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电子厂的第142篇原创
“可以再给我加点活儿干吗?”
下午六点,北京某soho楼里的员工们迎来了“下班”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37岁的朱斌正和老板诉苦。
他不是工作狂,也不想赚加班费,更不是想错开晚高峰。他每天花30元来这里“工作”,要的可不是按时下班。
30元一天,朱斌租到了工位,拥有了宽带,雇了个老板,省下顿饭钱,还能享受从家中奔波至上班地,再回家的通勤质感。这是失业的他,能给自己最体面的交代。
朱斌失业半年了,从失业的第一刻起,他就在假装工作了,但直到加入了假装上班有限公司,才终于有了份归宿感。此前,他试过去图书馆、网吧、哥们家、公园,无非都是在全天候做简历,找岗位,浏览招聘信息。可年底了,岗位不是很多,还得提防招聘平台上各式各样的骗子公司。为了更离心宜的公司岗位更近,有时他每天回到家后,还得熬夜在妻子眼皮底下抽时间改简历。
适逢双十一,妻子在给家里添置家电,朱斌看了看价格,买的话,贵,错过了,以后会更贵,朱斌咬着牙,将原先承诺的那笔开销转到妻子银行卡上。看着不多的余额,朱斌合上了电脑,打算出门抽根烟。
他的电脑很多年没换过了,之前习惯用公司电脑,不论是下资料素材或是在线摸鱼看视频,都很快。如今全天候地用回了自己老旧的电脑,不太适应,太慢了。不过他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失业这件事,最好瞒的是妻子,她白天要上班,晚上带孩子,颇为忙碌,朱斌在每天回家前都会编出些当天同事值得吐槽的具体细节,以及领导表扬他的具体措辞,这不仅舒缓妻子的身心,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可不好瞒的是父母。这对经历过下岗潮的老人极其看重朱斌工作的稳定,即便有着一千多公里的距离,但他们时常通过电子设备,搬进鸟的眼睛里,盯着朱斌身旁的风。在朱斌从小到大的择校、择业等各类重要决策过程中,父母就常有干涉,这也让如今成家立业后的朱斌对二老总是“报喜不报忧”。
平日里,母亲总会在他加班时的晚上9点左右打来视频电话,可如今朱斌因没有了工位,怕真相暴露,已挂掉过很多次视频电话了。
“怎么每次都晚上九点才开会哦?”刚被挂掉电话的妈妈发来微信,显得有些不耐烦。
“年底了,公司效益不好,我们草木皆兵啊。”朱斌躺在床上,从容地打出了这句谎言,上回他编得是“老板第二天要出差”。
谁让父母近年来身体状况在走下坡路呢,朱斌是实在不忍心把失业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转嫁到他们身上。
这就是2024年底一位失业中年的生活切片。
是假装上班公司拯救了他。如今的朱斌,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拨通老家母亲的视频电话,推拉摇移手机前置镜头,让她隔着屏幕感受soho写字楼里川字排开的500瓦大功率白炽灯泡炙烤出的班味儿了。
为此,他愿意增加一笔每月六百元的开支,从而短暂地拥有一份安全感与确定性。也愿意再花点钱,某宝下单一份礼物带回老家,毕竟如果父母问起来公司春节发什么福利了,也不必支支吾吾。
“公司”里还管饭,某些基础设施不错的公司还有免费茶水、咖啡。屏蔽那些“中年失业后,千万别做这6件事”的公众号推送吧,这里是失业中年的托儿所,城市中产的新型产业基地,创业失败者的小饭桌。也是那些想在失业后短暂放飞自我,又害怕堕落为躺平一族的都市白领们的灵魂摆渡舱。
餐食的质量,有时看老板的口味,
更多的时候取决于员工的注资程度
图书馆没电脑,网吧没有工作氛围,星巴克太喧嚣,家里孩子太哭闹。大冬天,躺在公园长椅上睡觉太冷——2024年底,“假装上班有限公司”就这样应运而生,还有些地方叫它共享创业区,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不会知道你面前正啃着鲍师傅的老刘会不会是下一个张一鸣。赵一鸣也行。
公司里尽管没什么实质的业务(或者说公司里最实质的业务就是圆你的上班梦),但老板收钱了,就得拿出点职业操守,他们会不定期巡视你的工位,也会配合你进行业务上的争执,比如,将你落选的方案重重拍在你工位上,不过方案可能也没几页纸,气势上会差一些,意思对了就行。A4纸还得花钱呢。
平日里不太方便吐槽的前司老板与同事,
在假装上班公司里你可以畅所欲言
去闲鱼上随便搜搜,你就会知道以上只是假装上班公司对员工最基本的福利待遇。
