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电子厂的第140篇原创
最近小米滑雪对讲机上市,一时间滑雪圈与朋友圈同时炸了锅。300多块的售价,号称5000米的超强音质,用公网连接最远传输5000公里,再加上时尚到像科幻片道具的外形,让人怀疑这不是滑雪装备,而是冬奥会闭幕式提前派发的伴手礼。
所谓的公网对讲机,是指可以借助手机流量或wifi可以和远程的朋友直接交流,这极大拓展了设备的玩法。
一些极限运动博主立刻上手试用,视频里的声音清晰到仿佛耳边传来“再来一趟雪圈翻滚”的呐喊。滑雪场一夜之间从“雪中送炭”进阶到“雪中送对讲机”,风头盖过了近年主打速干保暖的潮牌滑雪服。
滑雪场为何必须要带对讲机?
因为人们需要听到身后教练的指导,滑雪场天然的高噪环境,通讯基本靠吼并不靠谱,况且大家都是武装到牙齿,和队友保持联系,其实也是防止和队友走散,对于小型化便携化的对讲机要求,也是一种刚需。
然而,从实际销售情况来看,这款对讲机的真正买家,似乎却和滑雪场的高光背影没多少关系。
你以为它是雪场上的战术神器,其实它的绝大多数销量都贡献给了小红书和家长群。一对对中产家长纷纷下单,把对讲机变成了遛娃标配:“孩子别跑远,妈妈在大树这边!”用微信喊不到,用电话太繁琐,对讲机的那种按键即说的效率击中了所有家庭的一颗焦虑心,还能给孩子定位。
比起滑雪场里的山风,它显然更适合城市公园里的滑梯。
而小红书上对这款网红对讲机的讨论,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奇景。一边是户外爱好者争论它的技术参数,另一边则是全家出游的日常记录。有人发帖调侃:“这对讲机最大的用途,就是让我爸妈在旅游景点从‘你在哪’喊到‘回来吃饭’的进化版。”
滑雪、遛娃、亲子沟通,甚至还有组团城市探险的爱好者热情加入,仿佛一场全民实验:按键式即时语音设备,真的有复兴的可能吗?
那么,问题来了,这款对讲机到底是为了滑雪场诞生的工具,还是因为触碰到了某种更深层的社交心理?在一切通讯设备都联网、无延时的今天,它为啥能逆势回到“摁一下开麦说话”的年代?
要想看清小米滑雪对讲机的用户生态,先去滑雪场溜达一圈。那些戴着炫酷护目镜、一身专业装备的滑雪大神,正是官方广告里的标准人设。
对讲机挂在他们胸前,像个身份徽章;滑到一半还能摁着对讲机喊:“哥们儿,我卡雪里了,来拉我一把!”这种沉浸式使用场景让人觉得,它就是为滑雪狂人量身打造的救命利器。
有人说小米这款机器的特点非常突出,就是为了滑雪而生。
“在户外极寒环境下,普通电子设备很容易冻瘫,但小米运动对讲机配备了1030mAh超低温电池,零下30℃的冰天雪地里,也能轻松待机30多个小时,让你一整天的滑雪或户外活动都能畅快沟通,完全不用担心电量问题。“
”磁吸快拆底座搭配各种配件,比如镜带夹、背夹、手臂绑带、挂绳,甚至能直接固定在头盔上。滑雪时,它就在你耳边,随时沟通无障碍;骑行时绑在手臂上,抬手就能对讲。快拆快装比较便捷。”
“配套小米的APP,还有SOS和设置紧急联系人功能。”
图自小红书用户@刘默Tristan
然而滑雪大神真的会用这玩意儿吗?恐怕未必。
有人在小红书吐槽:“雪场嘈杂得连自己的喘气声都听不清,对讲机最多变成了山顶自拍的道具。”
“降噪功能直接把人声降没了,还有调节音量的按钮太容易误碰了。”
图自小红书用户@赛博胡瓜
更别提那些滑雪和骑行老手了,他们手里握着的对讲机,用得比嘴还少,反倒是朋友圈的晒图频率远超实际用途。
一位滑雪爱好者在评论区直言:“这个对讲机,滑雪场不好用,但一拍照,滑雪灵魂就有了,因为,它真的好看。”
图自小红书用户@卷卷心儿
但这款对讲机的爆火真正背后的推手,其实是一批都市家长。滑雪什么的太遥远,家长们看重的是它的“随时能喊人回来”功能。孩子不接电话?没事儿,对讲机能让家长一键开麦:“快回来!零食在我这儿。”对讲机成了城市公园、郊区露营和家庭聚会的标配,甚至被用来改良亲子沟通。
“不用再担心孩子拿着手机到处跑,反正对讲机只有一个频道,喊了就能听见。”某家长在电商评论区如是说。
更绝的是,不少家长开始把它变成一种寓教于乐的工具。用对讲机当寻宝游戏的线索,或者设计丛林冒险的互动场景,一边遛娃一边培养环境感知能力。某小红书用户分享:“本来买来是想防止孩子玩手机,结果成了全家出门的快乐开关。”这款对讲机甚至在家庭微信群中被戏称为“爸妈防撒手神器”。
李青娴,35岁,家住北京东五环,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周末,她拉着全家去了怀柔露营,顺便给孩子们带上了她新买的小米对讲机。她的设定是这样的:孩子们要找到隐藏的“宝藏”,需要通过对讲机接受线索。孩子们在树林里跑来跑去,对讲机里时不时传来妈妈的声音:“宝藏可能在一棵很高的树下!”“找到小红花了吗?快回来交给我。”几个小时下来,孩子玩得满头大汗,李女士心满意足地总结:“对讲机比手机好用多了,还能让孩子感觉自己像个探险家。”
