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电子厂的第143篇原创
👉 戳视频看电子厂在雪场给大家拜年的100种姿势
火了3年的滑雪,几乎每年都要从你身边“捞走”几个朋友。
不知不觉间,在河北崇礼的小海入门了双板滑雪,在广州融创的岳岳学会了单板的后刃换前刃,曾经那个把“空气投篮”刻进DNA的朋友,现在则趁着朋友聚会,在客厅里表演新学的板尾起跳动作。
当河北文旅的宣传语“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被推向了山东、内蒙古,乃至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只有京津冀的雪友才最懂这份亲切,每逢周四下午,滑雪群里“北京-崇礼”的雪友们不是在“车找人”,就是在“人找车”,生怕错过了那趟离自己单位最近的顺风车。
即便你不去崇礼、东北、新疆,单是下班后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的档口,也免不了被滑雪攻陷你的信息流。
从穿汉服的到穿泳衣的,再到雪板上年龄越来越小的“萌娃”,任何日常情景下看来平平无奇的事,只要发生在雪场,就能因为反差感而吸引关注。
不得不承认的是,滑雪本就不是一项便宜的运动,红牛赞助的极限运动选手背着降落伞、穿着双板从直升机一跃飞向雪坡的视频,固然看得人热血沸腾,然而,还没等你走出家门坐上滑雪专线高铁,心里一盘算,单是650元的雪票和大几千元的住宿,以及身后背着的Burton入门雪板,就已经花费了7900元。
此后,无论第一次站在雪道顶端时的眩晕感有多强烈,想着已经花出去的沉没成本,你都会铆足了劲逼着自己滑下去。
以至于有人调侃道,“每滑一次雪,需要卖掉两股显卡英伟达的股票”。
图源:小红书@一位阿那亚的小房东
即便按照门槛最低的“穷滑”标准来算,要想从零基础学到入门,一个雪季下来也得花上5000块钱。“除非你有一门或多门精通运动的基础,又或者是特别抗摔,那就可以再砍掉一半请教练的花销”。
至于在装备方面,大佬们软壳套硬壳的户外系统,肯定是无法模仿了,滑雪服要么是在雪场租一套亮粉色的大棉袄,要么选择去迪卡侬一站式购物,其他的品牌不管是国产之光还是外国平价小众款,对于普通人来说,雪服、头盔、雪镜全套置办下来,“都相当于买了一支LV包包”。
图源:小红书@多啦Zoey
而随着你技术水平的进阶,大城市周边靠人工降雪造出的雪道,便不再能满足你,此时的滑雪,就变成了一场以滑雪之名、行旅游之实的烧钱游戏。
东北松花湖柔软蓬松的粉雪想不想试试?新疆将军山最陡的佛光大道,想不想在上面体验一把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那既然都远赴东北或者新疆了,东北的铁锅炖、锅包肉想不想试试?《我的阿勒泰》的取景地想不想逛逛?而这一系列的机票、住宿算下来,就早已不是五位数能打住的了。
对于粉雪的不懈追逐,也常常被老雪友浓缩为一句“粉雪的心”,当你在朋友圈看到有人以此文案发布滑雪视频时,那他的实际定位近的可能在东北,远的则可以是在北海道。
在将军山,还有比佛光大道更陡的向光道
对于雪友来说,滑得越久,消费观也越容易随之崩塌:滑雪前看到300块的卫衣,会觉得这是商家割韭菜,滑雪后再看看那700块的滑雪卫衣,“反倒觉得这和白送没有区别”。当滑雪老炮看到雪场里人均Bern和波顿的小年轻——这一身下来往往从两千到五千元不等。转头再看看旁边的好大哥,技术上虽然只能在两个教练的搀扶下推推坡,但配的却是一万多的小树板、迪奥的雪服、迪奥的雪镜,“一身下来小十万”。
这一切的投入,虽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带来技术上的提升,却能将滑雪的社交属性最大化,一切也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出片。相比于马拉松赛场上大家乱飞的表情,滑雪显然是视觉效果上更包容的一项极限运动,往前一步,从ins到小红书都有海量的精致出片教程,往后一步,你也可以用头盔、护目镜遮住五官,只要在雪场找到合适的打卡点、选好光照,一样也能靠雪山的冲击力原图直出。
佛光大道的陡坡,即便花钱找的跟拍,也只能让你出镜5秒
图源:小红书@大M🐝
相对应地,雪场的人流量往往也和出片效果成正比。
像是凭借着“最美日落”打响名号的阿勒泰将军山雪场,坡度极高的佛光大道可能少有高手问津,但是能拍到粉调晚霞的60元山顶缆车,却大概率在大排长龙。而当你观察到一个雪场“10个人里面,有8个是网红”时,那过不了多久,雪场的雪票就要涨价了。
如果说每一届奥运会都要带火一项小众运动,相对应地,泼天的流量也会让一项运动快速地“贵”起来。
从冬奥会时期的滑雪,到去年兴起的网球,当中产扎堆涌入一项新运动,原本风平浪静的运动领域也逐渐变成了老玩家的围城——雪票开始翻番地涨,网球场不仅涨价了还订不上时间,此时唯一能让账户余额好看的玩法,大概只剩下去当个教练。
