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美两国经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美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则出现了通货紧缩。
怎样来理解这两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呢?国内的一些分析认为通货膨胀表明物价上涨,经济的发展都是虚的,所以美国的经济不健康,经济发展不好;通货紧缩意味着物价稳定、甚至下降,生活成本低,对百姓生活有好处,所以是好事,表明中国经济稳定。
一句话就是,通货膨胀表明经济状况不好,通货紧缩表明经济稳定,是好事。有些专家也认为,政府需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
这种理解完全搞反了,违反了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规律。实际上,通货膨胀表明经济在增长,是好事;通货紧缩表明经济在衰退,是坏事。
所以对于目前的中美经济状况,客观的状况就是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而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出现了增长下降和衰退的风险。
这里涉及到对经济学常识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
现在的经济都已经货币化,经济运行通常表现为两种货币现象,那就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或者说既不通胀也不紧缩的通货稳定的状态。从理论上说,通货膨胀表明经济增长,通货稳定表明经济处于既没增长也没下降的稳定状态,而通货紧缩表明经济出现了下降和衰退。
经济学上的共识是,经济发展的最好的状态就是温和通胀。既要防止出现过高的恶性通胀,更要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经济衰退。
通货膨胀通常表明经济增长
温和通货膨胀通常表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通常有三种状况:
1.需求拉动型通胀:当经济处于扩张阶段时,消费者和企业需求增加,推动价格上涨。这种通胀通常伴随着就业增加、工资增长和消费扩张,是经济健康的标志。
目前美国的经济就处于这种企业利润上升、就业增加、工资增长和消费扩张的状况。英伟达、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特斯拉等美国大企业的利润增长都很可观;2024年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支出增长3.7%;11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2.7万人,为2024年3月以来最大增幅;11月平均时薪同比增长4.0%;家庭收入预期中值增长0.1%至3.1%。
11月PCE通胀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4%,核心PCE(剔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上涨2.8%,接近美联储2%理想的温和通胀的目标。
2.成本推动型通胀:如果通胀由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供应链中断引起,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企业成本上升会压缩利润并抑制投资。
这种状况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通常持续时间不长。如在新冠疫情期间防疫导致供应减少使一些国家出现通胀,俄乌战争导致能源价格短期飙升使欧洲国家短期间出现通胀。
3.恶性通货膨胀。人们通常说的通胀的坏处,是滥发货币导致的货币贬值、物价飞升的恶性通货膨胀,当通胀率过高且失控时(如年通胀率超过50%),会导致货币贬值、储蓄缩水和消费能力下降,最终破坏经济增长。这种情况会是普通民众生活成本大幅上等,生活困难。
这种恶性通胀常常会在拉美、非洲等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生,欧美发达国家通常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使是实现量化宽松政策,也是有节制,很少出现恶性通胀。如美国疫情期间给民众发钱,消费太多造成了通货膨胀,在2022年最高时通胀率超过了9%,美联储从2022年到2023年连续降息11个月,将利息提升到了5%,使通胀率下降到了3%左右的合理水平。
网络上盛行一种观点是美国滥伐货币收割全世界,才导致了美国的通胀和物价上涨。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随意想象。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挽救经济实行了量化宽松政策,各国也都普遍实现这种政策,在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时也猛发了一些货币,但随后美联储就不断回收美元,最终美元超发并不多,否则美元不会像现在这样升值,而是会大幅贬值。
目前美国广义货币M2仅为21.45万亿美元,只占GDP的69%;而中国的M2高达313.53万亿元人民币(约43.8万亿美元),为GDP的231%,是美国的两倍,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货币发行总量,是全球货币发行量最多的国家。所以人民币汇率贬值很难避免。
通货紧缩意味着经济衰退
而通货紧缩通常意味着经济衰退和下降,是很糟糕的事情。
通货紧缩也有三种情况:
需求不足型通缩: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当消费者和企业减少支出时,需求下降导致价格下跌。这种通缩通常伴随着失业率上升、工资下降和经济活动萎缩。
目前中国就开始陷入了这样的通缩,产能过剩导致产品销售价格,企业利润下降,员工收入下降,消费随之下降,所以出现了生产、生活品价格下降的通货紧缩状况。
2024年中国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2%,而官方年初设定的目标是3%。12月CPI同比上涨0.1%,为九个月来最低,环比下降0.1%,连续第四个月下降。核心CPI:12月核心CPI(剔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上涨0.4%,但环比下降0.2%,显示内需依然疲软。
2024年全年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2%,连续第二年下降。12月PPI同比下降2.3%,连续27个月处于收缩状态。
2024年,中国CPI和PPI数据均显示通缩压力显著,尤其是PPI连续27个月负增长,反映出内需不足和经济复苏缓慢的深层次问题。
物价稳定不涨,意味着经济在原地踏步,没有增长;物价下行意味着投资消费都不行,经济没有增长,在下降。虽然买东西便宜了,但收入降低了,这两者都不是好事。
2.债务通缩螺旋:价格下跌会增加债务的实际负担,导致企业破产和银行坏账增加,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
中国出现通缩也有债务太重的因素。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的债务总额(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约为36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约为294.8%,宏观杠杆率为全球最高。
3.良性通货紧缩的例外情况:如果通缩由技术进步或生产效率提高引起(如电子产品价格下降),可能不会导致经济下降,反而会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和生活质量。
所以比较而言,通胀是好事,经济发展就必然会通胀,只要不出现恶性通胀就没问题。而通缩则是坏事,表明经济在衰退和下降,应当竭力避免。
控制通胀不难,央行通常通过加息、减少货币供应等手段抑制通胀,能很快见效。
但过度紧缩可能导致经济衰退,解决起来很难。央行通过降息、量化宽松等手段刺激需求,但靠货币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通缩问题。现在中国就是如此,不管发多少货币、利息多低,甚至零利率,但企业、居民都不愿借款投资、消费,就没有办法。日本停滞的30年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
最根本的是必须提高企业的利润和居民的收入,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经济就难以增长。
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居民个税收入、国家财政收入都出现了下降,这种状况不扭转,经济就无法提振。
理解了通胀与通缩的经济学常识和逻辑,对中美及其他任何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就能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就不会再闹出通胀可怕、通缩是好事这样缺乏常识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