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小猿搜题”,把“海淀家长”都熨平了

文摘   2024-12-12 18:08   北京  

这是电子厂的第125篇原创




我今年41岁,互联网码农下岗,如今待业,孩子刚上初中。


每当夜幕降临,我就像是在考试一样,一方面,看着墙上的林则徐手书的“制怒”,一方面在心里默念静心咒,然而,随着孩子一次次地做错题、一次次的迟疑的眼神看向自己。我不断压抑的怒火开始渐渐不可遏制,双拳紧握,五官逐渐位移。果然在辅导作业这件事上,就算唐僧来了都得起“鲨”心。



对于我们这代80、90年的父母来说,辅导作业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家长的责任,家长群里一通知,这就成了我的事儿,可是我就一个九九乘法口诀的水平,大多数时候,我只能先看答案。


现在的大部分时候作业都是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不仅要写还要教,写完了家长要负责检查以确保第二天老师判作业时候的正确率。如果作业中有错误,老师第一个会在班级微信群里@家长。我一度产生了幻觉,这到底是谁上学,我儿子是不是代替我去学校把作业拿回来。


小孩没上学之前,我和我老婆讨论起辅导作业这事儿,觉得按我们的水平辅导孩子到初三之前问题不大。结果不到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冒昧了。以小学数学为例,不仅有分蛋糕,数鸭脚这种传统应用题,更有抽象地找规律和堪比脑筋急转弯的逻辑题。


这两道题的答案在文末


如果看完答案后就会感到出题人的深深的“恶意”,在这种堪称史诗级离谱的题目下,不仅是孩子,家长也是被折磨的。到底谁来救救孩子(救救家长)。


以前,K12(教培)行业好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些东西扔给课外辅导老师,毕竟中年人上一天班就够熬淘的了,谁还有工夫管孩子作业。后来K12被重拳出击之后,曾经的猿辅导底下,有个做题库出身的“猿题库”,经常看到学生提出小猿搜题类似功能的需求,而搜题之核心技术恰好为团队一直研究的领域,在攻克了一系列拍照和识别技术后,误打误撞地成就了今天的小猿搜题



小猿搜题上线一个月即收获200万用户,同年8月21日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天天向上介绍了这款App,当晚小猿搜题就在AppStore免费榜全品类攀升至19名,教育类第一名。仅用一年时间收获5000万用户,截至目前用户已经突破4亿。


用户的爆发式增长,证明了这一需求的迫切程度,也同时挽救了无数挑灯夜战的家庭。曾经有质疑声音说小猿搜题助长了学生抄作业的风气,不经思考直接拍照后照抄。导致第二天老师收上来的作业一半都是相同的答案。但小猿搜题表示,根据后台统计数据,大多数活跃学生每天只用应用搜四五道题,而抄作业一次性并不会只是抄几道题。因此,整体来说,抄袭并不是普遍现象。


《哆啦A梦》中的记忆面包


家长们对小猿搜题这种App可谓是又爱又恨,一方面担心孩子乱用学不到知识,另一方面自己又离不开。遇到稍微难点的题就忍不住拍照搜题,像极了自己小时候做那种带有答案的练习册忍不住偷看的样子。久而久之,搜题成了习惯和依赖,开始还能耐心地按照小猿搜题的解题思路给孩子讲一讲,后来被孩子弄烦了,索性把手机扔给孩子,让他自己“看着办”。


事实证明当有捷径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无法拒绝。只是当老师们批改作业时候面对着近乎千篇一律的正确且标准的答案,又如何能察觉到孩子短板,因材施教呢?



前段时间的电影《抓娃娃》有这样一个桥段,为了让孩子练好口语,家长雇了两个老外在大街上和孩子互动对话。电影里刻画的这个略显荒诞的情节,其实在北京海淀区学生家长眼里只能算是基操。曾经的泛海淀地区,每逢周末,到处都是家长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补习班,在这个号称“全国教育的天花板上”,一周7天,上课听讲才是最轻松的时间。


电影《抓娃娃》剧照


过去,我爸妈在考试会给我加强下营养,早餐煮两个鸡蛋,晚饭加个鸡腿,剩下的就是祈祷孩子好好发挥。而现在的我们,除了照顾日常起居外,更多的精力会放在参与孩子的学习中。


就拿批改作业来说,小学阶段的口算,英语之类的我还能应付,到初中开始有了物理化学,英语也从原来的Hello,My name is Jim!升级成了情景作文。儿子吭哧半天写完了200字的英语作文拿过来让你看看,要说现在初中生这英语的词汇量真挺离谱,200字的作文,居然有两个单词自己也不认识,又不好意思问孩子,只能借着尿遁跑到厕所偷偷拿出手机拍照。


