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26日是《联合国宪章》日,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
《联合国宪章》是1945年由美英苏中等51个创始国共同制定的,现在得到了全球193个会员国的认可,是当今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是当今世界最高的法律规则,对世界各国的和平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但许多国家并没有认识到联合国宪章即联合国的重要性。
中国是二战反法西斯同盟的五个主要国家,也是联合国的五大创始国之一,参与了制定《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的创立,并且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按理说对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和联合国组织对保障人类和平发展的极端重要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应该充分肯定联合国的作用,大力推行联合国宪章的价值观和原则。
但是国内许多人至今还认为,联合国和联合国宪章主要是美英等西方国家提出来的,是被西方国家操作的、维护西方国家利益的工具,这种观点是违反基本历史事实的,是极其荒谬的。缺乏对联合国宪章重要性的认识和尊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许多人之所以对联合国的重要性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要是由于在联合国成立的26年里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直到1971年中国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建国初期受苏联错误社会观、历史观的影响,将联合国曲解为是西方国家推行霸权的工具,或者认为联合国只是一个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是装点门面的清谈馆。
实际上,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是在人类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空前灾祸的特殊时期,包括中国的51个反法西斯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各国第一次联合制定的实现共同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和规则制度,是第一次对人类几千年来的社会治理思想、智慧和经验的概括总结,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和制度文明的创造成果,是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繁荣发展的最重要的思想和制度基础。
《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等文件确立的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权为核心,保障国际和平安全的全球共同的治理规则和价值观,联合国及其国际法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体系,为国际和平发展奠定了制度和组织基础,从而使人类在二战之后实现了80年的国际和平和持续繁荣,许多国家走上了长治久安、持续繁荣、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发展轨道,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回顾历史,就能认识到二战美英苏中带领创立联合国的伟大历史意义——为人类未来的和平繁荣发展构建了最重要的思想和制度基础。
01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三国发动对周边国家的侵略,企图在欧洲、亚洲称霸,挑起了有60个国家参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全世界约7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的空前灾难。
1924年,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以武力逼迫南斯拉夫割让了亚得里亚海北岸的港口阜姆,随后墨索里尼又于1934年出兵占领了东非国家阿比西尼亚。1935年墨索里尼再次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墨索里尼又伙同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一起干涉了西班牙内战,扶植佛朗哥独裁政权上台。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结成了企图称霸欧洲的侵略同盟。
1936年10月25日,意大利与德国签订了《德意轴心协定》,两国就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同年的11月1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发表演说:“柏林和罗马已形成一个轴心,可以在这个轴心的周围团结所有愿意进行合作和维护和平的欧洲国家。”
自此,法西斯意大利与德国正式结成了“罗马-柏林轴心”!
1940年9月,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条约公布的文本说:日本承认并尊重德国与意大利建立欧洲“新秩序”事业中之领导权,德国与意大利则承认并尊重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事业中之领导权。缔约国之一方如遭受未参与欧战或中日“冲突”之大国攻击时,三国保证以政治、经济、军事之一切手段互相支援。
由德、意、日组成的轴心国联盟正式形成。德国与意大利想横扫欧洲建立欧洲大帝国,日本则侵吞中国和东南亚建立东亚大帝国,彼此相互支持。
苏联开始也想趁此机会与德国合作在欧洲瓜分领土。在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在划分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上达成了默契,基本上东欧归苏联,剩下的归德国。
签订条约后不到1个月,德国就在1939年9月1日出动150万大军对波兰发动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苏联也在9月17日出动80万大军从波兰东部发起进攻。10月6日,才1个月时间,波兰全境就被苏德双方占领瓜分。
瓜分完波兰以后,德国开始对丹麦、挪威以及荷比卢等国发起进攻。苏联1939年10月份就开始进攻芬兰,但遇到芬兰人的顽强抵抗,最后芬兰只割让了十分之一的领土给苏联。1940年6月,苏联的大军侵占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立陶宛这波罗的海三国。
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承认日本对满洲里的占领,日本则承认苏联对蒙古国的控制。条约规定“一旦签约的一方与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势力有敌对冲突,条约的另一方将在整个冲突期间保持中立”。这使日本可以放心地攻占中国和东南亚国家。
02
苏德两国一直默契地合作瓜分欧洲,苏联给德国提供物资,德国给苏联提供技术,两国之间总体算是相安无事。苏联领土够大,斯大林在国内搞肃反巩固权力,并无霸占欧洲的想法。
但希特勒这个狂人却对苏联广阔的土地和富饶的资源垂涎三尺,想要向东扩张侵占苏联可以获取德国所需的“生存空间”。所以希特勒在横扫西北欧、占领法国、打败英国,但在与英国空战中受挫之后,认为先撒个回马枪向东占领苏联之后,再来收拾英国更好。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电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苏联措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国最后攻到了莫斯科。斯大林一直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因为他和希特勒达成的协议是德国霸占西欧,东欧主要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要是苏联和德意日联手,那么英法等反侵略国家想取胜非常困难,现在德国进攻苏联,苏联这个大国倒向了反侵略一边,参与到反对反法西斯联盟中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现在取得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希望很大。
虽然当时美国尚未参战(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才宣布参加反德意日法西斯的联盟),但罗斯福认为美国必须支持打败德国法西斯联盟,保卫自由民主国家,建立起从根本上消除国际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新的国际秩序。
惨烈的世界大战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又被罗斯福、丘吉尔这两个具有远见的领导人抓住了。
1941年8月13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内的美国重巡洋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商讨两国联合反法西斯、以及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共同政策。当日日两国首脑在“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后甲板上进行了《大西洋宪章》或《丘吉尔罗斯福联合宣言》的签字仪式,14日正式公布。
按照人们的惯性思维,美英两国领导人商量的问题理所当然应该是打败德意日之后怎样重新瓜分世界、使本国获得利益,就像一战后德国及其他战败国的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并被要求巨额战争赔偿一样。
