮还会塞牙。
每当吃到嫩玉米和老玉米时,我总是啃两口就扔到一边。妈妈看到就会说:“你看,你又糟蹋粮食啦!”无奈,也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掰的自己吃。
糖玉米成熟从嫩到老的过程,也就三五天的事儿,最多不过一个星期。
要想吃到糖玉米那鲜香甜糯,唇齿留香的味道,一定要在糖玉米不能不老的时候掰下来,然后从地里掰回来就下锅煮。
时间搁得越长,那股子新鲜劲儿就越差那么一点。
如果再搁了夜,玉米须都干了,那味道就更打折扣了。
02
(掰玉米的人穿梭在玉米林,看不见人,只看见玉米在飞舞)
后来我上学不在家的时候,每当糖玉米熟了,父亲总会三番五次打电话让我放假赶快回家,不然玉米就不好吃了。
如果因为实习之类的什么事儿耽搁了,没能回去,他们总也舍不得把玉米棒子掰下来。
即使他们知道,糖玉米已经长老了,也舍不得掰。他们要给我留着。
所以,父母也总是精心地选择早日期和晚日期的,岔开时间种。
这样就大概能保证,一个暑假,我都有糖玉米吃。
虽然玉米棒子老了,但最起码长在玉米秆上,它还倔强地新鲜着。如果掰下来,那就一点鲜味儿也留不住了。
从来不误农时的父母,也总会在给女儿吃糖玉米这件事儿上退而求其次。
小时候我总是问母亲:“为什么不能整块地都种糖玉米,这样我们不就可以吃好多了?”
“傻瓜,少吃多香!”妈妈总是笑着对我说:“种得多了,你就吃不到香味儿了。”
长大了才知道,哪里是少吃多香,明明就是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电冰箱冷柜之类的储存条件,种得多了,一下子熟了吃不完就会浪费。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种糖玉米不挣钱。
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种了吃,那时,运输条件也达不到,没条件运出去,更谈不上买卖。
不像种大田玉米,一斤还能卖几毛钱,全家人还指望着那钱生活呢。
那时我就在想,农村人真幸福,城里人是吃不到这么好吃的美味啦。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还给外地的同学说,你们一定要在夏天来杭锦旗,我请你们吃家乡的糖玉米,那是城里的玉米根本吃不到的味道。
03
(巴拉贡甜糯玉米)
转眼间,大学毕业已经10余年。
上次去西安,偶然间在超市看到了真空包装的甜糯玉米,一看产地,居然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我激动得又跳又叫。
看着上面写着开袋即食我还有些不放心,买了十几个回去,用热水烫了一下才开吃。
天哪,这不就是家乡的味道吗?
我兴奋地对大学同学说:“来来来,快尝尝,这就是我常和你们说的我们杭锦旗的糖玉米。你们不来杭锦旗,糖玉米追着你们来啦!”
他们有些疑惑地看着我,仿佛在说:不就是速冻食品吗?有你说的那么悬乎吗?
我没说话,只叫他们赶快尝尝。
这一尝不要紧,连平时叫嚣着一直在减肥的三妞子也连着吃了两个。还不停地问我什么牌子,说记住了以后就买这个玉米吃。
那一刻,别提我有多自豪了,杭锦味道,已经走向全国。
如今,在家乡种植糖玉米再也不仅仅是家户人家的自留食,而是成为了富一方百姓的产业链。
那个小时候想要让父母多种一些糖玉米的愿望实现了。甚至,它带来的收入也远远地超过了种传统的大田玉米。
从种到收,从生到熟,从农作物到农产品的转型,一条龙产业链已经在杭锦旗的村村里扎了根。
就在上个月,我随“全景杭锦”采风拍摄小组,深入到杭锦旗的各个苏木镇嘎查村,才第一次亲眼见识了糖玉米这条被农民们喜不自胜的甜蜜产业链。
04
(巴拉贡镇工人正在有条不紊挑拣玉米)
在巴拉贡镇昌汉白村,到处都是丰收的喜悦。
满载玉米棒子的四轮车,一辆接一辆从农田向厂房开去。
这是农民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在自己家门口,把自己的农作物,变成了农产品。
再看生产车间,机器轰鸣,流水线作业环环紧扣,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熟练的操作。
四轮车一车一车地卸下玉米棒,铲车紧接着将这些玉米棒送上了输送带。
经过挑拣、裁穗,剥皮,装箱,上蒸锅,出锅,冷却,冷冻,包装等十多个环节,刚从地里掰下的玉米棒,就成为了即将打包发往全国各地的熟食。
所有的这些流程,都没有出村,在村里就完成了全部环节。
(装箱准备进蒸锅的玉米)
既节约节省了运输的成本,又把糖玉米掰了就煮的那股子新鲜劲儿,第一时间封锁。
让外地的朋友,只要解冻后就品尝到新鲜的玉米,那股子农田里的味道还隐隐飘香。
