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影响中国经济的两大问题,一是消费降级,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出现了罕见的下降;二是产业降级,多数产业的利润和质量都出现了下降。这两大问题不解决,经济就无法走出增长疲弱的困境。
对于消费降级好理解,居民收入下降,没钱消费,自然就会出现消费降级。
但对产业降级,多数人是难以理解的,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要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为此投入了不少财力和资源,要让我国工业制造业从低端走向高端,结果被没有实现产业升级,反而使几乎所有产业的利润都不断下降,产品质量也下降,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本想推动产业升级最后却出现产业降级的矛盾状况?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似乎没有出现过,根本原因就是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
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利润收入这三个方面,一个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产能的增加、效率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而之所以提出要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就是由于市场需求的饱和,产品数量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企业和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只能提高质量和效益。而高端产业,就是技术先进、质量高、效益好的产业,所以实现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提高企业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利润水平。
中国多年来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在各个制造业设备的技术水平、产能规模、信息数字化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问题在于,经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产品质量、利润却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所以虽然制造业在装备技术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产品质量并没有提升,利润更没有增长,这就使中国的制造业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状况:装备技术水平已经达到高端先进水平,但产品质量和利润却一直处于低端水平,在技术实现了产业升级,但在质量和利润上却没有升级,反而是降级。
本来按照正常的经营逻辑,技术和产品质量落后的企业,应该通过逐步的技术和质量改进,或引进先进技术,让自己的产品技术和质量接近国外先进的高端企业的水平,然后以比高端企业产品低一些的价格销售自己的产品,能获得比过去更高的利润。不断改进,最后技术和质量能与先进高端企业并肩齐驱,最终跻身高端企业行列,具有比过去更高的竞争力和利润。这样中国就顺利实现了产业升级,整个行业的技术、质量和效应都得到提升。
但中国企业却不根据经济规律行事,总想急功近利地做强不大,于是在技术改进更新之后,没有耐心去逐步改进产品质量,也不想获得较高利润,而是以高端产品企业50%甚至1/3的超低价迅速占领市场,做大规模。最后的结果是,企业规模做大了,但产品质量和利润都没有提高,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也因为中国企业的价格战而降低,一些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由于低价没有利润更是被淘汰。
因为中国企业已经习惯了快速仿制的低利润经营,加上政府的优惠政策、产业扶持、出口退税等补贴,中国很低的人力资源成本,使中国企业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对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来说,质量和效益生命,是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企业才能壮大,经济才能健康发展。没有质量提升和效益的增长,经济就不可能持续良性发展,最多只是原地踏步的循环或者只有数量扩张。因为产品质量提高了,会增加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和体验,产品会使用更长的时间从而让消费者节省成本;而企业利润提高了,一方面会有更多的钱去投入生产的改进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则使员工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从而拉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只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数量和规模增长,只着眼于以低价竞争去抢占市场,结果导致了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但却因此牺牲了产品的质量、企业利润的提升,以及员工收入的增长,最终使整个行业的利润都大幅下降,甚至经常是全行业亏损。
企业为了在低价竞争中获胜,就只能偷工减料地生产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就只能压低员工的工资、让员工加班以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现在大家都有体会,国内各种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的质量越来越差,使用寿命越来越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虽然价格越来越低,实际上使用的安全性和体验越来越差,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看看目前中国的企业,各种时尚、先进技术看起来眼花缭乱,营销手段花样百出,但产品的质量却始终让人不放心,总是很担心被坑。而且产品降价速度太快,总让人买了之后没多久就感到亏了。企业也被这种无底线、无止境的内卷式价格战搞得筋疲力尽。这就是目前中国的恶性市场生态。
无论是钢铁、水泥、食品、纺织等传统工业,还是电商、通信设备、芯片、光伏、锂电、电动车等新兴产业,几乎所有行业都陷入了产能过剩、拼价格、拼亏损求生存的窘境。
这种推动产业升级的方式是违反经济规律的,实质上是在政府支持下以成本、价格竞争的发展低端产业的方式去推动产业升级,结果就是把任何一个高端产业、新兴产业都变成了低端产业,将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低端化,让任何一个新技术产品都砸到白菜价。
因为企业并不想从技术和产品中获利,只是想通过价格战尽快占领市场,将其他竞争者淘汰,让自己成为最后能生存下来的赢家。这种恶性价格竞争,使任何新兴产业从一开始都都没有利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靠价格竞争生存的低端产业。光伏、锂电池、电动车等中国市场占有率领先世界的新兴产业就是如此,这些产业利润微薄,主要靠低价竞争,只有中国企业能玩,其他国家的企业没法进入,因为不能盈利,只有傻子才会进来。
众所周知,企业必须以利润为基础,任何一个企业没有利润是无法生存发展的,有利润表明企业提供了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争相当于自杀,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长久生存的,更不可能发展。而这种违反基本经济规律的亏损竞争现在居然成了中国企业的主流生存方式,毫无疑问这样的经营是病态的,不可持续的。
中国企业之所以不同于国外企业,能承受这种比亏损的恶性价格竞争,主要有两国支柱:一是少数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来支撑亏损;二是政府的巨额补贴使一些企业对亏损有较长的承受力。
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抢占市场、大家竞争对手,是典型的不正当竞争,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法规里命令禁止的,因为这种恶性竞争危害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会导致竞争者的相互残杀、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产品质量的下降,最后还是让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来承担损失。比如消费者买了安全质量不可靠的电动车,车企没支撑多久倒闭了,消费者想维修和索赔,已经找不到人了。
中国产业发展之所以陷入恶性内卷的价格竞争,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部门并没有制止和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恶意价格战,使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无底线,最终造成了全行业亏死亏损的全输的恶果。
所以中国经过从主观上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由于采取了违反了经济规律的不当方式,把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拉入了价格战之中,最终反而造成了几乎所有产业质量、利润上的降级。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