还有一类热衷对讲机的,是那些网红和时尚消费者。对讲机的爆红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小红书上的网红们早就将它变成了滑雪以外的造型杀器:挂在包上,手持凹造型,甚至直接融入OOTD(每日穿搭)。
上海的两个姐妹花Kiki和Lulu是小红书的时尚博主,擅长分享“滑雪新手如何凹造型”。她们发现,滑雪服上的对讲机挂件最近很火,于是果断入手小米滑雪对讲机,在阳澄湖冰雪乐园开工了。拍摄现场,Lulu手持对讲机站在雪道旁,假装喊话:“队长,目标确认,滑过去取快递!”而Kiki则半蹲在雪地上,摆出动作戏的姿势,单手握住对讲机回应:“收到!收到!”最后的成片发布在小红书上,配文是:“滑雪装备里最酷的科技单品,你有了吗?”
评论区常见这样的金句:“滑雪的路很远,但发圈的风景很近。”“买数码对讲产品,看音质是其次,造型才是第一生产力。”
老刘今年46岁,是个普通上班族。他买对讲机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怀旧。小时候,他的梦想是当个无线电修理师,家里还有一台祖传的短波收音机。偶然在抖音刷到小米滑雪对讲机后,他感叹道:“这个东西,不就像小时候玩的那种对讲机吗?”
一冲动,他立刻下单了两台。自从买回来,老刘和他儿子就迷上了晚上在家玩谍战游戏。有一次他拿着对讲机躲在厨房,突然冒出一句:“总部呼叫,晚餐有危险。”结果儿子抱着手机大笑:“爸,这也太老派了吧!”老刘认真反驳:“老派的东西才经典,你不懂!”
蹦蹦虽然是个22届刚毕业的女大,但却是圈内比较厉害的登山爱好者,平时去崇礼爬雪山,去黑龙江徒步越野。作为实用主义的代表,她对小米滑雪对讲机的第一印象是:小巧高级,功能靠谱。在某次登山途中,她发现了队友也有用到不同型号的小米对讲机,“手机无信号也不怕走散了,6km对讲直接把通信距离拉满,往衣服背包上一夹就可以。”
图自小红书用户@蹦蹦
于是,滑雪场看似是它的主场,但真正的消费主力在社交媒体的神助攻下扩展到家长、网红、潮人甚至城市探险群体。
这种原本为户外极限设计的工具,硬生生被全社会玩成了一个人人都有话题可说的爆款。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小米滑雪对讲机。有人拿它当户外工具,有人视之为亲子神器,还有人单纯看中它的外形价值。
似乎它既能满足极限运动的需求,又在日常生活中打开了新的使用场景,甚至让人开始思考:或许一台对讲机不只是说话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不是因为滑雪季突然火爆,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想不到,自己会对一台小小的对讲机产生这么多欲望,之前麦当劳推出对讲机玩具,被瞬间买空,也让市场为之震惊。
“以前滑雪就是带个手机、补充点能量,现在不搞点装备你都不好意思站在雪场边,”一个刚入坑的滑雪爱好者,他的滑雪服上挂着一台小米滑雪对讲机,虽然只用来跟朋友简单喊几句“滑哪条道”,但他说:“主要是造型酷,像在拍大片。”
滑雪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社交场,每个人都在寻找同道中人。而对讲机,意外成为了这种社交的催化剂。
“我们几个人用对讲机在雪场对话,哪怕人不在一起,也感觉更有氛围。”一位大学生分享,她认为在对讲机里喊出“走,咱们去高级道”比直接开口说话更有趣,“可能是因为语音里的杂音,让人觉得自己像特工在执行任务。”
还有些人滑雪技术一般,却因为对讲机的存在,意外拉近了和陌生人的距离。比如上次我在济南蟠龙山雪场摔了个狗啃屎,接着听到旁边有人用对讲机说,“A2直线下道,你们都绕开点,一个大哥把这个地方砸出了个大坑,我看他爬了5分钟了还没爬出来。”后来他拉了我一把,虽然没把我拉出坑来,但我至少把他拉到了坑里,我们两个人坐在坑里哈哈大笑。
“我们当时就像这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打起来了。”
滑雪对讲机的普及,意外折射出了滑雪文化的某种新变化。对讲机从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变成了滑雪场景中一种独特的符号。这种符号既代表了极限运动的酷,也传递着一种有趣的轻松感。
我甚至感觉滑雪对讲机其实是现代版的牛仔腰带枪套,功能已经不是重点,关键是它能让你看起来像个会滑雪的。