小猿搜题 英语作文批改功能


后来我开始用小猿搜题,一阵识别之后,小猿搜题也给出了对作文的评价,除了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外。令人惊讶的是,这玩意居然还给作文做了总结性的评价和打分!这评语的口吻和语气,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甚至可以直接念给孩子听。刹那间父默母泪,血书求开发个“小猿爸爸”代替自己,对我来说,这就是老提安排来拯救我的。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逐渐发现小猿搜题的题目覆盖程度有点离谱,不说近些年的练习册,模拟试卷等,有一次我翻出了自己高中时候的一本物理习题集,是著名的湖北黄冈中学出版的,试着用小猿搜题拍照搜了下,居然大部分题目都有,要知道这可是20多年前的东西。


但这种强大的题目覆盖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学校老师出题肯定会被App的题库覆盖,除了考试不能用手机之外,其余老师布置的自测的卷子,孩子会偷偷用手机拍照作答,这样一来平时成绩看起来很好,一考试就露馅。做作业时候禁止用手机也没什么用,因为总有同学能拍照搜题,现在连小学生都有QQ微信,很轻易就能获取作业的答案。


时间长了,我对于小猿有了一种爱恨交织的感情。从省事儿的角度这简直就是神器,但冷静下来想想又担心孩子成绩下降,作为家长不停地在这两种情绪中切换。


回想我们这一代家长从未经历过如此内卷的教育,曾经的自己哪个不是背着书包唱着歌踢着路上的小石头就把这青葱岁月度过的。转眼间自己为人父母,早上骑着电动车载着孩子上学,看到马路飞驰的库里南和里面坐的小少爷,也不自觉摸了摸后座上自己的崽,说了句“慢点吃,别噎着。”


现在的孩子成长模式就像是各大经纪公司的练习生,而家长们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加上了一个经纪人的活儿。




“外挂”是个出现在游戏里的名词,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作弊器,而当时代让所有学生都有了“外挂”,那决定他们成绩的,就是细节,口口声声为学生减负,实际上“小猿搜题”这个“外挂”一出,每个学生等于又多了一件事。


相信很多人都刷到过送孩子《5年高考3年模拟》这套书的搞笑视频,这部堪称中国教辅书籍的王者之作,更是借助网络的传播,成为每个高考生必备必练的习题集。当下做题练题是学习的主流,教辅书包含题目的难度,质量就是唯一的金标准。数据显示每年教辅类书籍的销售额是500亿元,占到了所有图书的销售额的一半。


与纸质教辅书籍分庭抗争的就是各种网络题库,以小猿题库为例,24年题库总容量已经突破了10亿,这是什么概念呢?23年义务教育总学生数为1.6亿,平均每个学生8道题。小猿最近推出了新品叫小猿学练机,采用墨水屏设计,售价高达3899元。



我以前是做互联网产品的,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这个产品的设计和构思者,首先采用墨水屏设计好处有两个,首先是产品宣称的护眼不伤视力,这个确实也是墨水屏的优势。其隐含还有一层意思,墨水屏不是手机和pad那种屏幕,除了学习是无法用来玩游戏的。可谓深得家长心意。这样一台机器配上题库就成了家长眼里完美的学习机器。至于售价,并不是家长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这些学习机和App内除了题库外还整合了各种学习辅助工具,包含但不限于堪比专业计算器的软件,背书助手,精心整理的笔记,名师精讲的视频内容,甚至高考估分工具等。不管你是学霸还是学渣只要缴纳会员费,那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便唾手可得。


教育博主推广学习机卖点


在学生生涯里我们一定都遇到过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平时不学习,书包里装着各种课外读物和玩具,上课不听讲,但是考试总能名列前茅,让我们普通学生难以望其项背。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只能凭借勤奋的学习,认真的笔记来弥补先天的差距,但是教辅图书和网络题库的出现,让曾经那些很难借到的优秀学生的笔记,那些下了课后被围着的老师,现在统统都成了会员的赠品,成了购买一块屏幕的附属。


学生通过硬件和App,以及周末提高班,在校外已经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做了很多老师都没见过的题目,当这些学生回到学校后输出能力,体验那种碾压别人的成功。主动的学习早已替代了老师教,而老师这一角色被弱化。教师从一个台前的知识讲解者,变成了旁边的学习数据分析者。


但学得再好,终究还要在考场上分出高下,为了保证考试这件事可以继续区分出学生的优劣,就只能被迫提高试题难度或者增加考试科目。而App的题库又被迫收录新的题目以提高学生能力。在这种螺旋上升的作用力下,也许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开通什么会员,无论再努力学习,最后的试卷让所有人都无法取得满意的成绩。考试变成了内卷的驱动器,家长还是学生都在这场竞赛里被迫开挂。