其余的诸如岗位职责等细项,得看你与不同的老板间的化学反应。
如果ta是一位经历过大厂锤炼的互联网老白领,那么你可以象征性地准备些日报、周报、月报模版,再去小红书上搜几句行业黑话反复练习。记住,到岗后,能开会就别线上,能拉群就别邮件。即便是假装上班,也要摆出一副殉道者与苦行僧的姿态。念周报的时候必须注重routine,永远强调你的数据之准确,会议上输出观点时,少说“好的好的”或“It make sense”。
如果ta是一位曾在体制内如鱼得水,擅于把玩人情世故的人精,那么你只需穿着重剑无锋、大巧无工的kolon或迪桑特去与ta寒暄,这能让你在短时间内便得到ta内心赠予的“失业编制”。
而如果你的老板只不过是个想以假装上班公司开启创业生涯的失业者,那你们不必有过多交流,你的岗位职责完全可以是:有着丰富的沉默沟通经验,擅长只通过眼神、微笑便能应对任何职场上的尴尬场面。
这里是没钱租办公室的小型初创团队的天堂——假装上班公司凭借足以卷死写字楼的日租均价,将是你们的创业绿洲;这里也是社保即将断缴的牛马们的庇护所——如果你有此需求,在选取公司的时候,可留意以下选项。
需要注意,挂靠单位代缴社保,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如果挂靠双方未形成真实劳动关系,本质上是通过虚构劳动关系来骗取社保资格。
这里也完全可以是一个在职社畜的精神按摩房,想象一下吧,一个并未失业的人宁愿浪费几天工资,也要请假跑去假装上班公司花钱体验生活——就像一个健康的人假装病患,不定期去癌症患者俱乐部中接受大家的慰藉一样——ta想要的,只不过是将那份职场上的戾气与辛酸,转化为一份同是天涯沦落人式的精神慰藉,然后继续觉得——活着真好。
肯定也有那种闲散惯了的老自由职业者,跟风想找虐,尝试一下被管的感觉。
说白了,大家来到这里,除了短暂逃避生存困境与应付家人的嫌弃与质疑之外,无非是想找到聊天搭子、游戏搭子或是创业搭子,找到一个严寒之下可以报团取暖的小窝。
此外,由于很多企业介意员工简历上的空窗期,还有不少失业者寄希望于靠假装上班公司来填补简历上的空白。不少假装上班公司也在招募帖上表示能够盖章出具实习证明、工作证明,甚至帮忙进行入职背调等。
如今你打开闲鱼或小红书,搜索“假装上班”,可以看到类似的公司正在天南海北迅速运作着。
浙江银柿财经采访过几位假装上班公司的老板,他们表示,公司在招揽假装上班这档子生意时,付出的成本,主要是租金。
“我们是每天20元,包月300元,务不以挣钱为目的,主打交朋友、找“上班搭子”,“我们每月房租差不多3500元,就算是10个人都选了包月,靠这个实际收入也覆盖不了成本。”
“不是每天都有人过来,人流不稳定的。”
更多的公司发布“假装上班公司”的帖文,只是“蹭热度”,有一些网友联络他们,也只是聊聊假装上班的梗,而非想要参与进假装上班这个项目中去。
这么看的话,“假装上班”只是许多公司的副业,他们更希望利用闲置空间资源,提供工位,聚拢人气。
毕竟当人流量大了起来,就可以开展免费或付费活动,如“沙龙”“心理疗愈”“创业搞钱”“交友局”“读书会”“运动户外”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你可以搜到许多“表里如一”的公司,他们的注册时间无一例外集中在元旦前后,也就是这次“假装上班”的全民自嘲风潮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他们恐怕只是想趁这热度,捞一把“上班费”。
这些公司的注册资本在1~10万元不等,
公司成员共1-3位,均未提供联系方式
你完全可以在闲鱼、小红书、淘宝上通过搜索“假装上班”且通过一定的筛选机制,管窥该产业的部分现状。
在小红书平台上,"假装上班"这一话题的浏览量已经超过2000万,讨论量达5万条。
闲鱼平台上,全国目前共有213家含有“假装上班”业务的公司,其中,江浙沪地区以56家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
而京津冀地区只有17家,排名最后。
另一个维度里,北上广之外的全国各地区,单个工位一天的租金一般为15-30元,但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个工位的单日费用可能就需要50-60元。显然,高有高的理由。
世上本无路,走得人多了,无路之路也是路,无非是更卷了。行业卷起来了之后,拼的就是“老板”的包装能力。你公司里的业务包装得不精美,会遭到“员工”的嫌弃。