一些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刷到滑雪博主的对讲机内容,忍不住好奇:“我们去徒步露营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用一用?”于是,对讲机的适用场景从滑雪场延伸到了城市和郊野的各个角落。
而小米滑雪对讲机流行的背后,是商家和消费者的双向奔赴。
商家用产品植入了一个幻想:即使你不滑雪,只要挂着对讲机,就能有滑雪大片的既视感。而消费者也乐于接受这种幻想,毕竟花300多块钱就能让自己在朋友圈看起来像个滑雪达人,何乐而不为?
说白了,滑雪场、对讲机和自拍杆一起,搭建了一个足够浪漫的科技舞台。而舞台上那些认真凹造型的人,或许根本不在乎自己滑得好不好,目前仅仅需要一台小小的对讲机,去可以联系到远处的朋友,可以拉自己一把,这就够了。
随着人们对户外运动的热情逐步高涨,类似小米滑雪对讲机的这种应用场景也迅速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徒步、露营、骑行,甚至是一些普通的家庭出游活动,这些场景都成为了对讲机的新战场。它承载着社交和娱乐的双重属性,对于那些经常在山野中穿梭的户外爱好者来说,信号差、手机无法联系的困境,往往是常见的挑战。而对讲机,则恰好成为了与伙伴沟通的救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联系纽带。
这股对讲机热潮的背后,是对讲机行业的焕发新生。根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对讲机市场已经突破了200亿元大关。而消费的场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安防、交通领域,越来越多的户外娱乐和个人用户开始成为这个市场的主力军。滑雪场上的火爆氛围,与对讲机行业的社交化转型是同步的。
对讲机不再单纯是户外运动者的工具,它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冒险精神和自由连接。而这种社交属性,正是其在现代生活中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在实际使用户外对讲机前,都需要进行优化,比如雪场环境,需要降噪,提高人声,而在狩猎或密林探索这种环境,就得需要降低人声,保持底噪,防止你听不到身后突然传来的野兽脚步声。”
图自小红书用户@故乡的撒库拉
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除去那些早已扎根的品牌,如摩托罗拉和宝峰外,许多新兴玩家也加入了这场对讲机的争夺战。
摩托罗拉对讲机以其耐用性和通讯稳定性,赢得了资深户外玩家的青睐,虽然它的价格相对较高,但其专业性依旧无法被忽视。宝峰则凭借着价格的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据了大量份额,尤其是在露营和徒步圈内,宝峰经典款的对讲机几乎成为了入门必备。
同时,随着滑雪热潮和露营经济的兴起,不少小众品牌也开始推出设计时尚、轻量化的对讲机,力求让这一工具从严肃转变为潮流单品。
在小米产品火爆的同时,还有一款同定位的“318运动对讲机”,也受到了很多运动博主的青睐。
和传统对讲机相比,这些外型时尚、充满动感和现代元素的对讲机,更像是一种潮牌,充当一门极限运动的入门级NPC的任务,即给主角提供必要的初始资源和鼓励。
而这些公网对讲机,还有个隐秘的玩法,就是建群,这个功能让很多发烧友欲罢不能。
有极客提到,可以先在手机设置群组,然后按组队键旋转按钮就可以切换频道了,还可以设置快捷联系人,甚至还能连接蓝牙放歌,“按两下电源键进入,然后手机蓝牙链接就行了。”
“公网对讲机,你可以和阿根廷、法国的朋友用公网建群沟通聊一下天气、学习语言或交换技能,只要有网就可以。”
图自小红书用户@拒绝拖延症
有人说小米的对讲机加上个键盘就能直接当电脑使用了,加上个微波功能估计还能烹饪食物。智能化与场景化的结合,让对讲机从一件简单的通讯工具,变成了一种更具生活化的高科技产品。
有趣的是,在我们采访的10多位用户中,对小米对讲机抱有强烈好感的,大多是带娃奶爸这个群体,“这小东西让我和家里的小东西沟通更紧密了。”
而对小米这款产品持批判态度和保留意见的,大多是专业的滑雪赛道博主,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几千块的专业雪场对讲设备。同时,专业极客对于改造小米对讲机的热情也同样高涨,仿佛这是一个开源程序。
图自小红书用户@candy爸
