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陈连山解读:《山海经》现代人为什么看不懂? | 对谈

文摘   历史   2024-09-25 06:01   广东  


文|安富建


在中国古代神话的情节里,先有盘古开天辟地,然后三皇五帝才出现。盘古是现代人心目中中国古代神话叙事的第一篇。


但是,盘古开天地神话的最早记录是在三国,比《山海经》出现晚了好几百年。这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把盘古放在最前面,是神话故事情节的逻辑决定的,是后代人整理神话故事体系决定的。


在《山海经》及更早的时代,神话被人们用来解释民族来历、文化起源、王朝建立等,其中也蕴含着对宇宙时空的认知,对人类起源的追溯。


这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诵至今的原因:神话承载了中国古人的历史观、世界观。作为地理志的《山海经》保存着中国神话的原始面貌,蕴含着华夏民族对世界的认识。


央视 套纪录片《山海经奇》正在开学之际上线,再度掀起了《山海经》热。


文博时空邀请纪录片《山海经奇》顾问之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对谈,从为什么现代人看不懂《山海经》入手,解读这本充满传奇色彩的上古“神书”。陈连山也是最擅长讲解《山海经》的神话学者之一,他是 B 站课程《宝藏<山海经>》主讲人,该课程上线两年多以来,长期占据知识区热播榜前列。


他与文博时空聊到历史上对《山海经》长期的误读、《山海经》作为周代地理志和神话记录的真实性、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的现象,以及中西方神话的差异。









失落的周代“藏宝图”


文博时空:《山海经》被现代人普遍认为是一本“神话书”。作为神话学的学者,你怎么看?


陈连山:这是对山海经的误解。《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志,是自然地理志(《山经》),也是人文地理志(《海经》《大荒经》)。


文博时空:古代人是怎么给《山海经》归类的?


陈连山:古代的大部分时期,《山海经》被认为是一本地理著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前 26 年),刘向、刘歆父子受皇帝诏校理“中秘书”,即皇家图书馆藏书。刘歆在向皇帝汇报整理成果的《上<山海经>表》中指出,《山海经》“皆贤圣之遗事,古文之著名者也,其事质明有信。”他完全相信《山海经》所写皆为事实。因为当时的图书分类学没有地理类,所以就把《山海经》归为“形法家”书。所谓“形法”,即依照外形判断内在道理。


《山经》部分写的是山川地理,用以了解各地矿藏与物产,包括神怪;《海经》《大荒经》是通过记录奇异人种及其来源的神话来判断他们的性质,他们与华夏人的族缘关系。这些就是当时人的人文地理知识。


之后历代基本都认作地理志。著名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引用《山海经》的地理记录大约 100 多次。


古代学术界真正将它视为“小说”,是在明清之际。最突出是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所下评语:“验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于是《山海经》被归入“小说家异闻之属”,即志怪小说。这个说法影响了近现代学者,把《山海经》看作神话著作。


文博时空:既然是地理志,为什么现代大多数人看不懂《山海经》?


陈连山:其实,在古代,大多数人就看不懂。根据刘歆《上<山海经>表》,汉代儒家学者很多人因为《山海经》里怪物多,违背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而将它束之高阁。直到东晋时代,才由郭璞创作了《山海经传》,第一次加了注解。


《山海经》里提到的山水地名、动植物名字,变化太大,无法对应于后来的相关知识就像我们现在拿出一本古代的地图,比如说唐代的,你也读不懂,变化太大了。



文博时空:也就是说,《山海经》实用性的一面,两千年前就丧失了。


陈连山:是这样的。说是地理书,又不能当地理书用。这应该是古代很多人对它的基本印象。相比人人能口诵几句儒家经典,《山海经》长期不在主流视野内,不受重视。


文博时空:最早在什么年代,它还可以被当作地理书?


