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票、硒鼓与跑楼,活在城市缝隙里的华强北阿姨

文摘   情感   2024-06-19 20:30  



这是华强北反复转型和城市高效之下的产物。




手里握马克笔,脖子上挂着塑封的支付二维码,每当中午送餐高峰,以每单两块钱的代送费,爬上几十层楼梯。她们是深圳外卖江湖“最后一公里”跑腿者:跑楼阿姨。


更多日常里,这些华强北阿姨,是一边卖发票硒鼓墨盒,一边跑楼


外卖江湖“最后一公里”跑腿者

这是典型的被动的灵活就业也可能是属于深圳的独特存在。效率与灵活之下,这些年过5旬的大妈,在城市的缝隙里书写她们的生存。



华强北跑楼阿姨



跑楼阿姨火了。这座城市又多了个新职业,应该是新职业名词。


每天中午,在华强北的摩天大楼间,外卖骑手们忙碌穿梭。在一单单外卖与70多层的大厦的电梯“最后一公里”间,隐藏着一群特殊的代送者——跑楼大妈。

她们以两块钱的代送费,爬过几十层楼梯,为外卖骑手们完成最后的配送。

这座城市又多了个新职业

每天临近中午十二点,跑楼阿姨们就进入了战斗状态。她们预判着外卖骑手停车的位置,飞奔过去拦下对方,询问楼层,然后麻利地拽下餐盒,出示付款码,在餐袋上记下房间号。

这一套动作一气呵成,全程不用太多语言交流,显得非常专业。


常见的场景是,在赛格广场楼下,一个外卖骑手会被跑楼阿姨围了起来,这时,外卖小哥是这单“跑楼生意”妥妥的甲方。


“跑楼生意”接单现场

“大厦里面错综复杂,走过一个路口,又出现一个路口。仅在45层,就至少有16部电梯,分为中区梯、高区梯、消防梯、货梯、中转梯,是上还是下,停单层还是双层,去哪里换乘,都要仔细甄别。还有几个神秘电梯,没有标识,它们通往哪里,资深人士才清楚。”


对外卖骑手来说,在用餐高峰走进华强北70层以上的摩天大楼,进入错综复杂的电梯迷宫,意味着订单将大量超时。所以有了这一群五十来岁的阿姨接过送餐最后一棒,在午高峰爬几十层楼梯,收取两块钱一单的代送费。


大厦里面错综复杂

这份2块钱的生意,充满着典型的充分竞争性,有时跑楼阿姨之间会为抢单发声争执乃至出手。


摩天大楼显示在外卖地图里,只是一块平面区域,把餐交给楼下的阿姨后,大多数骑手也就点了“送达”。有人说,这群平均年龄五十来岁的阿姨们,在算法的边缘,开辟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野生跑楼江湖。


充满生活气息的野生跑楼江湖

如果骑手曾经是最后一公里上的最小刻度,跑楼大妈之于外卖行业就像是复数之于数学,至此这个位面上再也没有空白。



被灵活就业:

一边卖发票,一边跑楼



355.8米、72层的赛格广场,被认为是跑楼大妈们的主战场。


其实,更多跑楼阿姨原来的战场在大厦楼下,在华强北熟悉街道,“发票发票”、“硒鼓墨盒”“名表名表”……才是她们平时的主业与主场。


这届跑楼阿姨也不是一开始就跑楼的。


一边卖发票,一边跑楼

有一部分跑楼阿姨,更是身兼多职。


按她们自己的原话说“跟着跑,也不是天天跑”,“有时跑,竞争也大”,“看情况”。因为这是一份高度灵活的工作,谁都可以来,“老乡优先”,“熟悉大厦楼层优先”。


比如赛格广场楼下原来有一群拉货的阿姨,她们更了解大厦的楼道角落电梯分布,是跑楼好手。原先的拉货生意这两年越来越不景气,当骑手们开始询问她们是否接单,她们也就开始接代送。


有一部分跑楼阿姨,更是身兼多职

早期竞争并不激烈,只有拉货阿姨,一中午轻松赚七八十。慢慢开始有外来代送员加入,同样是跑一中午,只能挣到三四十。


对五六十岁左右,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一技傍身的阿姨,曾经的卖发票或者硒鼓墨盒主业在时代飞速发展中被淘汰,对她们来说,跑楼算是一个难得的兼职挣钱机会,不限学历,不卡年龄,“年龄友好型工作”。

“年龄友好型工作”

当主业凋零的风也吹到了这些发票阿姨,硒鼓大妈,拉货阿姨,在华强北大厦缝隙,开始这门跑楼营生。


有的跑楼阿姨,左手拿外卖,右手还能拿一张宣传卡片,逢人就问,要不要名表,要不要发票。


转型期的缩影



跑楼、发票、硒鼓……华强北阿姨,这可能是深圳一种独特存在。


有高楼的地方多了,有阿姨的地方也不少,跑楼阿姨为什么会出现在深圳?


这是华强北反复转型和城市高效之下的产物。这样的阿姨,可能只存在于深圳,可能只存在于华强北。


这是华强北反复转型和城市高效之下的产物

这是典型的被动的灵活就业这些年过5旬的大妈,在城市的缝隙里书写一种她们的城市生存。她们忙碌的身影也是这个转型期的缩影。


“70岁的冯泉满头灰发,来深圳已经30年了,是跑楼江湖中为数不多的男性。他之前在外企工作,每月有5600元退休金,保安见过他跟老外讲英语。女儿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来生了病,家里一直在花钱。他借弟弟的身份证跑了七八年外卖,跑到弟弟也年过55,超龄了。冯泉再想找工作,什么也找不到,“我做代送最恰如其分”。


午休时间人流密集的赛格大厦。陈静仪|摄

有人感触,不夸张地说,在这位叔叔身上,看到了目前在写字楼里面上班的无数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未来,甚至很多人的未来还不如他。


华强北街道的一位书记曾说,“这块面积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走出了50多位亿万富翁”,时过境迁,那时的传奇有多传奇,现在的现实就有多现实。


当华强北本身几次转型未果,原来这依附于这片土地上产业末端的人们,这几年生存情状可想而知。


华强北电子市场。郭梓昊|摄

甚至整个华强北,都呈现出一种跑楼阿姨的气质,不断地夹缝中转变转型,寻求生存的机会。


走进所谓跑楼阿姨,会深刻感知,这哪里是什么“跑楼江湖”,而是一种偶然的缝隙生存:跑楼阿姨背后,是主业凋零年代里的夹缝营生的一种写照。


主业凋零年代里的夹缝营生的一种写照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世界可能本来就是这样的,缝隙之中还有缝隙。再生猛的生存,再折叠的苦难,只要城市还留有一些缝隙,总有很多人在其中顽强生活。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今日话题

说说你对跑楼阿姨的看法

留言区聊聊~


深圳客
全球视角 | 深圳立场 | 思想容器 | 生活蓝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