然而,对于这两年的雪友来说,随着冬奥会带来的滑雪热渐渐消退,大雪场也进入了变着法地“降价抢人”的阶段。
作为站在雪票“鄙视链”顶端的北大湖雪场,从2018年开始,节假日的雪票价格便一路从单日400元涨到了800元以上,最终凭借着突破千元的票价,在去年雪季被群情激奋的雪友顶上了热搜。
值得雪友庆幸的是,随着这两年滑雪行业进入存量市场,雪票价格也开始重新回归理性,千元雪票大概率难以重出江湖,仅作为雪友间的谈资定格在了23-24雪季。
在滑雪教练老于看来,“想涨但又不敢涨”才是今年雪场的真实心态,每家雪场都在紧卡着自家的开板时间、一再推迟公布票价的日期,为的就是等一个带头涨价的同行。
与此同时,自从崇礼的云顶雪场开创了廉价住滑套餐的先河,精明的雪场便纷纷“步其后尘”,一方面,雪场酒店确实在位置上有着天然的优越,可以让雪友们不必为郊区民宿糟糕的装修和供暖头疼。而更重要的是,“住滑套餐”不仅为酒店拉来了客源,更省去了直接给雪票降价的尴尬,毕竟,对于雪场来说,雪票价格就意味着雪场的门面。网友@团子呦哈 就在最近预定上了北大湖的早鸟住滑套餐,工作日的三住三滑套餐只要1377元,折合下来一天只要400块出头,价格合适得“班不上了都得去滑”。
唯一还在逆反着给雪票大幅涨价的,大概只剩下南方的室内滑雪场。
常常被大家称作“大冰箱”的室内雪场,真要比起雪质、环境,自然是和户外雪场没有可比性,但室内雪场也深谙选择这里的雪友的心思:当然是为了免去跨省滑雪的舟车劳顿。所以,尽管室内雪场在今年让价格翻倍地涨,但它依旧会小心算计着,再贵也不会超过去趟200公里外的室外雪场的总花销。
长沙某室内滑雪场票价
与此同时,集体进入降本增效阶段的滑雪场,也开始愈发抠搜起来。用老于的话来说,现在去滑雪,“常常有一种雪场在处处刁难雪友的感觉”。
体验感最差的便是雪场里越来越多的刷脸闸机,有的雪场甚至实行了“一趟缆车一刷脸”的策略。尽管这些闸机设立的初衷,是为了避免转卖季卡、逃票的情况,但是在现实的情况里,雪友们不仅需要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场,一一摘下护目镜、脸罩,如果恰好赶上识别不灵敏的闸机,还要在身后排着长队的雪友的注目下,举着自己5000块买来的早鸟卡,反复尝试。
“最后,等你坐上了缆车、带着还没消解的焦虑滑了下来,下一轮过闸机的排队又开始了。”
图源:抖音@爱滑雪的CD
同样折磨着雪友的,还有滑雪场对私人教练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现如今,即便是朋友、情侣在雪场教对方滑雪,也有着一定概率被雪场的管理员阻止。在雪场的想象里,最好所有的雪友都是通过雪场组织的教练学的滑雪,这些教练不一定专业度达标,却一定能增加雪场的收入——每年提前召集一批新人集中培训,再把1对2的2小时课程按照1500元卖给雪友,最后雪场还能从中抽成三分之二。
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是,作为滑雪生活方式最忠实的布道者,老雪友们正在批量从国内雪场退坑。
尽管数据上的滑雪人数还在增加,但占比最大的依旧是来雪场“一日游”的打卡游客。《2024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国内雪场的人均滑雪人次为1.80,基本回落到了2022年的水平,更远低于冬奥会前后的历史巅峰数据1.90。这也意味着,滑雪人口的“复购率”在降低,在滑雪上持续精进、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人在变少。
有人选择离开雪场周边的长租房,重新回到原本那个安定的生活轨迹,还有的人则把目光投向了国外的雪场,他们对比了东北、新疆与日本、欧洲的滑雪价格,最后发现反倒海外雪场更有性价比:“在北海道滑雪,雪票、缆车和接驳大巴加一起才三百人民币,泉酒店也只要五百多”,而且不仅有着“极致的粉雪”,雪场整体的管理模式也更加成熟,相比之下,去崇礼住1、2000的简陋民宿,反倒显得自己像个怨种,“而且还要自己开车过去”。
另一个更让人心碎的事实是,早就被大家忘在脑后的“全球变暖”,同样也没放过滑雪场。在这个雪季,往年11月初便会迎来开板的新疆雪场,硬是推迟了20多天才开板。
作为滑雪圈内外人尽皆知的滑雪梗,一句“滑雪的尽头是骨科”,曾让不少人误以为,骨科是阻止雪友滑雪的最大障碍,然而,雪友们担心的事还远不如此:天价的雪票和酒店、请不起的高阶教练、推迟的开板时间,这一切都在催促着大家:趁着还能滑得动,就使劲地滑吧!
END
今年冬天,你去滑雪了吗?
今日厂内车间值班表⬇️
监工丨Benjamin
螺丝工丨梅卡
视觉流水线丨梅卡、小汉堡
图片来源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