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大幅下跌拖累中国经济,而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电动车增长迅猛,有异军突起之势,汽车出口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
2024年中国汽车累计完成生产3128.2万辆,同比增长3.7%;累计完成销售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连续第二年产销突破30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占新车销量的40.9%。
当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641万辆,同比增长23%,出口金额达1174亿美元。俄罗斯、墨西哥、阿联酋、比利时和沙特是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其中俄罗斯市场贡献最大,全年出口量达115.8万辆,占出口总量的近20%。
2024年中国汽车销售额超过10万亿元,而房产市场销售额跌到9万亿元,所以有专家提出汽车可以取代房产成为中国新的支柱产业,成为带动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这种想法是缺乏常识的,房地产相关行业有50多个是汽车行业根本无法相比的。中国汽车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约为55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而2023年末全国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1439.8万人,加上建筑业等相关行业,从业人数超过1亿人。最要命的是,汽车行业内卷严重,汽车质量不高,利润很低,自身生存都很困难,怎么带动经济?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4%,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1%的平均水平,较2023年同期下降7.3%。价格战导致大部分车企利润下滑,部分车企甚至出现负利润。
中国汽油车质量不如外国车是众所周知的,而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车出现的安全、质量问题也引起了不少议论,但为了保护产业发展,经常对质量安全事故进行了冷处理。
最近,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国家俄罗斯对一些中国出口汽车的质量提出了批评。一家名为“AUTONEWS”的俄罗斯媒体,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汽车”的文章,对中国汽车的防腐蚀、抗生锈、悬挂、电子配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测评,但结果表现不好。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施加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大众、日产、雷诺等许多欧美品牌选择退出俄罗斯市场,中国汽车趁机大量“涌入”了俄罗斯市场。
而俄罗斯受到严厉经济制裁,加上集中主要资源和劳动力去搞军工生产,没有能力大量生产汽车等民生产品,也欢迎中国汽车去弥补市场缺口。
中国品牌汽车原来在俄罗斯市场销量很少,但俄乌战争这三年,让中国汽车迅速占据了俄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2023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的份额从2022年的37%大幅提升至49%,占据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在销量前十的汽车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了六个席位,包括奇瑞、哈弗、吉利、长安等。
2024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至62%,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在销量前十的品牌中,有8家来自中国。哈弗在俄罗斯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70.6%,市场份额达到12.1%,位居第二;奇瑞在2024年的销量同比增长32%,市场份额为10%,位列第三;吉利在2024年的销量同比增长59.4%,排名第四;长安在2024年的销量同比增长122.1%,排名第五。
中国汽车畅销俄罗斯的主要原因就是价格便宜、配置丰富,也就是性价比诱人。
但是,俄罗斯人在买了使用了中国汽车之后,发现中国汽车很难适应俄罗斯的极端气候条件,质量远不如欧日等品牌的车,产生了抱怨情绪。
据该文章报道,俄罗斯机构对17款中国品牌汽车进行的耐腐蚀性能测试中,有5个品牌的车型表现不佳,仅两年便出现明显的金属部件锈蚀问题。相比之下,欧洲品牌汽车的金属耐腐蚀寿命可达到12年,部分高端车型甚至能达到20年以上。
在俄罗斯寒冷地区,尤其是极端低温的西伯利亚地区,部分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动机与变速箱在低温条件下频繁出现故障,这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中国汽车的整体耐用性也被一些俄罗斯媒体和专家质疑。
俄罗斯汽车专家指出,中国品牌的发动机寿命大约在5~7年之间,而欧美品牌通常可以达到10年以上。
更有评论认为,中国汽车的维护成本过高,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中运行时,五年内的维修费用可能超过新车售价。
这些批评声并非完全没有依据,比如一些车型确实在低温冷启动与长时间运行方面存在短板,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与生产成本和技术经验有关。要满足俄罗斯极端气候条件的需求,汽车制造需要进行定制化改造,比如增加保温材料厚度、提升加热器功率等,但这些技术升级会导致成本提高,而成本的上升会削弱中国汽车的价格优势。
中国汽车质量不好,为何在俄罗斯的销量还在大幅上升呢,主要是除了本地品牌汽车,现在只能买中国汽车,而中国汽车相比俄罗斯本地汽车性价比和使用性更有优势。
好的方面是,中国汽车品牌也在不断根据市场反馈改进质量。2024年的一项俄罗斯消费者调研中,有65.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汽车的质量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显著提高。
中国汽车工业和其他制造业一样,都是“大而不强”,只是规模大,生产低端低价产品,利润很低甚至没有利润,甚至陷入了互相比亏损的内卷,这样下去只能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是没有前途的。
必须改变急功近利的低端廉价生产精英方式,沉下心来,向高技术、高质量、高利润的高端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这样才能实现技术提升、质量提高、利润增加的良性发展循环,真正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