陈连山:这要回到它成书的年代。清朝学者郝懿行是公认的古代《山海经》注释家里水平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位。据他研究,《山海经》成书于周代,是一批周天子手下的官员写成的。


也就是说,《山海经》不仅是地理志,而且是国家地理志,是周王室内部收藏的典籍。


周王室需要这本地理书管理国家。在《山海经》里,花费笔墨最多的是山川名称、方位、里距、交通矿藏物产分布。哪里有一座什么山,山里出产什么。发源了什么河流,河流流向,河里出产什么。这是《山经》的基本写法。金银国家战略物资,玉石是宗教祭祀用品,周天子要做天与地、神与人之间的沟通者,必须掌握玉石矿藏。那么,这些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就是国家机密。《山海经是一本包括各种矿藏资源的藏宝图。


因为是官藏典籍,普通人接触不到。战国后期,吕不韦带兵灭掉了周王室,周秦易代,“王官失守”,掌握《山海经》知识的这些官员流散了,知识传承中断了。

周朝官书被秦继承了,秦又被汉灭,这时《山海经》才有机会重现于世。


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刘邦带兵进了咸阳,手下一帮人去抢金钱、美女,只有一个人直奔皇家图书馆。这个人就是汉朝开国丞相萧何


萧何得到了《山海经》。尽管这时不少山川、河流被重新命名,但是萧何能看懂。借此了解了全国地理情况,掌握各地交通矿产分布这对汉朝后来经济的发展、国家管理发挥了要作用。



文博时空:原来如此。《山海经》中的自然地理志《山经》、人文地理志《海经》,它们内容上的差异怎么能看出来?


陈连山:《山经》、《海经》,以及《大荒经》在体例上差异比较显著。我认为,它们应该是分属周王官不同部门的人写的。《海经》《大荒经》应该是比照着一张“图”来写的,是图的说明。因为它们在提到远方民族和神怪时经常是描写一些正在发生的动作。


就说“天下之中”吧。在古代,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天下之中”。在地理志《山经》中,“天下之中”在豫州,商周时代的首都一带。而《海经》记载神话,天下之中指向了西北地区的昆仑山,也就是西王母等天神的居所。这说明《山经》《海经》不是同一批作者写的。









中国最早神话背后的先民世界观

文博时空:谈谈神话的部分吧。有人说,既然《山海经》是地理志,为什么会有怪物、有神灵?这和地理志性质是矛盾的。


陈连山:这是《山海经》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误解。


我的结论恰好和他们相反。正是因为《山海经》包含了神话故事及对神灵祭祀的内容,它才是真正的周代的地理志,因为周代人的世界观里神灵是客观存在,神话就是“真实的历史”。如果一本周的书,它的世界观里没有神,那一定是假的,是伪书。


《山海经》里写了大量的神怪,正说明它是真实的,没有经过后人修改。大家熟悉的黄帝蚩尤之战、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些神话故事在周人世界观中真实发生在过去的事件,是历史的一部分。



文博时空:怎么看待这些神话内容的重要性?


陈连山:在古代,文字记录成本很高,胡说八道或者纯娱乐的东西不值得记录,除非非常重要、有价值的事情,才能被记录并流传后世。《山海经》总字数三万一千字。《尚书》有两万五千七百字。《论语》有一万六千字。如此宝贵的文字不可能被用来记录古人眼中无关紧要的虚构的东西。


《山海经》虽然有神怪内容,但这和明清志怪小说性质完全不同。《山海经》写神怪,是真相信神怪,崇拜神怪;而明清小说家写志怪小说,纯粹是文学创作,为了娱乐,为了赚钱。


《山海经》最主要的篇幅用来记载哪座山里有什么宝藏。其次,有大量植物的描写,以及这些植物对人类的作用,比如药用价值。里边也写动物,通常是珍禽异兽。哪些是害人的猛兽,预示灾难的野兽,这是提醒人类见到它们要当心。哪些是有利于人类的野兽,或者是祥瑞,这是提醒人们要珍惜。这里面有些动物是现实存在的,有些可能基于想象。


现代人关注的神话内容,占比相当少。故事完整的仅八九条,不完整的大约三十多条,只简略提到的大约有一百条左右。神话内容是被地理志内容附带记录的只字片语。在记录山水时,带到了神话而已。这些故事对神话人物也有描写,大部分缺乏必要的情节展开,也可以说《山海经》的叙事性不强。


需要指出,神话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解释自然现象。比如,夸父逐日,喝完了黄河渭河的水,这解释了为什么黄河冬季会干涸,会断流。


从留存至今的神话推测:商周先民们可能存在一个复杂的神话信仰体系。神话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历史,是真实发生的过去。遗憾的是,它们并未被完整的记录下来。


文博时空:如此看来,《山海经》所呈现的内容,似乎并不像现代人看上去那样“怪异”。


陈连山:它首先要把整个大地的情况客观加以描述。这部分主要在《山经》里。至于一些远方民族的奇异人种,更多可能是传闻想象,学术上叫想像的文化他者。从我们人类的反方向推想而来,比如三个脑袋的人,女人国,男人国,都是现实人类的反面。



文博时空:同为地理志,怎么看待《山海经》的重要性远比不上同时代的《禹贡》?


