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牛马,都怕哪天自己的心不跳了

文摘   2024-10-16 20:14   北京  

这是电子厂的第101篇原创



最近有一种现象,在健身房,总会有人练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停下来盯着心率数据思考人生,而让他们停下来的不是庞大的训练量,而是智能手表发出的心率警报。


有运动习惯的人还好,对于那些在公司久坐、回到家躺平的上班族来说,他们的心脏没见过大世面,一点微不足道的运动都可以让他们心潮澎湃。于是你就看到了那些在健身房走走停停的人,他们像是掉帧卡了bug的NPC一样,提醒着你这个世界的荒谬。



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健身现状:


一方面,体检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星号就像是错题本,宣告着你在健康这条路上离毕业越来越近、却距合格越来越远。为了健康不得不选择去运动,但是一个又一个青年才俊在健身房英年早逝的新闻,又一遍遍敲打着你——要学会适可而止,对自己这副身体有点自知之明。


于是,当代的年轻人就像是走钢丝一样,在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之间摇摆不定。一边健身让圆环闭合,一边用智能手表盯着心率,在健康和危机之中寻求生命的平衡。



这个时候,作为和心脏“沟通”直截了当的中介,能随时随地统计心率的智能手表,越来越多地顶替了传统腕表的身位。不论是苹果生态下的“美丽废物”Apple Watch,还是常年霸占性价比首位的小米手环,抑或是专注户外运动的佳明,一旦你开始沉迷于心率、血氧、睡眠时长等一系列数据,智能表就成了摘不掉的健康外挂。


当然,从此之后它们也有了自己新的名字——智能穿戴。



心脏是生命的源泉,神秘的东方文明早就抓住了其中的本质,切脉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通过号脉了解人的身体健康。普通的人学不会其中的原理,但是身体不适时留意脉搏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小时候调皮跟老师吵架,老师总会坐下来沉默摸自己的脉,当时觉得这是老师吵不赢给自己找台阶下,工作后对接完甲方看了眼手表上的心率,才知道那是老师在和生活和解。



而一款算法好的手表,不仅能替你赛博把脉,更可以提早为你的健康预警,给出适时的关怀:当你发烧到39度时,是它最先发现你心率过高;当你工作压力过大的时候,是它主动提醒你“吃点好的”;如果你骑车时意外摔倒,它也能及时测出“你似乎摔得厉害”,并主动弹出呼救电话。


“晚上给我测心率,起床给我说早上好,需要的时候还会提醒我多休息,而我只需要给它充电。”


“这才不是什么美丽废物。”


图源:小红书@我早晚要当富婆


如果说及时弹出的小提示,还只是给理性的数据镀上了一些温度,那么对于真正“被Apple Watch救过命”的人来说——主要是源于跌倒侦测和心率监测这两个功能,智能手表就再也不是一块看数据的小屏幕而已。


在苹果每年发布的Apple Watch用户感谢影片中,一位女性用户就是靠Apple Watch获得了及时的治疗。彼时怀孕32周的她,突然在家中监测到短时间的内心率过高,随后在医院的诊断下,孕妇及时查出了病毒感染的状况,此时,她的心跳依旧在持续升高,而胎儿的心跳却越来越低,最后医院通过剖腹产手术,成功保住了胎儿的性命。



当然,智能手表显然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甚至制造出一系列人工智障的尴尬状况。


比如说,之前小红书博主@摊饼饼 就分享了自己误触心率警报的经历,在国庆自驾游时,黑灯瞎火去拉野屎的@摊饼饼,被草丛里的响动吓到窜起,结果手表却发出了响彻山谷的爆鸣,瞬间让自己成为焦点。



智能手表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成为越来越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疫情时期就有不少人表示,在感染初期,身体还没有任何不适的时候,最早发现自己阳了的正是智能手表。


Apple Watch从 S8这一代开始就有了检测体温的功能,而即便是没有此功能的前代手表,也可以通过你被感染时过高的心率,来判定你身体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说到检测新冠,不得不提华为手机的心肺检测功能,这个功能上线初期曾被不少人质疑,但实际测过之后,也有用户表示它的准确度高于抗原试剂盒。


图源:小红书@十七是只猫


多功能的智能穿戴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吹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自己需要一块智能手表,其中当然不只是最畅销的智能手表Apple Watch,还有销量正在悄悄逼近苹果的华为,面向运动爱好者的佳明、性价比更高的小米。


IDC的调查显示:仅2024年第二季度的中国市场,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就达到了1500万以上,其中,苹果手表在出货量仅达到了94万台,这个数据不仅低于去年同期,在中国总榜单上也只能排行第四,第一名是华为的596万。



