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R:基本操作与技巧

文摘   2025-01-03 19:00   日本  
(一)基本手法
EMR 的基本手法如下:
手法顺序
① 把局部注射液注入病灶正下方。
② 把圈套器套在病灶周边。
③ 收紧圈套器,抓住并绞窄病灶。
④ 一边通电一边继续收紧圈套器,切断病灶。
⑤ 回收切除标本。
(二)诀窍
1. 体位选择和设置内镜位置的诀窍
因为需要在看到病灶全貌的同时进行治疗,所以患者的体位很重要。
尽量扭转镜身,使病灶位于活检钳道口附近,即画面的 5 点至 7 点方向。
治疗前需把残渣和多余的色素洗净后吸除。
例如,如果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下切除近端乙状结肠的病灶,标本往往会移动到降结肠,回收时比较困难,所以右侧卧位切除比较好。
同样,从标本回收的角度来看,对于横结肠病灶的切除,最好采用左侧卧位。
2. 局部注射的诀窍
粗的局部注射针能以较低的压力注入,但不够锋利且针孔过大,所以笔者使用的是25G 局部注射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EMR 的成败大半取决于局部注射。
对于小病灶,从病灶肛侧向病灶正下方穿刺。
对于弯曲部或横跨皱襞的病灶,如果从肛侧进行局部注射,则多数情况下因病灶朝向口侧而变得看不清楚,故要从口侧开始局部注射。
内镜技师要点
液体漏出,或注入时阻力大,或液体进入时没有阻力却不能形成隆起的情况下,需停止注入,及时告知术者该情况以商量对策。
注入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诀窍是尽可能通过单次穿刺持续注入直到病灶整体被抬举。
3. 选择圈套器的诀窍
如果圈套器的形状是细长的椭圆形,病灶口侧和肛侧的正常黏膜就容易被多余地套进去。
圈套器最好接近圆形,容易横向张开,同时不易滑动且有一定硬度能按压住病灶来抓住病灶。
圈套器的大小要适应病灶的大小。

EMR 的实例①

a. 白光图像

25 mmⅡa 型病灶,中央部看起来轻度凹陷。

b. 窄带成像技术(NBI)图像

c. 喷洒靛胭脂放大图像

发现常规观察以为的凹陷其实是分叶之间的沟壑。

d. 结晶紫染色放大图像

灶边缘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为Ⅳ型。

e. 结晶紫染色放大图像

病灶中心 pit pattern 为ⅤI 轻度不规则,未发现明显黏膜下层浸

润的表现。

f. 局部注射

在病灶中央部位穿刺并局部注射,形成了良好的隆起。

g. 打开圈套器

把圈套器头端压在大肠壁上,打开圈套器。

h. 关闭圈套器

关闭圈套器,抓住病灶。

i. 通电切除

未见穿孔、出血及肿瘤残留。

j. 标本固定

把切除标本贴在橡胶板上。

最终病理诊断:黏膜内癌(Tis)

4. 圈套器操作的诀窍
把圈套器头端轻轻贴在病灶的口侧黏膜上,然后慢慢打开,将圈套器根部压在病灶的肛侧。
为防止侧方切端阳性,应套入少许正常黏膜。
要注意的是,当无法看到圈套器头端时,有可能比预想套入的正常黏膜还要多。
完全收紧圈套器后,推拉圈套器的外套管,观察病灶的可动性。
如果套到肌层,病灶的可动性就会变差。
5. 通电切除的诀窍
不要把圈套器压在肠壁上,而是把病灶稍稍抬高进行切除。
使用电切切割时迟发性穿孔的风险较低,但容易造成术中(切除后早期)出血。
切除过快容易出血,过慢有可能造成迟发性穿孔。
如果患者感到疼痛,或者助手感到有像橡胶一样的弹性、难以切断,很有可能卷入了肌层,要立即停止切除。
内镜技师要点
内镜技师感到有像橡胶一样的弹性,难以切断时,需立即告知术者商量对策。
6. 分片 EMR 的诀窍
对于较大的病灶,有时分片切除比勉强一次性切除更安全。
然而,分片数越多,局部残余复发的可能性就越大。
即使进行分片 EMR,最初也要尽可能用大的圈套器进行大的切除,尽可能减少分片数。

日本消化界
日本消化系病及内镜知识的介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