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学人〡黄月琴等:身体传声与情动传播的进路——以孤独症青少年的社区融合实践为案例

文摘   社会   2024-08-05 18:24   广东  

FROM:有人公益




阅读提示:

今日推送约2,300字,

使用各类读屏,听读时间约6分钟。

低视力伙伴可点击右上角菜单中的“调整字体”

设置文本大小,方便查看。


上图为:残障学人封面

整理〡佀新艺


身体传声与情动传播的进路——以孤独症青少年的社区融合实践为案例



作者:黄月琴、石慧、夏雨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

《传播创新研究 (总第7辑)》


摘要

当下传播学界出现具身传播和共情传播两种路径的研究,但二者处于割裂的话语逻辑,其内在贯通性未得到重视。本文以情动理论为视角,以武汉市某社区开展的孤独症青少年融合实践为案例展开分析,洞察情动传播对身体与共情路径的综合性。研究发现,情动传播的发生始于情动文本和情动媒介的启动,而孤独症青少年被看见与被感知真正激发居民的情动体验,引导情感、观念的变迁和行动潜能的积累。情动传播促使社区内外形成情动之力的环流,促进社会融合发生。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与阐发了情动传播的内涵,提出一种身体传声、具身交往和行动传播研究的动态性路径。


关键词

身体;情动传播;具身传播;孤独症;社区融合



 

结构

一 文献探讨

(一) 情动理论及其意涵
(二) 情动媒介与具身传播研究
(三) 身体视角与残障群体的融合研究
二 案例选取与研究方法
三 情动传播何以发生:情动媒介与社区“破冰”
(一) 开端:作为情动文本的“一封信”
(二) 情动媒介的综合
四 被看见与被感知:情动的绵延之力
(一) 制作果蔬酵素,进行礼物分享
(二) 义务劳动,参与社区活动
(三) 组织才艺表演,展现个性与能力
五 情动的环流:接纳、共情与社区支持的形成
(一) 接纳:场地支持与空间的让渡
(二) 普通人的共情与“同情地理解”
六 重建“附近”:社区融合的涟漪效应
(一)“两公里的圆”:孤独症孩子的生活半径
(二) 放手:培养“独立行走”的勇气与能力
结语


 

节选

“孩子能走多远和能去多少地方就是康复的标志。”M中心坚决反对将孤独症孩子“圈养”在家与社会隔绝的做法。他们认同在生活中康复的理念,认为融合首先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由点向面扩展,最后形成涟漪效应。因此,在社区初步扎根以后,M中心提出了进一步的融合教育计划:以机构为中心,画“两公里的圆”。“在这两公里圆里面打造无障碍绿色通道,让孩子们真正无障碍,走到哪里都有支持……如果把周围环境打造成一个自然的康复系统,那将是免费的、长期的、一辈子的。”(A1,创办人,家长)画“两公里的圆”意味着孤独症孩子生活领域的扩展和行动范围的扩大,这需要引领孤独症孩子走出“舒适圈”,走出家门和照护机构,去真实的而非模拟的社会情境中锻炼,建立自己的“附近”。对于身患交流障碍的孤独症人群来说,这是真正的挑战。

孤独症人士的天赋是潜在而多样的,在合适的条件下,他们的能力可以得到发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些障碍程度较轻的人经过职业培训,完全可以融入工作环境。M中心因此开发了烘焙项目,请糕点师来指导孩子们学做蛋糕、糖果、月饼等,为孩子们进入社会准备技能。但M中心更加强调的是让孤独症青少年先学会生存。他们和家长达成一致,要尽可能“放手”,培养孩子们“独立行走”的能力和勇气。

“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是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回家,为此需要规划行走路线和活动区域。笔者发现,中心的一些孩子在中午或晚上会自己回家,老师和家长对此都已经习惯,并且很放心。对于孩子们的出行,M中心一直有坚定的目标和清晰的想法:我们有些孩子之所以可以放手,是因为在六年前我们就开始给他们配备电话手表,他们都已经戴习惯了。然后慢慢让他们独立,慢慢丢(手),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慢慢丢。有的孩子往返要三个小时,他自己走了六年,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他每天都在社会、在公交车、在地铁上见人,这就是“融合”,而且是在没有任何辅助下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遭白眼甚至被碰了一下,他都自己承受了,吸取了教训,长了经验。(A2,M中心老师)

放手是为了成长,是为了将孤独症孩子“置入”自然生活情境,在其中学习生存和适应,哪怕受到委屈或者遭白眼也要坚持,这是父母对孩子计之长远的爱,也是他们对社会融合的理解。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是重复刻板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正是重复刻板行为保障了孤独症青少年的安全,因为他们一旦熟悉自己的出行路线,就很少出现偏差。一些孩子在这样的出行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生活能力。家长A8的两个儿子都患有孤独症,大儿子小晨是高功能障碍者,已经从M中心“毕业”,成为市残疾人田径队栽培的选手。他在训练完毕之后,还可以专门来M中心接自己的弟弟小曦,两人一起回家。十几年来,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中,M中心走出了多个这样的孩子。

在生活历练中取得进步,哪怕是微小的提高,都难能可贵。这正是普通孤独症孩子为生存做出的努力。长期以来,在媒介化视野中,孤独症孩子常以“天才”形象出现,或被描述为“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而走向奇观化。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孤独症孩子都是普通平常的,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神经多元性”的理解以及善意的、制度性的接纳。因而,家长与M中心所追求的不是打造“孤岛天才”,而是努力让每个孩子以正常人的方式生活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仰赖的不只是语言,更多的是行动,是身体传声、“爱”的本能和不息的情动之力。



点击“阅读原文”或复制下列链接到浏览器打开,或登录残库网站(www.canku.org.cn)可查看/下载全文。http://www.canku.org.cn/portal/industry/industry_details.html?category=4&id=508



上图为:残库封面



— THE END —

版权声明:

1、文中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2、如内容系有人基金会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违者必究。

有人公益
致力于推动中国残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残障事业转型期以社群培育者、支持者和领军者为己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