陈连山:《禹贡》内容主要是国家政治地理。涉及行政区划,天下划分九州;各个行政区的土质和特产,以及据此而制定的国家赋税制度。而《山海经》主要记录自然地貌。


《禹贡》是儒家最神圣的经典《尚书》中的一篇,影响深远。今天的历史地理学界普遍认为,《尚书》中的地理是比较可靠。


但是我觉得《山海经》有一点比《禹贡》可靠。《禹贡》是经孔子“删书”后留下来的。按照“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我们很难相信它完全保存原本的样貌。而《山海经》保留了商周人对于神的信仰,真实展现当时社会信仰和宗教形态。《山海经》里记录的商代上帝、四方风神、祖先王亥的故事与出土的甲骨文完全一致。



文博时空:《山海经》保留了什么原本样貌?


陈连山:在《山海经》里,有一位其他典籍不曾记录的天神,帝俊。他是商人信仰里地位最高的天神。这在考古学上得到了验证:甲骨文商王的高祖夋qūn)”就是帝俊,二者完全吻合


《山海经》还记录了一个周人的神话。周民族始祖是后稷,后稷也是帝俊的儿子。帝俊既是商人最高神,也是商人祖先。这样一来,商周成为了有共同先祖的兄弟部族。这也符合周民族在商代曾经是地方诸侯的身份。


而在后来的“三皇五帝”历史叙事里,帝俊消失了,黄帝出现了。周始祖后稷被认为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长子。


商代时,商周民族被塑造成有亲缘关系的两支,有助于确立周政权的合法性。周朝稳定之后,重新建立自己民族的意识形态,创造了周民族天帝:黄帝。









当《山海经》神话遇到孔子

文博时空:孔子奉周礼,《山海经》是周王官书。为什么孔子没有收录?


陈连山:孔子只是鲁国的小官,他没有机会接触这本书。


文博时空:假如《山海经》被孔子看到,是否有可能纳入儒家典籍?


陈连山:这个问题不用假设。看后来的儒家怎么对待《山海经》就知道了。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写道,“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这是《山海经》书名第一次被记录。但司马迁采用了“不敢言之”的态度,正是继承自孔子。


商周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层面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商人信仰神,几乎形成以“宗教立国”的社会制度,为了祭祀神灵,商人甚至用活人当牺牲。这就是人祭。周民族早期曾经接受过部分殷商文化,西周时代发展出一套更加世俗理性的文化——周公旦为代表的“礼乐”思想,强调世俗礼法,以礼治国。


孔子祖先是商朝后裔宋国人。孔子对三代文化作考察之后,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明程度最高的还是周朝啊!孔子放弃了祖先商人的文化,仰慕周代文化。


对于周天子祭天,祭地,祭山的行为。孔子因“不语乱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对此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



文博时空:经儒家之手的神话,变成了什么样子?


陈连山:在《山海经》里记载的黄帝战蚩尤,战斗的两方不具有道德色彩,只描述神之间的战争。到了《史记》,双方都成了人,蚩尤代表邪恶,黄帝代表正义。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神话中超自然的情节减少了,更写实的内容得到保留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三皇五帝,既是神话人物,也是华夏始祖,他们的历史叙事,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第一篇章。


把神话的超自然的神性删除,改造成一个纯粹的人间故事。这种做法在神话学界称作“神话历史化”。


文博时空:司马迁是如何将神话“历史化”的?


陈连山:司马迁在《史记》中尽量只留下写实的内容。在《史记•五帝本纪》里,有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意思是:黄帝故事里的怪力乱神太多了。像黄帝住在昆仑山之类的故事,他一概不承认。删改之后,黄帝只被当作远古帝王,即那些写实性的、“雅”的故事得到保留。《史记》里也有一段罕见的超自然的情节,黄帝年纪大了,天上来了一条黄龙迎接他,黄帝登龙而升天了。但是,这段记录不是司马迁的话,而是出自方士之口。《五帝本纪》没有这个黄帝升天的故事,而是放在了《封禅书》这一篇。这表明,司马迁虽然记录了那些方士们信黄帝升天,并告诉汉武帝,但司马迁自己不信。


文博时空:关于神话的历史化,你重新定义了“神圣叙事”的概念。它具体是什么含义?


