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作者于琦,辩圈习惯称之为于教练。我曾在「不会提问?给你推荐三种辩论提问方法」中提过多年以前在海宁,他教过我两种提问的方法,对我启发很大。
吃了个神奇的瓜。当然这也不稀奇。我只能说国内高校环境和国外高校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国内高校的学生活动是必须得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我当年办比赛跟团委打交道多了,大概就明白要尽量避开很多有争议的话题,对于校方来说政治风险是要完全避免的,所以现在大陆也没政策辩了。
但是国外高校就完全不同了。留学生必然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多元性教育,尤其是政治多元。举个例子,某qs前50的大学,国际商务课程要用一个营商指数的数据库,其中有一项是各个国家的自由程度。以为我要说 **、 **吗?不是。在那个数据库中,排名第一(最不自由)的,是**(编者按:出于某些考虑,故用**代替)。19年澳洲,整个澳洲各个大学都有各种支持某政治活动的。怎么办?这让学生咋办?和老师抗议?向学校举报?退学?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没啥办法,环境如此。
所以这就诞生了一个比较明显的认知差异。而目前办比赛的大部分都是非官方组织,所以出差错是难免的。比如两三年前某国际赛,出辩题之后也有不少学校退赛。另外某大赛辩题过于敏感,导致直播问题和事后撕逼等等。
因此,赛事组织者的能力就很重要了。有些赛制组织者,虽然相当的**(我一时不知道怎么说这个,说太明白就指名道姓了),但是政治敏感度足够,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就是一种很牛逼的能力了。而缺乏这种能力,那就是某某联赛了。
不过,不同比赛目的不同。有些比赛的目的,本身就是特定的,其实看组织者背后去哪里拉赞助就能看出来,必然是某种价值观的一致,才能玩到一起去。
某某联赛在我眼中显然是想走商业化路线的,直白点说,搞留学生业务。无论是出国申请还是辅导,或者不能说的业务,本质上就是为了钱。通过辩论赚留学生钱的模式是可行的,比如澳洲一堆留学中介都赞助当地比赛,包括高中生比赛。留学申请比较看重辩论,因为在欧美学校的认知中,辩论体现了思辨能力,中文辩论虽然不能体现出语言能力,但是也是有好处的。之前这个市场盘子基本上是美辩全吃,所以现在有人想吃这个市场很正常。另外留学申请也很看重一个东西叫做国际竞赛。听起来很牛逼,实际上水平很低,跟我们理解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那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不就能够给学生增加简历上的内容,那自然怎么写的牛逼那就怎么来。所以搞国家队这个东西就给人感觉不明觉厉,如果再能搞体系化、认证化,这东西以后绝对是能躺着挣钱的。当然可惜了,组织者实在是能力有点过于局限,所以把这种东西搞成了一个笑话。不过即便如此国内人觉得是笑话的东西,不代表不可以去忽悠外国大学。至于这个东西的效果如何,我确实目前还不够了解,也就不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