而智能手表的应用场景,似乎还远没有开发完毕。甚至有人调侃说,在未来,如果相亲的时候对方一直在看表,这不代表对方不耐烦,相反,对方很可能正在看自己的心率,以此来确认你是不是他的crush。


早前还有个段子,说浏览器应该做一个死后自动删除浏览记录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就被科技博主@Sunbelife 通过Apple Watch给实现了。


在@Sunbelife 写的程序中,当手表检测到使用者心率低于5的时候,便会触发浏览器自动删除数据的指令,让你“死也死得清白”。




除了危险时刻的健康警告,智能手表所提供的安全感则更多来自于,一种健康信息被量化之后的确定性,相比于自己对身体状态的感知,有时人们甚至更愿意相信手表上的一行行数字。


最近风头正盛的HRV指数(心率变异分析)便是其中一例,因为HRV和生活习惯、身体压力等因素的高度相关,流行程度也一度堪比心理测试界的MBTI。作息不规律又缺乏运动的人,打开手表瞅一眼自己低到2、30的HRV,除了感叹下自己的“命缩力”,晚上多少也能少熬几个小时夜;而在另一个极端上,勤于锻炼的人则通过HRV精准控制着自己的运动频率,尤其是HRV低于预期时,便适当降低运动强度,避免运动中受伤。



而就像是MBTI风行时,新同事见面总要问两句MBTI快速了解对方一样,智能手表的数据有时也在充当着社交货币。小红书博主@喜欢碎碎念 就曾是HRV的“受益者”,当时前来审核的客户看到她带着Apple Watch,便随口询问了她的HRV,因为@喜欢碎碎念 的数值远高于常人,甚至后续的审核也比平时顺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人的个体区别,至今还没有权威的数据证明HRV的数值到底如何区别好坏和高低,所以实际上,这项指数只能用来作为参考。


 @喜欢碎碎念 的HRV指标

在离职后,从87飙升到了141


在最基础的心率、睡眠指标之外,许多品牌的智能手表还推出了血氧、血糖,乃至尿酸、血脂等全方位的检测功能,这一通报菜名式地宣传下来,相当于将整个体检中心放在手上。


这样的手表有些在双十一只要1000元就可以带回家,业内人士也很难评估这些指标的准确度,只不过是本着有总比没有好的原则,总归是给自己打了一针安慰剂。


用血氧夹对比智能手表的血氧数据

图源:小红书@是陈宝吖


不过,如今对智能手表数据养生的迷恋,倒是和当年的强心卡有几分相似。


以前,有一种叫“强心卡”的东西,鼓吹把这种卡片放到胸口就可以保护心脏,包治百病。当年最火爆的时候,大爷大妈人手一张,普及程度甚至超过了公交卡,就连左边胸口带口袋的衣服都卖得比其他款式更畅销。


和强心卡一个时代的还有磁力杯,这种杯子可以看成PH杯的鼻祖,其实就是杯子盖里放块吸铁石,不管有没有用,至少不用怕钉子掉进去扎嘴。


这些产品可以称作赛博养生1.0时代,那时候科技对大家来说强大又神秘,很容易脑袋一热,就陷入智商税的骗局中,而到了智能手表养生的时代,我们同样无法判断,当我们时时关注数据时,是在关注真实的身体状态,还是更想快速地缓解对健康的焦虑。



关于年轻人到底为什么痴迷于赛博养生,有人认为,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出生的人对科技盲目的信任和依赖,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


如今的年轻人面对比以往都大的生活压力,吃的是不健康的外卖,大量的加班让自己可以支配的生活时间所剩无几,而智能手表能给年轻人一种,他们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错觉。


上班时激增的压力值

图源:小红书@momo


一面说着不想活了,把自己当成尸体,一面小心排除任何可能让自己死亡的可能,这两种做法并不矛盾。


韩国哲学家韩炳哲说的,世界已经从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变成了功绩社会,而如今,似乎正在从功绩社会变成数字社会。规训我们的场所从全景式监狱变成健身房,又变成现在小小的智能手表。


一旦戴上手表,你的健康就被代表了。这个听起来有些凄凉的现实就像是谐音梗一样并不好笑。


年轻人以为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身体和生活,可最终能得到的,只有一串串冰冷的数字。



 END 

聊聊你关心的智能手表数值



今日厂内车间值班表⬇️

监工丨Benjamin

质检员丨梅卡

螺丝工丨梅勒斯

视觉流水线丨梅卡

图片来源丨互联网


打个广告:

本期同主题播客已在小宇宙上线,欢迎你的收听👋

三联电子厂Pro
有限解释车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