这也反映了现代人对工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工具本身的实用性,到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连接,产品的功能和形式逐渐被重新定义。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装备秀场已经成了对讲机宣传的另一种形式,DIY挂件、幽默录音,甚至各种各样的社交玩法,都让这个曾经冰冷的工具变得有趣和亲近。
和滑雪爱好者发朋友圈时的一句“这边晴空万里,速来”一样,简单的接地气功能,让人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了。或许,下次我们再看到这种科技产品时,我们不再只看到它的功能,而是看到它背后承载的那份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直接的联系。
滑雪场上,对讲机的声音总是带着点调皮的回响。“山顶这边风景绝了,山脚还好吗?”隔着一座雪山,这句话像某种密码,轻轻拨动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连结。不是智能手机里熟悉的推送,也不是微信群聊的99+条消息,这种一对一的声音传递,格外纯粹。
对讲机的流行,仿佛是在现代生活的复杂性里,找回了一点复古的仪式感。它没有彩色界面,没有表情包加持,甚至连输入文字都不支持,却意外地击中了滑雪、露营、骑行、越野、自驾这些年轻人热衷场景中的核心需求:快速响应和直接连接。一句简单的“收到”,比任何一个消息已读标记都来得安心。
有人说,滑雪场上带对讲机,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玩过家家的时光,简单得有点笨拙,却令人上瘾。没有网络信号时,对讲机成了唯一的通讯工具,它的清脆声响仿佛给冒险加了一层滤镜,让每一次联络都带点英雄主义的戏份。而当对讲机的声音传来,“你的板卡住了吗?”或者“晚上烧烤你带酱了吗?”,那种笑着确认彼此安全无虞的时刻,成了活动中最值得记住的片段。
滑雪对讲机的流行并不孤立。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低科技设备正在重新找到自己的舞台。无论是复古胶片相机,还是带有短波接收功能的音响设备,或是被留几手们重拾的磁带机,这些看似老旧的工具,总能在特定的场景中创造新鲜感。在这个世界里,技术的意义不再是复杂和高效,而是回归到功能本身带来的情感满足。
或许,正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被太多的屏幕、消息和提醒侵占了,那些简单到让人觉得笨拙的工具,才成了新的社交纽带。它们剥去了繁杂的信息传递,仅保留最纯粹的交流方式。而这样的交流,在滑雪场上变成了喊话,在露营地变成了指挥,甚至在日常生活里,也成了朋友之间互相寻找的某种暗号。
一个对讲机爱好者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她和朋友一组人去露营,晚上分头去捡柴,队伍分散在树林之间,黑暗中只有对讲机的灯光一闪一闪。突然传来一声:“集合点有兔子!”大家兴奋得赶往集合,才发现朋友用“兔子”代指烧烤架上的羊肉串。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觉得这场露营因为对讲机多了几分好玩。
人们从对讲机的流行中找到的是一种不带滤镜的真实感。它让滑雪更像滑雪,让露营更像露营,让人和人的对话回到最简单的状态。即使没有信号、没有Wi-Fi,甚至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脸,但每一声回应都带着烟火气息。
我们可能无法总是在山顶相聚,但一台对讲机可以让我们在繁忙的日常生活里,暂时体验山野间的自由和亲密,至于是不是真的带去滑雪,其实都无所谓了。某种意义上,它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只是“能听到”,而是“能被听见”。也许,在人们掏出手机刷视频的时候,偶尔抬头看看对讲机发出的那一点亮光,才发现沟通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
所以,下一次有人对你说:“听得到吗?”或许,你的回答可能是:“听到了。”但那一刻,你会明白,真正被听到的,是一句话背后的那份“我一直都在”。
END
你玩过对讲机吗?
今日厂内车间值班表⬇️
监工丨Benjamin
螺丝工丨森赛
质检员丨大体老师
视觉流水线丨小汉堡
图片来源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