为此,有些公司承诺会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娱乐和解压项目——桌游和棋牌游戏;飞镖和拳击等等。
还有些公司安放了匿名信箱,你可以用信纸倾诉情感,等他人回复;还有的设立了易物站,你可以将家里的闲置拿来交换。
还有爱猫的老板,会组织员工撸猫,吸猫……
诸如工种的细项分类,如客服类,财务类等等的沉浸式“上班”体验,看上去也正在开发中,至于落实与否,似乎不重要了。生活有时需要的只是一些想象力。
不仅是写字楼里的工作室,有些画室、咖啡店,也蹭着热度,结合着自身特点,纷纷发布带有“假装上班公司”话题的帖子。
对于科技、金融类公司来说,他们只需要按照平日里的正常工作程序来操作,即可为付钱来上班的员工制订岗位职责,各行各业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进行“二次创造”,所以对于假装上班业务来说,很大程度上,老板的调性,决定了员工的调性。
二次元老板,往往会要求来付费上班的员工也是二次元。
农场主老板们,则会以一种孤独民宿老板的姿态,要求来上班的员工给出故事,而他有酒,有露营的大草地。
实际上这就是个周末亲子乐园
也难免会有想要跨圈层体验的失业者。
或许他们选择公司时,根本没考虑圈层,考虑得只是实惠。
可想而知,他们的“线上面试”过程,实际就是一场“扩列”式的寒暄;线下的相聚,则是一场短暂刺穿固化的圈层与阶层壁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们一窥彼此的生活与精神角落,也一窥彼此的寂寥。
假装上班公司发展到现在,看上去只不过是另一种线下聚会的形式与缘起,起码现在,我们无法知道它究竟能否真正成为失意者们的乐园。
如果它真能创造价值,那对于老板来说,这无疑是一项省略了无用的生产过程,直接开始“剥削”员工的天才业务。有趣的是,员工也可以随时以反制姿态,“剥削”老板。
这也是一场失业与未失业的城市中青年们共同参与的云创业构想,互联网的评论区里,没有多少人无聊到以上帝视角去审视这场自欺欺人,大家更多地是去贡献自己的想象力,用思考是延伸一切的媒介之价值观,打破了时空的束缚,硬生生将这场缘起于经济下行的失业潮流,变为了创业潮流。
在这个租金飞涨导致资本流失,民企受创、岗位剧减,新设备与新技术正逐渐代替人工的就业环境下。中年白领们某天突然发现,因极低的就业率,职场新人们正以猛虎扑食之势来和你卷技能、卷精力。智联招聘于2024年针对应届毕业生调研形成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今年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博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3.2%。在很多应届硕士生不得不“黄袍加身”去送外卖的情形下,中年失业的你更别无选择。
这也是为何《逆行人生》这般描摹落魄中产改行送外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能在一定时间内冲至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它精准受众们的一剂五味杂陈的鸡汤。
如果有一天,你被算法清算出局,被年龄送至soho楼外,被房贷锁在了系统中,那么欢迎去假装上班公司。它也许会成为一条新的赛道,但在它目前还只是一条“河流”时,在其中野泳一会儿,也可以是种别样的体验。
在这里,能遇见什么样的同事,全凭缘分。但靠各自的技能接单,攒出点业务,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会word的写点产品策划案,会office的做点外贸商单,会剪映的剪条推广视频,小红书玩得溜的,发帖时上一个“tiktok refugee”的标签,这不就有可能远销海外,妥妥商业闭环了么。
说到底,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着的,无非是一场因互联网的繁盛,而演化出的金钱与灵魂的全球化交换。
END
打工人们都开始放年假了吗?
今日厂内车间值班表⬇️
监工丨Benjamin
质检员丨大体老师
螺丝工丨哈尼
视觉流水线丨小汉堡
图片来源丨互联网
打个广告:
本期同主题播客已在小宇宙上线,欢迎你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