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身边的朋友们频繁提到“消费降级”,各种花式省钱方法在各大社交平台被晒出来,“平替”成为热词,咖啡从星巴克到瑞幸到库迪,奶茶从30多块钱的喜茶、奈雪到平均七八块的蜜雪冰城,到15块钱两杯的永民珍珠奶茶……
图源 | 知乎
中国人的老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但随着经济形势持续走低,身边的朋友们也逐渐都进入了“中年危机”,消费降级的风还是吹向了教育……
养娃支出几乎占到城市家庭总支出的一大半,根据今年3月份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全国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为53.8w,而江苏的养育成本为72.06万,位居全国第四位!
但这几年,明显感觉身边的朋友们在养娃上也开始“消费降级”了,学区房不追求一线的,小学自己鸡,着重养好习惯;兴趣班精减了,烧钱的、娃不感兴趣的停了;书籍教辅资料也不再追求精装、正版了;学习辅导爹妈自己上,B站上免费资源也不少!
昨天,一位朋友跟我讨论要不要买学区房,她目前住在江北,孩子9月份上幼儿园,在考虑要不要买鼓楼的学区房。
她分析:
1.好的小学好在哪里?好在生源和家长!
2.如果买一线双学区房成本太高,这两年家庭收入有所下降,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增长的势头;如果买个二线、三线学区房,或者小学的单学区房,学区优势不是太明显,最终还是靠自己鸡。
3.也不想因为孩子上学去买一个老破小,降低全家的居住条件;如果买个老破小上学,再在学校周边租房,那成本就太高了,不划算。
4.如果说前些年学区房还能被叫做房产市场的“硬通货”,这两年学区房价也在跌,买了学区房也不见得会保值增值。
聊到最后,她自己得出结论:购买学区房的计划暂且搁置,孩子还没上幼儿园,还有时间;上小学还可以摇号民办,真不行上了家门口的公办,自己多在孩子身上花点时间,小学最主要是养好学习习惯。
这几年,可以明显感觉到家长们对于学区房的热情在下降,一些之前炙手可热的学区房房价也看到了明显的回落——
图源 | 名校密码家长帮原创统计
前阵子还有一位当老师的朋友提到,原本准备给孩子小学上民办,但后来考虑到民办的学费,还是选择了公办学校。“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我打听过了,论师资,还是得看公办。况且又不是说上了民办就不用上校外的辅导班了,一年学费加上课外辅导花十几万实在吃不消,也没必要!”
随着整个家庭消费的降级,城市的爸爸妈妈们在养娃支出上也开始精打细算起来,价格昂贵孩子又没有强烈兴趣的辅导班,果断停掉,转而选择那些孩子感兴趣的、性价比高的项目;学科类辅导也要“货比三家”,甚至有家长亲自上阵,自己辅导,一年省好几万!
在知乎上有一个帖子,“中产消费降级,你会先砍掉哪些项目?”
在这个帖子下面,很多父母回复“砍掉孩子的兴趣班”,“孩子的课外辅导班”,“孩子的学科类培训,自己鸡”……
前几天还跟一位朋友F聊天,她说从今年暑假开始停了孩子的钢琴、马术兴趣班,只保留了孩子喜欢的游泳、画画。
另一位朋友,从孩子幼儿园起,给孩子的课外辅导,像钢琴、英语都是一对一,理由是“一对一效率高,节省路上奔波的时间”,反正也不差那个钱!今年,我发现,她开始送孩子去机构上课了,用她的说法:“只要选好机构和老师,还是机构上课性价比高!”
身边还有一位爸爸,自从两年前降薪之后,琢磨出一套自己的“穷养”娃经验——
以前周末遛娃都是去各大收费游乐场,每个周末都要花好几百,现在自己花心思做攻略,春秋天带孩子去免费的公园露营、放风筝,夏天带孩子去免费的小溪溯溪、玩水、捞鱼……“既节省了家庭开支,又增加了孩子的户外时间”!
以前孩子的玩具都是在商场买,每个月买玩具的费用也要几百块,现在开始自己带孩子动手做玩具,爷俩也能玩得不亦乐乎,还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把以前花在工作上的精力分一些给孩子,四舍五入,等于工资没有降!”
以前孩子游泳要报班,讲故事要报班,打篮球要报班,现在全都自己教,没事在家带孩子多看绘本,多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识字量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有一天跟一位家长聊天,说到给孩子买书,他说现在给孩子买书都是上某多多,“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我买书都是买精装版,家里书架上那上百本精装绘本也是烧了不少钱,但后来我发现孩子的书看得太快,基本上两三天就看完了,几十块钱买的书,就看那么两三天就躺在书架上吃灰。所以,后来我就放下对精装书的执念了,现在都是能从图书馆借就从图书馆借,图书馆借不到的就上某多多。”
从我个人来说,自从孩子上小学,我在买书方面的费用也削减不少,办了一张图书馆的借书卡,很多书图书馆都能借;同班同学妈妈拉我进了一个旧书置换群,在群里购买其他家长闲置的二手书,自己家闲置的书也能在群里流动起来……
我发现,虽然消费降级了,但对于大多数的家庭而言,这并不影响幸福感,与其说是教育的消费降级,倒不如说是教育消费的理性回归,这样的回归会推动家长去思考:养育一个孩子,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之前网上流传过“中产返贫三件套”:房贷过千万,配偶不上班,子女去留学。
对于很多城市中产父母来说,教育消费的最大头支出就是国际教育,“卖房子从孩子去留学”的故事层出不穷。但这两年,很多家长在这件事上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
朋友Y:大学老师,老公外企高管,南京三套房产,百万存款。原本准备让孩子中学就出国,去年开始突然改变了想法,“与其花几百万给她去留学,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如就安安稳稳待在我身边,留着钱做她未来的后盾”。
家长D:央企职工,自己家有企业。女儿去年南外初中毕业,原本纠结是上南外国际部还是金中中美班,最终中考后选择了南外本部,准备本科在国内读。“对于出国,小孩的想法就是逃避国内的‘卷’,可是在我看来,‘卷’是一种心态,只要有一颗不卷的心,谁也卷不到你!现在的情况是出国也上不到藤校或者TOP20、TOP30的大学,不如留着准备出国的几百万,等她想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作为未来的创业启动资金也好,或者她就想躺平,就留做生活保障。”
今年三四月份,南京各大国际班纷纷组织加试,当时我跟一位业内资深顾问聊天,他提到今年南京国际班加试的报名人数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究其原因就是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很多家长的资产在缩水,家长也越来越多考虑国际教育的性价比”。
这一点,从今年中考各大国际班投档线的下降也可以看出来——
图源 | 名校密码家长帮原创统计
对于另一些家长,坚定选择国际教育路线的,也会考虑性价比问题,在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会多方比较——
家长C:两个孩子,姐姐今年9月上小学,弟弟幼儿园小班。原本准备给两个孩子在南京上国际学校,但今年他准备带两个孩子去上海,究其原因,就是上海的国际教育更有性价比。“在南京上国际学校,一个孩子一年也要20万+,实际上上海的一线国际学校也不过就这个花费,甚至还更低。再加上我本人工作重心主要在上海,索性就把两个孩子都带过去了。”
教育的“消费降级”,也并不代表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降低,只是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会更多考虑性价比,在不确定的时代中考虑更多确定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名校密码家长帮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主编微信(ludahua003)进行开白!