在这里投资建厂的是东北人,包括厂里的工人也大多来自黑龙江、吉林。
地里的掰玉米工人,每人每天工作9小时,平均每天挣230元;生产车间大概有50余名工人,管吃管住,女工每月7000元,男工每月9000元。
当地农民给我算了一笔账。
工厂收购糖玉米不是论斤卖,而是数个数,一棒糖玉米收购价1元;种大田玉米平均每亩卖2100-2200元左右;种糖玉米每亩能卖4000棒左右,收入4000元。
种大田玉米和种糖玉米的投入,不论是金钱还是人工几乎是一致的。那么,两相比较,立现高低,如此可观的收入,农民们当然乐得合不拢嘴。
就是这条甜蜜的产业链,不仅让杭锦旗的农民实现了增收,连外地的工友,也趋之若鹜,愿意为之付出心血与汗水。
05
(锡尼镇新井渠甜糯玉米)
在锡尼镇新井渠村,我见到了返乡创业的李贵鹏。
2016年他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杭锦旗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的号召,辞掉工作,回到杭锦旗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把梦想版图写在杭锦这片广袤的大地,写在农村,写在乡野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因为,曾经的杭锦旗出了名的“穷”。
(锡尼镇新井渠正在进入清洗环节的甜糯玉米)
好不容易考大学走出去,还有了好的工作,谁还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回来种地。可是李贵鹏回来了,他也将目光锁定在了糖玉米上——种植甜糯玉米。
通过他带领村里的种植能手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在锡尼镇新井渠村建设了鲜食糯玉米蒸煮包装生产线和粗粮加工生产线,形成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带领村民转变生产方式。
通过带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帮扶村里32户贫困家庭及孤寡老人摘掉穷帽子。
(锡尼镇正在真空包装玉米)
与巴拉贡不同的是,李贵鹏在新井渠村建立的这条这里的工人都是村子周边的农民,不仅在种植甜糯玉米上增收,还让农民进厂房当工人,解决了当地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同时,李贵鹏倡导种养殖新模式,大力发展“公司流转农民土地种植糯玉米—糯玉米残次米粒及秸秆喂养牲畜—牲畜粪便堆积发酵做农作物有机肥料—有机肥料用于糯玉米种植底肥”的种养殖循环产业链,从源头上把控质量,把好食品安全第一关。
他还有很多畅想,关于甜糯玉米,关于增收致富,关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关于振兴乡村……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用青春在广阔乡村书写诗篇的动人故事,也感受到了新杭锦旗的未来正在到来。
06
那天,母亲打电话说今年的糖玉米尤其好吃,现在没有暑假也不怕了。母亲已经储存了整整一个冰柜,够我一冬天吃了。
想想小时候,过年还能在餐桌上吃上糖玉米的人家,一定是生活条件特别好的。
如今,因为有了像巴拉贡、锡尼镇这样的甜糯玉米产业链,让我们一年四季不论在祖国的何处,不论在何时,都实现了糖玉米自由,随时随地都可以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我们再也不用为不能保鲜,不能运输而发愁了,但我并没有将这一切告诉母亲。
我知道,母亲愿意这样一年又一年为我冬储糖玉米,因为那是我儿时的梦,那也是父母的盼望啊。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梦想,也总会有人在帮你完成你的梦想。
可能你许久没有回家了,也可能你很久没有吃过母亲煮的糖玉米了。
没关系就在那个可能你从未谋面的杭锦旗,有人用一棒真空包装的糖玉米,帮你封锁住了所有甜蜜的乡愁。
当你打开包装,那玉米散发着田间地头的清香;咬上一口,米粒饱满,唇齿留香,那满足的滋味,就仿佛你从未离开家乡,父母就在身旁。
作者简介:夜光,专注个人成长、两性情感、婚姻育儿,终身学习践行者,相信学习会让生命更加有料有趣。微信公众号:夜光罩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