我特别讨厌张雪峰的一点是,你凭什么对于一个专业的前景妄加评议,岗位缺口永远是滞后的,什么流行你让人去报什么,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过剩。


而对于拿捏着流量的张雪峰来说,吃流量饭关乎的就是他的眼前利益,大量输出人们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继而无视甚至鄙夷不被他看好的行业,嘴上说着为你好为孩子好,脑子里却全是生意。自己开设的教育公司提供各种教育相关的咨询业务,将新一代的孩子引向“他”所认为正确的专业方向。


高考作为人生中重要的分流点,孩子的意见能占到多少,又有多少在“我为你好”的大前提下的粗暴干预,虽然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作为家长作为教育者,是否能给出争取的价值判断?



十几年间,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翻了几十倍,一些大城市的重点高中甚至可以做到100%的升学率,但是总会有没有考上的学生,这些学生被迫去了职业教育,高职或者技校。在家长眼中,虽然他们不愁就业甚至收入不菲,在心里依然低大学整整一个档次。


专业与就业的不对口,原本学物流的毕业送外卖,中医专业修脚按摩。这些本属于职业教育范畴的工种却成了大学生的就业范畴。抛开经济形式之类的因素不谈,一个本科生的学习年限起码要比职高多2年以上,且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一个个高分低能的职场人。


虽然我们人生中有2次重大的职业分流机会(即中考和高考),但望子成龙的父母们都默认选择了所谓的“最优解”。在我们刚刚开始理解这个社会和世界的时候,“聪明”的父母们早已为我们做好了选择。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这种概念的浇灌下踏入了大学的校门。



这里是一张德国教育的路线图,幼儿园小学阶段与我国无异,都是最最基础的教育形式。但重点在于小学毕业后的分流方式和制度,不能说有多么的优秀,但绝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首先在小学毕业阶段就会出现一波重大的分流,职业预校会分流走很大一部分不愿从事理论学习(注意是不愿而不是学习不好),这些孩子在职业预校里会从基础的理论加大量的实践作业最终通过双元职业教育课程完成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后进入就业市场。重点来了,这个职业资格证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大部分德国大型企业都有很强的需求,并且在对口岗位上只认该证,即便你是大学毕业也不行。


IHK证书,由德国工商业联合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图源小红书博主@Allianz德国安联小张


除了职业预校,德国同样有普通的中学教育,即文理中学和实科中学,这里解释一下实科中学,它是介于职业预校和文理中学之间的一种存在。可以供那些在小学毕业后并没有明确意愿和兴趣的学生选择。但无论选择哪一种,中途都可以无缝切换,比如你在学习修车时候突然对历史很感兴趣,可以申请转入文理学校学习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深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工作之后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在初期没有显著差异,且都具备很强的上升通道。即便自己是一名电工,依然可以依靠努力获得超过白领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而上一辈的理解亦是这种教育体系能够运作的基础。



在一次采访中Sam Altman(OpenAI CEO)被问道,AI会不会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滥用?Sam的回答只有一句话:“计算器被发明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说的”。


乍听,这道理没毛病,甚至好多人期盼着AI之后人不用学习不用上课,反正AI什么都会自己学来干吗?细思极恐的是,真到那个阶段恐怕一丁点通过学习和考试翻身的几乎都不存在了。我们不再需要考试来选拔掐尖。绝大部分人的知识水平都会被拉平。



韩愈说“术业有专攻”,体现了社会分工的出现,使得人类生产力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随着产品越来越细致,一项工作往往需要更多不同专业的人集体参与,造就了今天的三百六十行。但是AI很可能再次把所有分工全部垄断,三百六十行合为一行,就是AI。


很欣赏《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的一段话。“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律,那是一种无比的喜悦、狂喜。”知识终究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昨天一家公司通知我去面试了。各方面我也比较满意,算是一个好消息。相信孩子的明天会更好吧,因为你在时代洪流中,能做的太少了。


 END 

文中两道题,你做出来了几道?


答案公布:

题1:5

解析:数一下数字里有几个“圈”即可,1868中有5个圈。

题2:周三或者周日

解析:语境一,如果昨天是/明天 周四/就好了那么今天就是周五了翻译 昨天不是周四 实际上明天才是周四从而知道今天是周三。语境二,如果/昨天 周六/是明天就好了那么今天就是周五了翻译 明天不是周六 实际上昨天才是周六从而知道今天是周日。





今日厂内车间值班表⬇️

监工丨Benjamin

质检员丨张雁南

螺丝工丨Jimmy

视觉流水线丨咕咕

图片来源丨互联网


打个广告:

本期同主题播客已在小宇宙上线,欢迎你的收听👋




三联电子厂Pro
有限解释车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