陈连山:西方神话学基于西方文化历史的实践,严格区分神灵与古代帝王,前者的故事叫神话,后者的故事叫传说。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神话学研究者也竭力区分神灵与古代帝王,厘清神话和历史二者的边界,试图将神话从儒家历史化解说中解脱出来。但是,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工作。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实践与西方不同,现实的人有重大贡献,或者非正常死亡,死后被封为神灵的事情不断发生,所以我们很难判断究竟是神灵被改造为古帝王,还是真实的古代帝王后来被崇拜为神。


我借用了一个词叫“神圣叙事。这原本是欧美神话学里一个概念,Secret Narrative,在西方文化语境里,专指神话。在中国,古人更多以历史作为神圣的叙事形式。圣人君子无不以名登青史为荣,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然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常常混淆,二者的社会功能又很一致,那么我们不妨搁置神话历史的差别统称它为神圣叙事”。


作为远古时代的圣贤,三皇五帝等人物的故事奠定了中国古代的人格模式、社会结构和国家体制。一套神圣的故事神圣的历史,帮助完成社会意识层面的理论构建。这和西方神话的社会功能是十分类似的。


文博时空:古希腊神话在西方文化历史上有极大影响力,尤其与宗教关系密切,为什么中国神话并没有同等的价值?


陈连山:神话本身是外国概念,中国古代只有神话作品,而没有“神话”概念,更没有神话学。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本专门的神话书。基于基督教的传统,西方神话一直以来是个单独的系统,和历史并不混同。


公元前 4 世纪西西里有一个哲学家尤希玛拉斯,他有本书叫《神的历史》。他认为,宙斯原来不是神,而是希腊克里特岛一个普通人,去过很遥远的印度,因见闻广博被希腊人崇拜为神。这个材料被后来的基督教理论家用来证明:“古希腊所有的神灵都是伪造的,他们把人当成了神。”这个推论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西方人严格区分神灵与人类。在这个框架下,既然宙斯原本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就不能变成神而拥有超自然能力。


在中国古代,一个人死了之后被尊为神,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冯夷溺水而亡成为黄河河伯,宓妃死后成为洛河女神。但是,这些神灵都被后来的儒家视为“怪力乱神”,被赶出了神圣叙事,而被冠以“志怪”的名义。在一个儒家思想占主导的传统里,中国神话就无法充分发挥向西方神话那样的影响力了。


文博时空:为什么非理性的神话,能够孕育出西方的理性主义?


陈连山:在古希腊的神话中,神和人类外貌模样相似。人是普罗米修斯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里记载的一些神长着人的面孔,也有人一样的情感。


神话蕴含的这种人文精神,可以用来重新肯定人性的合理性。于是,古希腊神话成为反对基督教中世纪统治的近代思想工具,为未来世俗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力。



文博时空:山海经》里蕴含着人文精神,比如精卫填海的故事。对于现代人来说,如何重新发现神话的价值?


陈连山:《山海经》天神的居所是昆仑山,而昆仑山与人世隔绝,神山是超自然的。人不能上山。但是偏偏昆仑山上发源了一条河,和人间相互联系。这就是黄河,中国古代最神圣的河流夏商周三代都是在黄河中下游建都,他们由此自认为是住在世界的中心,受到最高天帝的照管、神灵的保护。这个神话“证明”他们的生活是最神圣、最合理的。


神话建立的这套原始宗教,表面看是崇拜神灵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类的生活赋予意义的,为人类服务。从神话中可以找到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萌芽,由此可以发掘其现代意义。


 

(本文图片来源:山海经.十八卷.郭璞注.蒋应镐绘图.明万历时期刊本)



延伸阅读

陈连山特别推荐:

袁珂《山海经校注》

伊藤清司《中国的神兽与恶鬼 : <山海经>的世界》 

郭郛《山海经注证》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分享对谈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博览古今智识,传承文化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