但非常幸运,遇到了罗斯福和丘吉尔这两个见识和格局超常,具有国际主义和人类主义理想情怀的领导人。他们可以说高瞻远瞩,并没有本国怎样从战争中获利,而是从全人类利益出发,主要考虑的战后怎么建立一个能避免国际战争、实现持久和平的新世界秩序,以避免让人类再次遭受国破家亡、让几千万人死亡的国际战争之痛苦。
《大西洋宪章》全文只有简短的8条,这是他们两人认为的今后两国最根本的对内对外的共同政策原则。
《大西洋宪章》的内容如下: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和代表联合王国的首相丘吉尔,经过会商,觉得把他们两个国家政策上若干共同原则(对更好的未来世界的希望即以此为基础)在此时向世界宣布,是合适的。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
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
第五,他们希望促成所有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最充分的合作,以促进所有国家的劳动水平、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
第六,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
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
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同样,他们会协助和鼓励一切其它可行的措施,来减轻爱好和平的人民在军备上的沉重负担。
03
这八条政策主张看起来相当的高远和振奋人心,充满了正义和理想,今天看起来仍然让人振聋发聩、石破天惊:我们两国并不追求任何特殊利益,而是想建立一个让每个国家及其人民都能平等和平相处、过上美好生活的新世界。
这样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治宣言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许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在对外政策上,我们不追求任何特殊利益,不寻求领土扩张,不承认任何以武力夺取的领土;反对侵略,倡导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建立一个公正、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秩序,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组织的建设来解决全球问题。
在对内政府方面,支持各国人民的自由选择和民主发展;尊重和保护每个公民的人权,包括言论自由、经济自由和社会公正等;“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
这是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和理想,否定了几千年来的专制暴力政治制度原则和丛林法则,提出建立在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基础上的新的政治原则,建立起一个更好的、永久和平的新世界。是一次深刻的国际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大革命。
而这种以自由、民主、人权、和平为核心的新的政治原则和政策主张,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和突发奇想,而是丘吉尔和罗斯福及其团队总结两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和成功经验而得出来的结论,也是两国协商出来的政治共识。
其中的民主人权内容,包含了罗斯福在美国施政中提出的著名的“四大自由的”的思想。
罗斯福1941年1月6日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了“四大自由”的主张:
“在我们力图保持安宁的战后的日子里,我们期待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
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言论和表达的自由。
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的自由。
第三是免于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意味着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保证每个国家居民都过上健康与和平生活的经济融洽关系。
第四是免于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意味着世界性裁减军备进行到这样彻底的程度,以至于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对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这并非是对遥远的太平盛世的幻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实现的、有坚实基础的世界。这种世界与独裁者们寻求用炸弹来制造的暴政的所谓新秩序,是截然相反的。自由意味着在任何地方,人权都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支持那些为取得和保持这种权利而斗争的人们。我们的力量在于我们的目标一致。”
许多人或许认为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联合宣言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和愿望,但是这两人可是著名的政治家,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区别,就是不是说做美好的设想,而是善于将设想付诸实践,变成现实。
正如罗斯福所说,“这并非是对遥远的太平盛世的幻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实现的、有坚实基础的世界。”
罗斯福和丘吉尔最终在二战中团结50多个反法西斯国家,将《大西洋宪章》的八条原则变成了《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变成了全球共同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并建立了维护全球和平安全的联合国,及国际和平安全的新秩序。
《联合国宪章》建立的以维护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的为核心的全球共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联合国组织与国际集体和平安全的新秩序,使人类在二战之后实现了80年的国际和平和持续繁荣,许多国家走上了长治久安、持续繁荣的发展道路,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04
社会和平、稳定、长治久安、长盛不衰,每个人都能健康成长、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
建立这种理想美好社会的根本原则和道路是什么,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一直在苦苦探寻和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宋代思想家张载的这四句话,概括了有理想的思想家、政治家的使命和终极追求。
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理论,比较著名、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儒家的“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欧洲基督教的上帝救赎理论、莫尔的财产公有的乌托邦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但人们将这些思想理论付诸实践,并没有建立起一个长治久安、人人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社会。
儒家思想在中国建立起了一个“三纲五常”的皇权专制社会,基督教信仰建立的欧洲封建专制社会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苏联按照乌托邦思想建立了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集权专制社会,最后也失败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人类面临空前规模战祸的特殊时期,美英中苏等50多个反对法西斯国家总结人类几千年来的社会治理思想和成功经验,制定了以《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的全球共同价值观,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的政治价值基础。
可以说由此终极了人类几千年来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的探索和争论。今后所要做的就是怎样将这些共同的政治原则应用于各国的实际,以及进一步发展这些共同价值观,赋予这些原则以新的内涵。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国际社会共同制定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全球共同的政治原则和价值观已经明确,但许多国家却不知道利用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最先进的政治理论体系,还在奉行早已过时的落后的传统暴力专制政治观,还是坚持基于某种宗教、政党和团体利益的意识形态,结果国家一直处于内部纷争和政治动荡之中,始终无法走上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这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直发展缓慢、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